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聽見有話說:「這不是交換條件,而是神運作的法則。」
這句話,常常出現在各種見證、講道或屬靈勸勉之中。
有人奉獻後事業順利,有人禁食後病得醫治,有人順服後家庭和睦,於是他們總結說:這不是在跟上帝換取什麼,而是「神的法則」正在運作。
聽來高尚,彷彿不是功利的信仰,而是一種更純粹的屬靈原則。
但若仔細拆解,其實不過是把「交換條件」換了外衣,仍然在操作「若…則…」的邏輯。
所謂「屬靈法則」,其實是一套被標準化的操作手冊。只要遵循,結果必然出現。
若你奉獻,就必蒙福;若你禱告,就必得應允;若你順服,就必被提升。這種說法給人很大的安全感,因為信仰變得可以預測、可以控制。只要我做對步驟,就能保證人生不偏差。
然而,問題也在這裡:當信仰被理解為操作流程,就難免落入「若無其效,必是人錯」的推論。
如果禱告沒有成就,必然是你信心不足;如果奉獻沒見祝福,必然是你操作錯誤。
這樣的邏輯,表面上說是「法則」,實際上卻製造了更多焦慮和定罪。
當一個群體共同活在「屬靈法則」的框架裡,結果往往是建立出一套屬靈績效制度。教會開始追求「成功見證」:誰禱告蒙應允,誰得到了升遷,誰因禁食禁慾而遇見神。
這些案例被大肆宣傳,成為證明法則正確的範例。
然而,這樣的群體文化往往排除了那些沒有「好結果」的人。病仍未好的人,失敗的人,孤單的人,都會被邊緣化,因為他們「證明」不了法則。
這種邏輯無形中削弱了群體真正彼此擔當的可能,只剩下彼此比較的壓力。
更嚴重的是,這種法則思維容易把他者的痛苦,歸因於他們的不足。於是,他人的痛苦不再是我們陪伴的對象,而是我們分析的案例。法則成了評斷的尺,而不是愛的邀請。
其實,這樣的信仰語言,和資本社會的邏輯不謀而合。
在資本主義中,一切都講求投入與產出:努力多少,就收穫多少;投資多少,就回報多少。
「屬靈法則」的版本,只是把上帝包裝成這個體系中的「最高保證人」。這樣的信仰語言,乍看之下很屬靈,但實際上是社會邏輯的宗教翻版。
結果,教會非但沒有批判世界的工具理性,反而加強了它。
為什麼我們這麼渴望「法則」?其實是因為我們想要確定性,想要掌握上帝,想要把恩典變成可控的機制。
但聖經中的上帝,常常不是按著法則行事。亞伯拉罕等候多年卻遲遲未得子嗣;以色列人在曠野裡看見嗎哪,卻無法預測明天的供應。
上帝的行動,往往超越我們的計算,出乎我們意料。
恩典若是恩典,就不可能是操作得來的。恩典的本質,正在於不可掌控,正在於那份「臨到」與「驚奇」。
它不能被換算成條件,也不應被馴化為法則。當我們說「不是交換條件,而是神的法則」時,其實已經在模糊恩典與操控的界線,反倒失去了信仰的自由。
所以,當有人強調「這不是交換,而是法則」時,我們大可直言:若本質仍然是可操作的,那何必立牌坊?這樣的包裝,不但沒有讓信仰更純粹,反而使它更虛偽。
真正的信仰,或許不是在操作某種因果律,而是在黑暗中依然信靠,在未見結果時依然等待。
因為我們所信的上帝,不是可以被「操作」的神,而是那位自由、超越、常常打破我們計算的上帝。他的恩典,不是法則,而是禮物。
深哉,上帝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羅馬書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