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住在紐西蘭的太太曾跟朋友分享年輕時的一段心路歷程,她說,「大約二十八歲,身邊的好朋友都結婚了,不是嫁給大學校長的兒子,就是嫁給政府高官,要不然就是嫁給田橋仔,只有我還小姑獨處,有一天我去一間五星級飯店參加朋友的婚禮,參加的賓客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以前的我會很羨慕,但是那一次我一直在思考這些朋友得遇良緣的原因。」
孩子有多與眾不同,媽媽的心就有多內疚自責,為了小宏能夠平安長大,秀琴費盡心力。別的媽媽花十分力氣,秀琴要花一百分,因為小宏中度智能障礙,加上開刀切除泌尿系統而造成終生需要包尿布,種種考驗,並沒有擊退秀琴的母愛,孩子越淒慘,她越堅強。
小宏高中畢業後到庇護工場做烘焙,秀琴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走上公益之路。秀琴做志工是為了小宏,她知道付出一定會有回饋,她希望藉由幫助別人,把所有功德都給小宏,讓他的人生路能夠順利平安。秀琴到偏遠山區車子到不了的地方,扛著一箱乾糧、一袋米徒步上山給獨居的老爺爺。她做骨髓宣傳志工,站在三十七八度的台北街頭舉著骨髓捐贈招牌,不斷碰壁遭白眼。秀琴也承擔塑膠袋回收,下班後沿著服飾店一間一間收,她說,塑膠袋賣不了錢,但是可以回收再利用,不會因為焚燒而造成空氣污染。
在工廠做事的秀琴經常要輪班,回到家已經凌晨半夜,五六點照樣起床為家人做早餐。秀琴做公益打死不退,一開始是為了小宏,做了許多年,秀琴發現自己越來越享受付出的感覺,尤其當她知道有一位血癌病人,因為接受骨髓捐贈而重生,她就覺得自己有在對方的新生命裡盡過一份心力。在難行能行的路上,秀琴有不同體悟,如果不是小宏,自己不會走上公益,也就無法見苦知福,更不知道行善積德的重要。
現在小宏是個天真無憂無慮的孩子,因為工作出色,每個月都能領到庇護工場的獎金。回到家的小宏也會幫媽媽收衣服、摺衣服,再按照家人的衣服放到各人的衣櫃裡,掃地、拖地也都是阿宏負責的,孩子進步這麼多,秀琴只有感恩再感恩。
有的人遭遇逆境,會自怨自艾、自卑自憐,有的人反其道而行,逆境越大,衝破的力量就越大。秀琴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起而行,透過行善積德轉扭轉生命的困境,老智者說,不要埋怨,甘願做歡喜受,因為所有的遇見,都是久別重逢。上述婦人跟秀琴一樣,越挫越勇,見朋友皆能覓得好良緣,她努力修身養性、行善積德,終於在三十二歲那年遇見真命天子,移居紐西蘭基督城,育有兩女,一家四口快樂幸福。老智者說,日常生活的修身養性修忍辱,以及孝順是最實在的工夫,所累積的福份也最紮實。
#自修自得
#福要自己做
#行善積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