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黨國體制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3卷(1993,臺北),頁14-15。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8。
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99。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1。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
曹淑瑤,《公忠體國的操練-台灣省建設人才的培訓(1956-97)》,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收於《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8卷(2008,台北),頁189-220。
林寶安,〈農會改進:戰後初期台灣農會體制的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1卷1期(2009,臺北),頁143-188。
王泰升,〈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第5期(2009,臺北),頁69-228。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臺北),頁221-262。
任育德,〈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1948~1962)〉,《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11,臺北),頁103-143。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臺北:國史館,2013。
張國暉 。〈國族渴望的巨靈:台灣科技官僚治理的中國脈絡〉。《國家發展研究》第12 期第2卷(2013,臺北),頁73-132。
林果顯,《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新北:稻鄉,2016。
鄭啟瑞,〈戰後中華民國威權統治時期總統就職儀式(1947-198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蘇慶軒,〈威權憲制--解釋蔣介石三連任總統的決策過程與國民黨威權政體的制度化〉,《臺灣民主季刊》第17卷3期(2020,臺北),頁51-100。
蘇郁欣,〈師共以反共:國民黨文藝政策之變遷(1924-195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0。
洪群哲,〈反共與學術:從「匪情研究」到「中國大陸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20。
莊宏年,〈戰後臺灣中學的訓導教育 --以中央政策與實務問題為中心(1949-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廖為民,《國民黨禁書始末》,臺北:前衛,2021。
蘇慶軒,〈監控下的黨外活動:以國家安全局檔案中的陳菊動態為中心(1978~1979)〉,《國史館館刊》第69期(2021,臺北),頁55-93。
蘇慶軒、王奕婷、劉昊,〈司法鎮壓:「揣摩上意」在臺灣威權時期軍事審判中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第39卷2期(2021,臺北),頁77-119。
郭佩瑜,〈戰後初期台灣省級政府的地位轉變(1945-195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姚惠耀,《軍國主義下的性治理:戰後臺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臺北:南天書局,2023。
林蕙安,〈生活中的黨國——從「唱國歌」看愛國身體規訓與臺灣的民主化〉,《國史館館刊》第75期(2023,臺北),頁1-44。
蘇慶軒、張維修,〈臺灣威權統治時期調查局安康接待室的設置與運作(1974-1987)〉,《國史館館刊》第82期(2024,臺北),頁147-206。
王良卿,〈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醞釀與制定〉,《國史館館刊》第83期(2025,臺北),頁109-158。
陳翠蓮,〈1960年南韓政局衝擊與臺灣威權政府的反對黨運動對策〉,《臺灣史研究》第32卷1期(2025,臺北),頁135-178。
戴寶村策畫,《全面控制:總體檢蔣介石獨裁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前衛,2025。
陳怡君(Janet Y. Chen)著,吳煒聲譯,《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臺北:臉譜,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