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基督教今日報》轉載的一篇文章〈【TGC福音聯盟專欄】基督徒約會親密接觸的「界線 」在哪?〉,讓我頗為錯愕。
作者引用雅歌 8:4:「耶路撒冷的女子啊,我囑咐你們,不要喚醒、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結果,這句詩意滿滿的經文,竟然被解讀為:「婚姻之外的性行為都屬於不道德範疇。」
說實話,我實在看不懂這個跳躍的邏輯。
先回到經文。雅歌是一首愛情詩集,充滿濃烈的渴望、激情與親密。
當女主角說「不要喚醒、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這更像是一種詩人的感性勸說:讓愛自然來,不要強求,不要催促,更不要用力量去扭曲它的節奏。
這樣的語氣很輕柔,幾乎像閨蜜之間的提醒——「別逼自己愛上不想愛的人」、「別因為社會壓力就硬著頭皮談戀愛、結婚」。
在古代社會中,愛情往往不是由當事人自由決定,而是家族利益、權力安排、宗教禮教所左右。這句話,反而更像是一種詩性的抵抗。
可惜的是,當經文進入教會講台,卻往往被硬生生改造成法律式的命令。於是,「等它自發」不再是愛情自由的呼聲,而成了「純潔教育」的武器。
這樣的解讀轉換,背後有一個很常見的操作:把聖經的詩歌文類,都當成律法或倫理規範來用。
雅歌原本是愛情的歌頌,卻在教會裡被訓練成「純潔守則」的兵器。於是我們聽到各種版本的規定:
- 戀愛中不能牽手,否則就是「喚醒愛情」。
- 戀愛中不能接吻,否則就是「挑動愛情」。
- 婚前一切的身體親密接觸都要視為危險信號,最好「避之唯恐不及」。
這樣的詮釋,幾乎把愛情和慾望描繪成毒蛇猛獸,必須關進籠子裡,直到婚禮當天才能放出來。
問題是,雅歌的作者若聽見這樣的解讀,恐怕會哭笑不得吧?
雅歌其實充滿身體性的語言:讚嘆情人的聲音、外貌、身姿,甚至赤裸裸的情慾想像。它的力量不在於「壓抑」,而在於「讚美」與「解放」——肯定人對愛情與慾望的渴望,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
「等它自發」不是要把愛情放進冰箱,而是要提醒:愛情本身有它的節奏,不需要外力操控。這既是對當時強制婚姻安排的抵抗,也可以是對今日「愛情市場」焦躁不安的回應。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變成「戀愛守貞的標語」,那不只是誤讀經文,更是辜負了詩歌的自由靈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換?我想,這跟教會對「性」的恐懼有關。
教會裡常有一種隱形邏輯:性是危險的,所以必須嚴格規範。結果,連談戀愛都必須戴上緊箍咒,用「純潔」的語言將人套牢。久而久之,信徒們不只學會壓抑,甚至對愛情、對身體、對慾望產生羞恥感。
諷刺的是,當聖經中最浪漫、最具身體感的書卷之一被徵召來當「純潔教育」的兵器時,教會其實正在背叛這卷書的原始精神。
所以,雅歌 8:4 的意思,不是「戀愛中不能牽手」。它更像是提醒人們:
- 別因為家庭或社會的壓力,倉促進入一段愛情。
- 別因為害怕孤單,就強迫自己接受不想要的親密。
- 更不要讓任何人替你規定愛情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應該如何進行。
愛情需要的不是籠子,而是空間。空間讓它自然而然地發生,自然而然地成長。
如果有一天,教會能把雅歌還給愛情,把詩歌還給詩歌,那麼信徒們或許能重新學習:愛情與慾望不是毒蛇,而是上帝創造的禮物。它需要分辨,需要成熟,但絕不是要被壓抑或妖魔化。
或許,雅歌 8:4 的聲音,今天仍然在提醒我們:不要喚醒、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
這不是禁令,而是一種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