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爸爸一起整理和回顧生命,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楊醫師十月選書:左腦爸爸、右腦女兒
關於家庭、工作、金錢、生死、信仰與愛的人生對話作者:陳建仁、陳怡如
翁嘉瑩-文字整理
天下生活出版

陳建仁,大仁哥,帶有點恭敬的會稱他為聖騎士,公共衛生專家,研究流行病,帶領台灣對抗SARS一路到副總統,更有印象的是在質詢時的不卑不亢。全人關懷的陳怡如,曾經走過生命的低潮,現在是他人最後後一程的陪伴者,共同支持的是信仰,這樣的父女對話不只是把這樣的道理傳承,也是一種跨世代的對話與紀錄,也讓我們反思許多議題與價值觀,一樣挑一些篇章分享與紀錄。
#愛的責任
“婚姻是愛情的搖籃”
平常不太有機會知道公眾人物完整的婚姻歷程,又或者攤在檯面上多的是那些不堪的部分。結婚真的是兩個家庭的事情,需要謹慎考慮,可婚姻覺不能是兩人關係的終點,而是起點,透過日常生活的相互扶持,在交集之下仍保有自己,但也融入另一半的元素,這也就是所謂”伴”的概念,一人一半。

“我的選擇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恐懼?如果是出於恐懼,那就有點可惜,因為你其實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就因為害怕而不去做了。”
#失敗是踏腳石
“挫折的事,而非失敗的人”
很多時候把距離與視角拉遠,當下的困難其實沒那麼嚴重。可在當下發生時,自己總不可能真的那樣的完全理性。也就會需要一點外界的助力,在書中當然會是信仰去支持,信仰可以不分宗教,又或者是來自於實體團體的支持,也可以是一些活動與運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與境遇,有自己需要修練的道場,專注於當下但不要陷入,時刻提醒自己。

#愛與連結
“如果覺得陪伴家人最重要,卻花最多時間在工作,這不是很矛盾嗎?”
自己成為父親之後才有多一點這樣的體認,更多的也來自於其實對於小孩來說,那些有意義與記憶的多半不是來自於物質的豐盛,而是一些真誠用心的關係。當然基礎的溫飽與需求還是得先要滿足的前提,這也是自己現階段工作會不斷反思與評估,到底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除了那些外在的薪資收入,實質的工作生活時間比例狀態等等又如何呢?

#從愛的視角看同性婚姻
“不應將法律與宗教混為一談”
這一個大的篇章非常好看,談論了關於同性婚姻,代理孕母以及死刑存廢的議題。這些議題有社會的討論,也有宗教的立場,也看到某些議題之中父女意見相同或不同,意見不同又可以如何各自陳述,彼此多一點理解,沒有一定要誰說服誰,這不就是社會民主的真諦!

“從愛的視角出發,看見人們所受的苦,很多事情就會自然清明。”
台灣何其有幸,在同性婚姻合法走得相當前面,然後相關的教育已經可以落實在現在的小孩身上,對於不同特質的人可以更多的理解,也期望藉此減少霸凌憾事發生。同時大仁哥也理解教會的改革步驟是比較慢,所以對於這樣他認為對的事,即便背負指責,仍可堅持。
“祝在天主的愛內,平安、喜樂、健康與恩典滿溢”
“祝你每一天都生活在平安、喜樂與信、望、愛中!”

有一位副總統爸爸不太容易,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之下要看顧家人也不容易,但這中間如何的選擇,然後保有家庭最核心的接住,不論如何家都會接住你,在這樣全然的支持與信任,各自又能有不同的發展,彼此又能對話,這無疑是一種最好的示範,而也讓人思考,自己是否能保有這樣的溫暖又理性的思惟去與他人對話。好書推薦分享給大家。
#阿崴閱讀
#左腦爸爸右腦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