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文化史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新北:左岸,2006。徐叡美,《製作「友達」:戰後臺灣電影中的日本(1950s-1960s)》,新北:稻鄉,2012。
何東洪等著,《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遠足文化,2015。
賴慈芸,《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臺北:蔚藍文化,2017。
洪國鈞著,何曉芙譯,《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臺北,聯經,2018。
殷寶寧,《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9。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新北:衛城,2020。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2020。
黃美娥等著,《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臺北,聯經,2021。
洪芳怡,《今夜來放送: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音樂人與時代 1946~1969》,臺北:遠流,2023。
沈梅(Meredith Schweig)著,林浩立、高霈芬譯,《叛逆之韻: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臺北:行人,2024。
黃千珮,〈國防部軍歌創作小組對軍歌在臺發展的影響〉,《國史館館刊》第80期(2024,臺北),頁121-178。
鄧騰克(Kirk A. Denton)著,吳煒聲譯,《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臺北:臉譜,2025。
顏娟英編,《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的人‧言說‧記憶(全七冊)》,新北:衛城,2025。
李志銘,《聲音的台灣史:音樂與民族的當代探索》,臺北:前衛,2025。
吳嘉苓著,柯昀青譯,《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工生殖的希望與風險》,新北:衛城,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