今天的經文分成兩段:彼得與哥尼流的對話,以及彼得的講道。這兩段經文指向同一個核心主題:平等看人。然而,平等看人不僅是「平等看待他人」,更包含「平等看待自己」。人若無法平等看待自己,就無法真正平等地看待他人。彼得進入哥尼流的家時,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彼得立刻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徒10:26)
彼得不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把哥尼流看得太低。他清楚知道,身為使徒,他只是上帝呼召與使用的人,不是神的代理人,更不是救世主。這正說明:當人不把自己當人看,就容易把自己當神看。而把自己當神看的人,往往也不會把他人當人看,只會用「上帝的話」來壓迫、定罪他人。
彼得說:「你們都知道,照我們的律法,猶太人不准和外族人往來。但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徒10:28)這句話顯示出彼得理解的深化,他從「平等看待自己」出發,進一步學會「平等看待他人」。當彼得意識到自己與外邦人同為受造者、同樣有限,他終於明白上帝異象的真正意義:福音不是屬於某一族群,而是屬於全人類的。
這種「平等看人」的信仰觀,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覺察之上。人若不能接納自己的有限,就會用雙重標準看待他人。正如成語所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種雙標正是平等精神的對立面。當我們平等看待自己與他人,就能看見每一個生命歷程的獨特與偉大。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說過:「那些無法從自身偉大之處感受渺小的人,很容易忽略他人微小之處的偉大。」[1]
人為何無法看見自己的渺小?因為深層的不安全感與優越感。人害怕自己若不是獨一無二,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於是我們渴望被稱讚、被羨慕、被肯定,甚至透過比較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好,彷彿這樣才能證明「我有價值」。然而,這種優越的比較心,正是阻礙我們平等看人的根源。
彼得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只要是敬畏他、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哪一種族,他都喜歡。」(徒10:34-35)這是彼得信仰旅程的轉折點。人會偏見、歧視,但上帝對所有人平等看待。然而,今日社會的新挑戰並非種族歧視,而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與集體迷思。我們的社會陷入極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非藍則綠、非統即獨。災害發生時,責任互推,網路輿論的口水戰不休。看似理性辯論,實則被集體情緒綁架。
牛頓曾感嘆:「天體的運行我算得出,人類的瘋狂我沒料到。」[2]人類的歷史,其實是一部集體迷思的歷史。蘇格蘭記者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早在1841年就指出:「人類跟動物一樣,總是集體思考,集體陷入瘋狂,然後才一個接著一個慢慢恢復理智。」[3]從台灣的「衛生紙之亂」、「499之亂」到「雞蛋之亂」,我們都能看到這種集體非理性的現象。
美國學者陶德.羅斯(Todd Rose)提出「集體錯覺」的概念:人們常以為別人的價值觀與自己不同,卻忽略大家其實想要的都很接近。例如,研究顯示97%的人認為「成功」是忠於自己的興趣與才華,但92%的人卻以為「大多數人」追求的是金錢與名聲。[4]這說明我們活在錯覺中,以為別人都不同,其實大家都一樣。
政治學者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指出群體極化的三大原因:「資訊來源、信心增強、在乎名聲。」[5]我們選擇只聽同溫層的資訊、被群體回應強化信心、為了名聲而迎合主流。久而久之,社會就被極端意見帶著走。而根據知識型網紅「超級歪」的影片認為「七成極端內容是由6%的人創造」[6],卻讓我們以為世界充滿敵意。這正是集體迷思的陷阱。
作為教會與基督徒,我們如何幫助自己及世界脫離這樣的迷思?彼得說:「他藉著萬人之主耶穌基督傳給以色列人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徒10:36)這句話提醒我們:福音的核心是和平。羅馬帝國自稱「羅馬和平」,但那是建立在軍事鎮壓的虛假和平。相對地,基督的和平是一種內在的、非暴力的、基於真理與愛的和平。
神學家莫爾特曼說:「福音的真正意圖不是要激起不信、分裂和爭端,而是要喚起信仰、團契與和平。」[7]這和平並非沒有衝突,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建立誠實對話的橋樑。我在參與總會、中會服事時也深深感受到這個張力。長老教會歷史上南北大會的合併雖為了使命一致,但財產問題卻使教會分為「總會」與「北大」。如今開會時,雙方仍互相指責,缺乏信任。事實上,我們都陷入一種「集體錯覺」,認為對方是極端份子,而忘了彼此同屬一個信仰共同體。
神學家貝萬斯與施羅德說:「基督徒使命的最大挑戰將是幫助人們理解福音是根植於上帝的和平中,根植於耶穌對於非暴力的呼召······只有當教會以真誠對話的精神給這個世界提供了先知性信息的時候,教會才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8]這句話中的關鍵是「真誠對話」。沒有真誠的對話,就沒有真正的和平;沒有平等的對話,就沒有真理的交流。
哲學家安延明說:「誠的重點是不分陣營、不分你我。即使雙方對社會的理解不同,依然彼此尊重······無論我覺得你的想法正確還是錯誤,只要你真誠對待自己的想法,並真正為此付出,我就會敬重你。我敬重的不是你相信的內容,而是你對真理的態度。」[9]
平等看人,是一種信仰的視野,也是一種靈性的修煉。當我們承認「我自己也是人」,我們就不再以上帝的姿態審判別人;當我們願意用真誠的心聆聽別人,我們就能在多元中找到共同的和平。願我們學習上帝平等待人,用真誠的心看自己,也用真誠的心看他人。讓耶穌基督和平的福音,透過我們進入對立的世界,成為真正的好消息。
[1]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9,博客來電子書。
[2]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鄭煥昇譯,台北:李茲,2022,p213。
[3] 《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劉維人譯,台北:平安文化,2021(著作完成)、2023,p43。
[4] Ibid.p14-16。
[5] 《如何成名:不被看見的天才,與頂尖人士的成功之道》,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史碩怡譯,出版社:大塊文化,2024,博客來電子書。
[6] 網址:https://youtu.be/kDWRh9BJxR4?si=LTF_X5AMN3qSo3Xz,時間序:6:35~6:57,閱讀日期:2025.10.11。
[7] 《聖靈大能中的教會:論彌賽亞式教會論》,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曾念粵、杜海龍譯,出版:道風書社,2019,p64。
[8] 《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孫懷亮、柯博識、雷立柏譯,香港:道風書社,2021,p363。
[9] 《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劉維人譯,台北:平安文化,2021(著作完成)、2023,p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