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戒嚴與白色恐怖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1992。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1993。
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白色恐怖秘密檔案》,台北:獨家,1995。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臺北:時報,1996。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6期2卷(1999,台北),頁139-181。
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3。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2004。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
謝聰敏,《談景美軍法看守所》,臺北:前衛,2007。
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5卷2期(台北:2008),頁135-172。
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范燕秋,〈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等叛亂案〉,收入張炎憲、陳美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221-252。
吳叡人,〈國家建構、內部殖民與冷戰:戰後臺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收入李禎祥等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陳文成基金會,2008),頁168-173。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臺北:聯經,2009。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台灣: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臺北:聯經,2009。
陳翠蓮,〈台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治與白色恐怖氛圍〉,收入張炎憲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43-70 。
陳美蓉,〈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日本為例〉,收入張炎憲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63-382。
許建榮,〈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收入張炎憲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23-362。
許文堂,〈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收入張炎憲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71-96。
張炎憲、陳美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臺北:玉山社,2010。
藍博洲,《尋找祖國三千里》,臺北:印刻,2010。
李泰翰,《一九五0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臺北:國史館,2011。
歐素瑛,〈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臺灣學研究》第12期(2011,新北),頁14-71。
藍博洲,《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楊揚》,臺北:印刻,2012。
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臺北:啟動文化,2012。
林邑軒,〈來自彼岸的紅色浪潮:從意義中介視角重構戰後初期「省工委」的地下革命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蘇慶軒,〈國民黨國家機器在臺灣的政治秩序起源:白色恐怖中對左翼勢力的整肅(1948-1954)〉,《政治科學論叢》57期(2008,臺北),頁115-145。
蘇瑞鏘,《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新北:稻鄉,2014。
程玉鳳,《台糖沈鎮南案研究》,臺北:文津,2014。
鐘明宏,《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臺北:沐風文化,2014。
林傳凱,〈「大眾傷痕」的「實」與「幻」--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見證』」的版本歧異〉,《大眾史學》第8期(2014,臺北),頁35-81。
蘇慶軒,〈國民黨政府的戰爭規劃與威權統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的戰時職能及其威權控制的作用〉,《政治科學論叢》第64期(2015,臺北),頁 137-167。
葉宗鑫,〈戰後初期台灣省工委會學委會之研究(1946-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殷惠敏,《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臺北:允晨,2016。
陳慧先,〈「山防隊」疑雲與 1970 年代桃園地區原住民政治案件〉,《桃園文獻》第4期 (2017,桃園),頁 79-90。
李盈佳,〈戰後臺灣的郵票與黨國認同之形塑(1945-199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7。
許文堂,〈軍事佔領下的美國對台軍援〉,收於許文堂編,《軍事佔領下的台灣,1945-1952》(臺北:台灣教授協會,2017),頁451-494。
黃秀華,《一九五九武漢大旅社》,臺北:前衛,2017。
陳翠蓮、李鎧揚,《四六事件與台灣大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陳翠蓮,〈白色恐怖時期的臺大校長傅斯年(1949-1950)〉,《臺大歷史學報》62期(2018,台北),頁213-265。
周馥儀,〈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台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陳進金,〈一九五O年代白色恐怖在宜蘭:以「蘭陽工委會案」及「羅東紙廠案」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6卷4期(2019,臺北),頁51-96。
高金郎,《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新版)》,臺北:前衛,2019。
監察院,《1970後山風雲:未竟的泰源革命》,臺北:監察院,2020。
杜晉軒,《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臺北:台灣商務,2020。
林正慧,〈1950年代保安司令部諜報組的組織佈建與偵防行動〉,《臺灣史研究》第28卷1期(2021,臺北),頁201-254。
李佳蔚,〈鹿窟事件及其後處置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21。
謝英從,〈綠島新生訓導處陳華「再叛亂案」研究(1953-1955)〉,《臺灣文獻季刊》第72卷2期(2021,南投),頁119-162。
李福鐘,〈兩蔣威權體制特性再探—從柏楊案談起〉,收於《國史館館刊》第69卷(2021,台北),頁39-75。
林易澄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增訂版)》,臺北:衛城,2022。
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著,《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臺北:書林,2022。
陳柏謙,《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新北:黑體,2022。
金恆煒,《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修訂再版)》,臺北:允晨,2023。
歐素瑛,〈媒體與特務:以林頂立辦《全民日報》(1947~1951)為中心〉,《臺灣文獻》第74卷3期(2023,南投),頁191-247。
李禎祥,〈白恐時期的特殊份子與考管〉,《臺灣史研究》第30卷3期(2023,臺北),頁99-140。
陳百齡,〈《光明報》:政治檔案和口述史料交錯下的考證〉,《臺灣史研究》第30卷1期(2023,臺北),頁187-232。
林傳凱,〈「白色恐怖」中的女性政治犯--重思「歷史真實」與「再現」的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101期(2023,臺北),頁16-29。
蘇瑤崇,〈外交謀殺--論「臺獨烈士」陳智雄案〉,《國史館學術集刊》第75期(2023,臺北),頁141-188。
薛月順,〈溫萬金與鹿窟事件的爆發〉,《國史館館刊》第77期(2023,臺北),頁1-43。
陳昱齊,〈難逃一死:李進來案的審判過程分析〉,《國史館館刊》第77期(2023,臺北),頁45-82。
顧恒湛,〈追尋高菊花的自首證:「靖山專案」之探究〉,《國史館館刊》第77期(2023,臺北),頁83-120。
林正慧,〈由「重整後臺灣省工委」案 看調查局對自首自新分子之運用〉,《國史館館刊》第78期(2023,臺北),頁1-68。
蕭李居,〈情治機關對異議人士的監控:以林義雄檔案為例(1977-1993)〉,《國史館館刊》第78期(2023,臺北),頁103-164。
張尹嚴,〈臺灣監獄島:特殊分子考管制度的建置及運作(1950 - 199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許琇婷,〈白色恐怖中的非政治罪名案件─以陳翠玉被控案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
林正慧,〈由特務到匪諜:1970年代「軍統案」的觀察〉,《國史館館刊》第85期(2025,臺北),頁155-210。
林傳凱,《白牆與粉筆灰:探索臺南校園政治案件》,桃園:時行文化,2025。
許雪姬、林正慧編,《究明原委: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的多元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