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以下分享其中幾個我覺得很有趣的主題:
另外,關於纏足(裹小腳),除了當時社會掀起維新的風潮,呼籲解放雙腳之外,在當時發生洪水、地震、或是火災等災變時,許多婦女因為纏足行動不便,而喪失逃命的機會。
1900年左右,台灣社會開始掀起解纏足的風潮,黃玉階等士紳們創立了「天然足會」、「解纏會」等組織,並由女性擔任要角,推廣解纏足運動。擁有健康的雙腳可以自由活動、走得更遠,間接增加了女性受教育及就業的機會,也讓企業在勞動力的選擇上更多元,從事久站久坐的工作都不是問題;解放纏足不僅僅是解放女性的雙腳,更是改變了整個台灣社會的樣貌。
《天然足會旨趣及會則》封面
(圖片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清治時期的台灣人,並無真正的公共廁所,當時所謂的公廁其實只是一間簡陋的土磚屋內挖個洞,上面放兩塊木板;除了沒有公廁的概念,一般家戶中也不大會設置個人廁所,多半是在寢室中放尿桶來解決,尿桶是當時女性的嫁妝,甚至有些大戶人家為了展示品味,還會在尿桶上雕刻,尿桶對當時的台灣人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日本人初來台時,並不知道尿桶的功能,當時日本軍隊進入台灣人家中看到尿桶,以為是高級的容器,而把它當作飯桶(向讀到這裡正在吃飯的各位道歉......)。但使用尿桶除了衛生問題外,甚至還有人身安全的問題。
書中提到,當時有則新聞記錄了幼兒半夜跌落尿桶淹死的事件,現在看起來或許十分荒唐,然而正是這些衍生的問題,推進了日本政府官方推行現代化馬桶、廁所、汙水下水道等的建造進程,並且同時也在公學校中,推廣到廁所如廁的習慣。
因應日本政府對台灣的補助金減少,台灣總督府只好自己想辦法籌錢。除了發行公債以外,也希望台灣人多儲蓄,無奈當時台灣人儲蓄率偏低。不過,總督府發現了台灣人有個特性,就是熱愛「高風險投資行為」;根據1905年的調查,台灣人不分年紀都很愛賭博,賭具的種類超過一百種,甚至跨國至香港、澳門、東南亞,造成大量資金外流。
相中這一點,總督府決定發行彩票,於1906年頒布「臺灣彩票施行規則」,並成立彩票局,在各地指派當地有名望、經驗的「賣捌人」販賣彩票。而民眾也非常捧場,發行彩票之後,每一期都快速售罄,畢竟人人都懷抱發財夢。但是隨著彩票熱而來的亂象叢生,不得已在1907年3月20日第五期開獎後停止發行,彩票局的建築物都還沒蓋好就馬上變成蚊子館。
三十篇不同主題的日治台灣史,在作者輕鬆活潑的筆觸中很快就讀完了,如果害怕歷史書枯燥無聊,而對歷史書籍敬而遠之的話,真的很推薦從這本書入門!
🌟 評分(個人主觀意見)
▸ 推薦度: 5 / 5
▸ 易讀度: 5 / 5
📖 書籍資訊
▸ 書名: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 作者:蔡蕙頻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19 / 02 /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