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DNA》這本書出版於 2007 年,當時是台積電創業 20 年。我應該在當年就讀過,差不多是我剛投入職場的時候。那時我常讀各種教人如何在職場求生或發展的書。本書副標題是「年輕工作者的 40 堂修煉課」,作者余宜芳,出版社是天下文化。
十幾年前我對台積電的理解,是「這是一家很優秀的公司」。18 年後再回頭讀,台積電已成為「護國神山」,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關注。過去我們認識台積電,多半來自宏觀層面:例如張忠謀、魏哲家等領導人的形象。但對於日常運作、工程師的工作樣貌,我們較少能切入到個體視角。《台積DNA》比較像是從內部出發,描述他們每天遇到的情境與抉擇。
本書談台積電的 DNA:誠信是台積電的 DNA、創新像血液在流動;承諾讓員工為了客戶的使命去完成。它涵蓋文化與制度、人才培育,並透過這些方法打造世界級的半導體標竿企業;從核心價值到實戰執行、從新人的適應到資深者的發展,完整呈現「成功的密碼」。第一部分是台積電的四大核心:ICIC。剛好與產品 IC 的縮寫呼應。公司透過制度設計與日常實踐,讓價值觀落地在「每一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形成穩固的領先。
I=Integrity(誠信):不造假、不耍花招。誠信是合作前提,彼此才願意互助。這也呼應張忠謀在其他書中的觀點:「道德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有道德可降低信任與溝通成本,反而能換來更多合作機會。管理啟示是:招募與考評的第一門檻就是誠信。
C=Commitment(承諾):說到做到、使命必達。實務上要「先釐清需求再承諾」,評估過能力邊界後才承諾;承諾後就全力以赴,避免亂開支票。
I=Innovation(創新):追求 state of the art,把工作當「作品」。紀律確保不翻車,創新才能讓公司長久成長。
C=Customer Partnership(客戶夥伴):台積電自我定位是「服務業」,追求「忠誠度」高於「滿意度」,與客戶共勝,而非一次性交易。
這四個核心背後的洞察是:紀律與創新並不矛盾;誠信與承諾構成組織運轉的底層協議,彼此相互支撐,成為台積電獨特的企業基因。
書中也談到新人的處境。多數年輕同仁初入職場會有「四怕」:
1)怕交接——擔心接不住前人的工作;
2)怕接電話——聽不懂術語;
3)怕吃飯——不知道如何社交融入;
4)怕下班——擔心別人還沒下班、或工作沒完成。
關鍵心法是:「多問是新人的特權。」提問比沉默更快讓你長肌肉。公司也有 Buddy 制度,由資深同仁在技術、資源、心理三層面協助新人適應。由於要面對數百個名詞與上百道製程,前 18 個月其實是一場「韌性賽」。
新人求生五步驟:
(1)理解脈絡與需求;(2)切小題、快速交付;(3)滾動回饋,建立回饋循環並與主管對齊;(4)主動記錄與沉澱;(5)反向教學——教會別人等於真正學會。
新人每日自我檢核清單:
□ 我今天問了三個高品質問題了嗎?
□ 我有即時回饋(Feedback Loop)嗎?
□ 我是否使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
□ 我是否把所學寫成 SOP 或筆記?
溝通與執行在台積電是系統化方法論,不是天賦。兩大溝通雷區是:
(1)見樹不見林——一開口就談細節,聽眾抓不到重點;
(2)一套劇本走天涯——不換位思考,無法讓對方理解。
好溝通=邏輯 × 同理心 × 對齊(Align)。
對齊三步:
1)角色地圖:先釐清對象(老闆/同事/技術員/客戶)與需求、優先順序;
2)成功定義:把品質/時程/成本/風險拉成一張權衡表;
3)決策看板:清楚標示 Action Owner、Deadline、Risks、Next Check,讓責任與進度一目了然。
團隊與人脈方面,台積電以制度把「競爭 × 合作」變成相互促進:
— 良率賽制:第一名必須拉最後一名一起進步,否則第一名也要被檢討;
— 知識分享:對已知問題未主動提醒他人會被 review;
— 績效機制:跨部門專案參與度與協作口碑會直接影響升遷。
正確的人脈觀:不是鑽營,而是建立在真誠互助上。平時樂於分享、顧全大我,自然會聚攏資源與支持。你幫助十個人,或許只會有一兩個人回報,但往往就是關鍵貴人。長期看,信譽會成為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成長與生涯是從 Work Hard 到 Work Smart,再到新的挑戰而回到 Work Hard 2.0。主動性是年輕人最稀缺的資產:不只撿球,要學會發球,主動找題目、提專案、扛責任。前期 Work Hard 1.0 建立基本功與習慣;找到方法論後 Work Smart,用更少時間創造更大價值;晉升新階段則回到 Work Hard 2.0 應對更高挑戰。
面對挫折(如升遷延遲):把自己變成海綿,刻意向合作對象學長處,補齊短板。倦怠時可申請 Job Rotation,或藉由興趣與運動重啟心流。
蔡能賢提出「三象限學習法」:
1)專業技能(技術深度);
2)對人與組織的敏銳度(做對的事);
3)產業/市場/國際局勢(系統視角)。
建議每天擠出 10% 的時間投資在(2)與(3),長期會反過來減少(1)的虛工、提升整體效能。
最後以幾句金句收尾:
— 「誠信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 「台積電是服務業,不是製造業;我們追求的是客戶忠誠度。」
— 「創新需要紀律的支撐。」
— 「Work hard,然後 work smart,再學會重新 work hard。」
把這些原則內化為日常習慣,不只適用於台積電,也適用於所有追求卓越的職場工作者,打造屬於自己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