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終戰與中國代管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6。湯熙勇,〈台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台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1期(1991,臺北),頁391-425。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硏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1996。
王泰升,〈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1期(1999,臺北),頁1-90。
王泰升,〈中國國民黨的接收「日產」為「黨產」〉,《律師雜誌》第245期(2000,臺北),頁105-111。
陳淑芬,《戰後之疫:台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0。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期2卷(2002,台北),頁145-201。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台日人之遣返〉,《國史館學術集刊》第3期(2003,臺北),頁201-227。
湯熙勇,〈脫離困境:戰後初期海南島之臺灣人的返臺〉,《臺灣史研究 》12卷2期 ( 2005,臺北) ,,頁167-208。
湯熙勇,〈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台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1947)〉,《人文及社會研究集刊》第17卷2期(2005,臺北),頁393-437。
李東華,〈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臺灣大學的接收改制做觀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臺北),頁183-221。
湯熙勇,〈公平對待與秩序維持之間:日本東京澀谷事件與臺灣人的審判(1946-47) 〉,《亞太研究論壇》第35期(2007,臺北),頁1-35。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台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3期(2007,臺北),頁45-87。
曾健民,《台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二二八前的台灣》,臺北:人間,2007。
曾文亮、王泰升,〈被併吞的滋味:戰後初期臺灣在地法律人才的處境與遭遇〉,《臺灣史研究》第14卷2期(2007,台北),頁89-160。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遠流,2008/春山,2024。
楊子震,〈中國駐日代表團之研究--初探戰後中日.臺日關係之二元架構〉,《國史館館刊 》第19期,(2009,臺北),頁47-85。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處理〉,《國史館館刊 》第19期,(2009,臺北),頁87-132。
劉恆妏,〈戰後初期臺灣司法接收(1945-1949):人事、語言與文化的轉換〉,《臺灣史研究》第17卷4期(台北:2010),頁33-80。
鄭梓,《光復元年:戰後台灣的歷史傳播圖像》,新北:稻鄉,2013。
陳慧仙,〈斷裂、衝突與延續——戰後臺灣度量衡的改制與爭議〉,《臺灣風物》第63卷第2期 (2013,臺北),頁 95-120。
吳俊瑩,〈由「員林事件」看戰後初期臺灣法治的崩壞〉,《國史館館刊》第37期(2013,臺北),頁81-121。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6期(2014,臺北),頁95-134。
藍適齊,〈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台籍戰犯〉,收於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2014),頁。393-443。
吳俊瑩,〈如何稱呼臺灣史上的「日本時代」?兼論戰後日式紀年與意象的清除與整理〉,《臺灣文獻》第65卷3期(臺北,2014),頁49-98。
何義麟,《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臺北:五南,2015。
陳翠蓮,〈臺灣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臺大歷史學報》第58期(2016,臺北),頁195-248。
蘇瑤崇,〈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3期(2016,臺北),頁85-12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修訂版】》,臺北:麥田,2017。
蘇碩斌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新北:衛城,2017。
王致凱,〈以戰犯審判檔案探討二戰北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戰爭歷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藍適齊,〈口譯之「罪」——成爲戰犯的臺灣人二戰通譯〉,收於黃美娥等著,《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臺北:聯經,2021),頁309-351。
阿部賢介,《關鍵七十一天:二戰前後臺灣主體意識的萌芽與論爭》,新北:蔚藍,2020。
葉高華,〈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臺灣史研究》第30卷1期(2021,臺北),頁211-229。
洪廣冀、張家綸,〈「建設新臺灣」:黃維炎與戰後臺灣的林業接收〉,《臺灣史研究》第29卷3期(2022,台北),頁149-199。
胡瑞安,〈戰後臺灣「半山」的角色、興衰與評價(1945-199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23。
洪廣冀、張嘉顯,〈林產分合不定:戰後初期臺灣環境秩序的重整與爭議〉,《國史館館刊》第37期(2023,臺北),頁51-103。
顧恒湛,〈武器與獵具之間: 戰後初期國家管控山地獵槍過程之探究(1945-1956)〉,《臺灣史研究》第32卷3期(2025,台北),頁147-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