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116:12說:「上主賜給我的一切厚恩,我要怎樣報答呢?」這節經文帶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我們領受上主的恩典,我們該如何回報?
有些人認為領受上主恩典是理所當然,根本不需要回報。也有些人覺得應該要回報,例如:成為傳道人、奉獻金錢、付出才能。然而,若我們仔細想想,便會發現我們虧欠上主的太多,根本無力回報。
更何況,上主並不缺少我們的服事或金錢,也不是因為需要我們的禱告才成全祂的計畫。於是,有些不信的人認為:「不用報答上主。」但對敬虔的信徒來說,報答上主並不是因為上主缺乏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出於愛,渴望回應祂。
在信仰初期,我們往往會以「利益交換」的方式回報上主。例如:上主若醫治我,我就奉獻自己;祂若讓我的生意興隆,我就回饋金錢。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仍停留在「以自己為中心」的層次。
隨著信仰的成長,我們開始認識到更高的層次:即使上主沒有應允我的禱告,我仍然願意愛祂、跟隨祂。這就是「真愛式的報答」。正如電影中的真愛,不在乎是否得到對方的回應,仍然選擇守護與陪伴。
詩篇116篇開頭寫到:「1我愛上主,因為他垂聽我;他垂聽我的禱告。2我每次求告他,他都垂聽我。」(詩116:1-2)乍看之下,大衛似乎是因為禱告蒙應允才愛上主。但我們知道,大衛並非每個禱告都蒙應允。
例如撒母耳記下11~12章,他為拔示芭生下的孩子禁食禱告七天,但孩子最後死去。在詩篇22篇大衛也表達不蒙應允的痛苦:「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我哀號求助,你為什麼不來幫助我?」(詩22:1)這顯示大衛並非「上主應允才愛祂」,而是漸漸走向更深的認識。
挪威神學家哈列斯比說:
「祂應允我們的禱告,是因為祂愛我們;祂不應允,也是因為愛我們。」[1]
這讓我們明白,大衛說「我愛上主」的背後,並不是利益交換,而是如舊約學者赫伯特(David Allan Hubbard)所說的:
「最純潔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2]
因此,對上主最好的回報,就是用純潔的愛去愛上主。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說:
「我們給神最珍貴的禮物,同時也是神無法強求得到的,就是愛。」[3]
然而,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卻如此提醒我們:
「不是出於我們對人的愛比對上帝的愛多,而是我們對上帝的愛比對人的愛少。」[4]
對人的愛比對上主的愛多沒有不好,只是人的愛總是漂浮不定,容易隨著對方的優缺點而改變,甚至帶著佔有與控制。
因此,神學家齊克果才說:
「世俗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基督教卻告訴我們,愛是一個人透過上帝和另一個人的關係,也就是,上帝是他們的中項。」[5]
十二世紀的聖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提出愛的四個層次。[6]
第一個層次「為自己的緣故,愛自己」。我們為了自己努力生活,但人生太過複雜,要好好活著、愛自己並不容易。因此,在人生困境中尋求上主,進入第二個層次,「為自己的緣故,愛上主」。雖然這個層次仍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但漸漸認識上主並非阿拉丁神燈,便進入第三層次「為上主的緣故,愛上主」。
認識上主無私的愛,便很自然的愛上主。但在這個愛中,可能只是盲目順服的愛,並沒有讓上主整合內在的自我。因此,我們需要第四個層次「為上主的緣故,愛自己」。在愛上主的關係中找到自己與真我,活出被釋放的生命。
信仰的目標,是不斷走向第四層次:愛上主的同時,也能真正愛自己,成為上主所愛、自己也喜悅的自己。但要走到第四個層次,無法倚靠訓練或技巧達成,而是需要「在愛中與上主建立生命的連結」。
美國影集「陰屍路」的劇情敘述病毒入侵人類大腦,造成人類變成喪屍。男主角為了尋找妻兒,不斷擊殺喪屍。當他找到變成喪屍的妻子,陷入天人交戰的痛苦。雖然知道妻子的靈魂已離去,行走的只是一具軀殼,但對妻子的愛讓他無法下手殺她。
影集中的劇情,正如現實世界為親人拔管的不捨與煎熬。在愛中建立生命的連結正是如此。我們與上主之間愛的連結,是否也進展到這樣的關係呢?
猶太法典《他勒目》(Talmud)中有個故事:兩個人同時面對乞丐的乞討,其中一人對乞丐嗤之以鼻,帶著嫌惡的嘴臉對他冷嘲熱諷,指責他好吃懶做。但罵歸罵,他還是掏出五個舍客勒給乞丐。另一個人則對乞丐的困境深感同情,悲憫之心使他不住流淚,但只掏出一個舍客勒給乞丐。
現在,問題來了:這兩個人,誰比較愛乞丐?在猶太人的世界觀,雖然感受固然重要,但或愛或惡,一切以行動為準,而非情感做主。因此,對猶太人來說,給五個舍客勒的人比較愛乞丐。[7]
這個故事正如馬太福音21章兩個兒子的比喻:老大沒有答應父親要去葡萄園工作,後來改變主意去了;小兒子答應了,後來卻沒有去。無論是他勒目或馬太福音的比喻,都在說明愛上主不是口號,真正的愛是實際的行動。
大衛說「我愛上主」並非一句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他獻上感恩的祭,願意成為上帝的僕人,延續母親的事奉。他與上主的愛,是一種真實的生命連結。
雖然我們無力回報上主的厚恩,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回應祂。最好的回報,不是金錢,也不是服事,而是單純且真實的愛。願我們都能學習大衛,把「我愛上主」化為一生的行動,讓我們的生命與上主緊緊連結。
[1] 《禱告》,哈列斯比(O. Hallesby),顏路裔譯,台北:道聲,1998,p168。
[2] 《禱告》,楊腓力(Philip Yancey),徐成德、黃梓恩、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08,p447。
[3] Ibid.,p482。
[4] 《系統神學(上、下)》,林鴻信,台北:校園,2017,p102。
[5]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
[6]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53-254。
[7] 《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