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外交、軍事與國際政治
(美)羅斯.Y.凱恩(Ross Y.Koen)著,張曉貝等譯,《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臺北:新新聞文化,1995。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祕史》,臺北:時報,1996。
吳介民,〈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1期(1997,臺北),頁211-255。
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臺北:風雲論壇,1996。
孟捷慕(James H. Mann)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臺北:先覺,1999。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1-1970)〉,《歐美研究》第31卷1期(2001,臺北),頁79-127。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臺北:前衛,2002。
王文隆,《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王超華,〈國族主義在臺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期(2004,臺北),頁257-270。
吳介民,〈台海上空的粉紅色幽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期(2005,臺北),頁219-234。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道中,〈冷戰與中華民國外交:「控蘇案」研究,1946-1952〉,《輔大歷史學報》第17卷(2006,臺北縣),頁471-515。
蕭道中,〈冷戰時期的聯合國政治--1955年「整批交易」入會案研究〉,《政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8,臺北),頁161-196。
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臺北:玉山社,2008。
王文隆,〈中華民國與加拿大斷交前後政府的處置(1968-197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臺北),頁263-304。
王文隆,〈臺海兩岸政府在達荷美的外交競逐(1964-1966)〉,《國史館館刊》第21期(2009,臺北),頁151-192。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國史館館刊》第19期(2009,臺北),頁133-193。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國史館館刊》第21期(2009,臺北),頁95-149。
王正華,〈蔣介石與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臺北),頁131-176。
王景弘,《1949 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密錄》,臺北:玉山社,2011。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衛城出版,2011。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林添貴譯,《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臺北:黎明文化,2012。
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臺北:左岸,2012。
貴志俊彥等著,《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稻鄉,2012。
劉曉鵬,〈農技援助之外:小中國對非洲的大想像〉,《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2012,臺北),頁141-171。
王景弘,《列入紀錄:危疑年代(1970~1973)的台灣外交私密談話》,臺北:玉山社,2013。
布魯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著,林添貴譯,《朝鮮戰爭:你以為已經遺忘,其實從不曾了解的一段歷史》,新北:左岸文化,2013。
許峰源,《世界衛生組織與臺灣瘧疾的防治(1950-1972)》,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3。
汪浩,《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臺北:有鹿文化,2014。
李志德,《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臺北:八旗文化,2014。
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7期(2014,臺北),頁205-251。
王梅香,〈文學、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臺港的文學宣傳(1950~1962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2015,臺北),頁1-51。
王景弘,《台灣會生存下去:兩蔣因應美中關係正常化內幕(1969-1979)》,臺北:玉山社,2015。
林孝庭,《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聯經,2015。
野島剛著,蘆荻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臺北:聯經,2015。
焦鈞,《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臺北:巨流,2015。
蕭道中,〈聯合國中的交鋒:1950年中國控訴美國侵略臺灣案研究〉,《師大歷史學報》第55期(2016,臺北),頁139-183。
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著,吳潤璿譯,《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新北:八旗,2017。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馮奕達譯,《殖民之後? 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新北:衛城,2017。
任天豪,《從正統到生存: 東亞冷戰初期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台情勢的因應》,臺北:國史館,2018。
陳翠蓮,〈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臺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臺灣史研究》第26卷第3期(2019,臺北),頁91-138。
豐下楢彥著,許哲睿譯,《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新北:八旗,2019。
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年(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丁立偉(Lardinois, Olivier, S. J.)著,謝靜雯譯《臺灣冷戰時期的耕莘文教院:獨裁政權下的知識自由綠洲》,臺北:台北利氏學社,2020。
詹孟桐,〈美軍在臺灣:冷戰下的日常生活(1951-197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陳鴻獻,《反攻與再造:遷臺初期國軍的整備與作為》,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
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著,李明譯,《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臺北:商周,2020。
汪浩,《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新北:八旗,2020。
陳翠蓮,〈一九五○年臺灣問題國際化與國民黨政府的因應對策〉,《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1期(2021,臺北),頁129-178。
許文堂,《理想與幻滅:中華民國外交史的 1960 年代》,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21。
福田圓,《中國外交與台灣:「一個中國」原則的起源》,臺北:五南,2021。
川島真等著,《台日關係史(1945-202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
顧若鵬(Barak Kushner)著,江威儀譯,《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新北:遠足文化,2021。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臺北:麥田,2021。
蕭道中,〈美國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起源——1950年聯合國「臺灣問題案」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69期(2022,臺北),頁111-165。
黃自進,《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22。
陳儀深,《戰後台灣對外關係史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太田泰彥著,卓惠娟譯,《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新北:野人,2022。
麥可.葛林(Michael J. Green)著,譚天譯,《安倍晉三大戰略》,新北:八旗,2022。
吳介民編,鄭傑憶譯,《銳實力製造機: 中國在台灣、香港、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與中心邊陲拉鋸戰》,新北:左岸,2022。
王景弘,《杜勒斯與台灣命運:一代巨人留下台灣民主獨立的生機》,臺北:玉山社,2022。
蕭道中,〈從內戰到冷戰:韓戰與中美軍事合作的開展〉,《臺灣史學雜誌》第33期(2022,臺北),頁88-112。
徐祥弼,〈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臺灣(1952–19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著,陳柏旭、林書媺譯,《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臺北:聯經,2023。
華安瀾(Alan Wachman)著,蔡耀緯譯,《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3。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著,洪慧芳譯,《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臺北:天下雜誌,2023。
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增訂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3。
任雪麗(Shelley Rigger),《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臺北:春山,2023。
陳翠蓮,〈東亞冷戰下的對日和約與臺灣地位問題〉,《臺灣史研究》》30期2卷(2023,台北),頁95-142。
張國城,〈反攻大陸之可行性:從「國光計畫」探析 1960年代國軍戰力〉,《國史館館刊》第76期(2023,臺北),頁165-201。
愛德華‧馬洛達(Edward J. Marolda)著,葉家銘譯,《第七艦隊:民主與和平的守護者》,新北:燎原,2024。
蘇爾曼.瓦西夫.汗(Sulmaan Wasif Khan)著,林添貴譯,《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臺灣》,新北:一卷文化,2024。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24週年經典增訂版)》,臺北:玉山社,2024。
川島真等著,周俊宇等譯,《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臺北:麥田,2024。
報導者,《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臺北:春山,2024。
吳易叡著,湯家碩譯,《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新北:左岸,2024。
廖文碩,〈印中分歧與臺印關係的開展(1961-1966)〉,《國史館館刊》第79期(2024,臺北),頁97-134。
鄒仲蘇,〈「隱士」與「孤兒」——後冷戰時代臺灣與朝鮮的秘密交往(1992-2017)〉,《國史館館刊》第81期(2024,臺北),頁133-180。
王家源,〈政權的安慰劑:僑務制度的日常化與戰後臺灣(1949-202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
顧若鵬(Barak Kushner)著,張毅瑄譯,《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臺北:貓頭鷹,2025。
金智,《海上長城: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發展史》,臺北:獨立作家,2025。
益田肇著,葉靜嘉譯,《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新北:臺灣商務,2025。
郭彥伯,〈《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運作及美軍特權:以1960年代美軍在臺犯案為例〉,《國史館館刊》第84期(2025,臺北),頁97-132。
任天豪,〈「務實外交」下的釣魚臺問題—實際行動與歷史記憶裡的李登輝〉,《國史館館刊》第84期(2025,臺北),頁133-164。
徐祥弼,〈「自由中國」兩難: 亞洲基金會、《自由中國》與冷戰初期臺灣〉,《臺灣史研究》》32期2卷(2025,台北),頁137-182。
五十嵐隆幸著,林佩欣譯,《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