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有兩位:羅馬軍官哥尼流,以及耶穌的學生彼得。
哥尼流是一位羅馬軍官,也是虔誠敬畏上帝的人。他全家都敬畏上帝,常常幫助貧窮人,並且熱心禱告。甚至連服事他的士兵也同樣敬虔。由此可見,哥尼流是一位已經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
有一次,他在禱告中看見異象:上帝的使者向他顯現,他注目看天,非常驚惶,就說:「主啊,什麼事?」(徒10:4)。天使吩咐他去找彼得,他就順服差派三個人前往。
另一方面,彼得住在皮革匠的家裡。有一天中午,他也看見異象:天開了,有一塊白布降下來,裡面有地上的各樣走獸、昆蟲、飛鳥。隨後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徒10:13)彼得立刻反駁:「主啊,絕對不可!我從來沒有吃過任何污穢不潔的東西。」(徒10:14)但聲音回答:「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徒10:15)這樣反覆了三次,白布才收回去。
就在彼得猜疑、掙扎的時候,哥尼流差來的人到了。聖靈對彼得說:「你起來,下去,跟他們一道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遣他們來的。」(徒10:20)於是彼得就接待他們住下。
這段經文呈現一個鮮明的對比:哥尼流看見異象時,他是「驚惶卻順服」;彼得看見異象時,卻是「冷靜但反駁」。
為什麼彼得會反駁?因為猶太律法明文規定,有些動物是不潔淨的,不可吃。為了保持聖潔,彼得堅持遵守律法,堅決說:「主啊,絕對不可!」這說明彼得的身份認同與信仰觀念深深紮根於猶太傳統。
事實上,食物常常反映一個人的身份與文化。例如,南部人煮菜偏甜,四川人喜歡吃辣;南部的粽子多用月桃葉煮,北部的則用竹葉蒸。食物就像一面鏡子,顯明一個人來自哪裡。對猶太人來說,食物更是信仰與身份的象徵。
因此,彼得固守律法,不願改變。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堅持的道德與價值觀,很難放下。舉例來說:有人聽到有人吃自己養的狗,會覺得噁心;有人聽到有人在煮雞之前與雞發生性關係,更是無法接受。[1]這些事情法律不一定禁止,但我們直覺上就是認為「不對」,因為我們的道德觀念早已形成。
那麼,道德觀念是從哪裡來的?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提出三種來源:先天論(人天生就有某些道德直覺)、經驗論(兒童時期的學習)、理性論(依據個人經驗與理性思考建構)。[2]雖然來源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常常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
社會心理學家戴瑞(Daryl Van Tongeren)認為,我們的信念往往是為了「防止焦慮」而存在。若要修正自己的信念或重新思考立場時,需要忍受心理上的不適;若要承認自己錯了,反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3]
這正好解釋彼得的反應。他一輩子遵守律法,如今卻聽見上帝說:「我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這完全顛覆了他的信仰觀。於是,他只能反駁、懷疑、掙扎,甚至無法立即接受。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有個人掉在懸崖邊,拼命求上帝幫助。上帝對他說:「放手吧!」但那人卻回答:「上面還有沒有別的上帝?」這就像彼得,他信任上帝,卻又不願放下自己的安全感與信念。
我們也常常如此:明明聽見上帝的話,卻心裡不甘願。我們說順服,但多半是「不得不」,因為人選我做長執、因為牧師這樣說、因為上帝比我更有權威。於是「順服上帝」這四個字,常常變得危險,因為我們可能不是順服上帝,而是順服「某些人對上帝的詮釋」。有些牧者甚至把自己的意思包裝成「上帝的命令」,這就像耶穌所批評的法利賽人,墨守成規、假冒為善。
彼得所堅持的「不吃污穢不潔淨的東西」,明明是摩西律法,是上帝的命令。但如今上帝親自挑戰他:「不要把我潔淨的當作污穢。」這提醒我們:若只是抓住經文的白紙黑字,而沒有真正尋求上帝,我們可能把上帝讀「死」了。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曾說:「『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4]
真正的順服,是心裡有上帝,並願意與祂不斷對話、掙扎,即使心中有疑惑與矛盾。像約伯一樣,他不斷質問上帝,仍然顯明了他心中有上帝。
彼得正是如此。他討價還價,他懷疑,他不甘願。但這些掙扎,正是「順服上帝」的真實歷程。特別是牧者、神職人員,因為太習慣自己詮釋上帝的話,更容易固執己見,不願放手。
我們要學習:一方面像哥尼流一樣單純順服,一方面也像彼得一樣,勇敢把自己的疑惑帶到上帝面前。因為正是在順服與疑惑之間,我們的信仰才能被更新,看見上帝要賜給我們的新異象與新方向。
[1]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姚怡平譯,台北:大塊,2020,p22-23。
[2]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姚怡平譯,台北:大塊,2020,p53。
[3] 《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 PhD),朱浩一譯,出版社:大田,2023,博客來電子書。
[4] 《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台北:校園,2011,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