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二二八事件
藍博洲,《沈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1991。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228: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1992。
賴澤涵、馬若孟(Ramon H. Myers)、魏萼合著,羅珞珈著,《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1993。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硏究報告》,臺北:時報,1994。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1995。
王景弘,《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臺北:玉山社,2002。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北:人間,2002。
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2004,臺北),頁135-181。
張炎憲、陳翠蓮等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范燕秋,〈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收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頁365-392。
吳叡人,〈「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收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頁323-364。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期(2008,台北),頁180-222。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2008,臺北),頁39-70。
陳儀深,〈為何考證?如何解讀?--評論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臺北),頁155-176。
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2期(2008,臺北),頁135-172。
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解密》,臺北:前衛,2009。
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臺北:印刻,2008。
張炎憲主編,《口述歷史系列:二二八系列》,吳三連基金會,2013。(均為口述史料,作者繁多,地區遍布全台,全系列請參考基金會網站)
吳俊瑩,〈由「員林事件」看戰後初期臺灣法治的崩壞〉,《國史館館刊》第37期(2013,臺北),頁81-121。
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臺北),頁1-64。
蘇瑤崇,〈謊言建構下二二八事件鎮壓之正當性:從「大溪中學女教員案」論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臺北),頁109-136。
侯坤宏,〈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臺北),頁1-56。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臺北),頁57-103。
劉恆妏,〈二二八事件中的自新:以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臺北),頁105-146。
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柯翠園、詹麗茹譯,《被出賣的台灣(重譯校註)》,臺北:台灣教授協會,2014。
曾文亮,〈二二八事件中的叛亂與懲罰:兼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與法律關係〉,《臺灣史研究》第22卷4期(2015,台北),頁83-122。
李筱峰、陳孟絹著,《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二○一五年增訂版1》,臺北:玉山社,2015。
李筱峰、陳孟絹著,《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二○一五年增訂版2》,臺北:玉山社,2015。
呂東熹,《二二八記者劫》,臺北:玉山社,2016。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2017。
范燕秋,〈原住民族的二二八與事件後族群菁英身邊的情治人員:以黃朝君為例〉,收入《七十年後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二二八事件基金會,2017),頁297-331。
吳俊瑩,〈中統局臺灣調統室與二二八〉,收於許雪姬主編《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頁239-296。
李思儀,〈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吳俊瑩,〈二二八事件在臺東〉,《臺灣文獻》第9卷4期(2018,臺北),頁65-132。
藍博洲,《尋找二二八失蹤的宋斐如》,臺北:印刻,2020。
許文堂,〈二戰後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國際視角---以英美兩國檔案與輿論為中心〉,收於陳儀深、薛化元編《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新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0),頁55-96,。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二○二○年增訂版》,臺北:玉山社,2020。
吳俊瑩,〈戰後初期國家與原住民之互動:以二二八的高雄縣山地為例〉,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輯組編輯《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1),頁121-152。
吳俊瑩,〈二二八事件中海軍的彙報與應處〉、〈歷任總統對二二八轉型正義的作為(1988-2019),收於陳儀深、薛化元主編,《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金會,2021),頁299-338、1049-1120。
陳慧仙,〈從「二七部隊」看臺灣原住民的二二八事件參與〉,《臺灣文獻》第73卷第4期 (2022,臺北),頁 43-72。
吳俊瑩,〈「拂塵專案」與國民黨當局對二二八事件詮釋的學術轉向〉,《臺灣史研究》第29卷4期(2022,臺北),頁173-230。
黃惠君,《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新北:遠足,2022。
李禎祥,《二二八的虐殺與逃亡》,臺北:玉山社,2022。
洪廣冀、張嘉顯,〈「林務局之惡聲狼籍,布於全島」: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林業〉,《臺灣史研究》第30卷1期(2023,臺北),頁137-185。
吳俊瑩,〈二二八事件中央派兵及部隊抵臺經過〉,《臺灣風物》第74卷4期(2024,臺北),頁119-160。
吳俊瑩,〈張炎憲對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的看法〉,《台灣史料研究》第64號(2024,臺北),頁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