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在國小階段一定會出現的自然課作業,就是——種豆芽。
不過老實說,因為時間久遠,我早已忘記當時觀察的過程,也不記得結果是成功還是發霉收場。
這次輪到小屁孩也要進行「綠豆觀察實驗」,我翻開他的自然課本,看著那幾個階段的圖示,突然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1️⃣ 種子階段
一粒圓滾滾、硬邦邦的綠豆,安靜地等待合適的環境發芽。
2️⃣ 發芽階段
浸泡後,它吸飽水分,外殼慢慢漲大;一天後,豆子中間裂開,探出白白的幼根。
3️⃣ 幼苗階段
幼根往下扎,莖葉往上長,綠色子葉展開,隨後長出帶絨毛的真葉,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4️⃣ 生長與開花階段
綠豆苗長高變壯,葉片越來越茂盛,終於會開出一朵朵黃色小花。
5️⃣ 結出豆莢階段
花謝之後,結出細長的豆莢。
當豆莢由綠轉黑,就代表裡面的綠豆已成熟。
6️⃣ 收成階段
豆莢乾燥後,就能採收下一代的綠豆,完成生命循環。
看完這一整段流程,我才發現——以前的我們,好像從沒真正等到豆子「變成豆」。
印象中老師總在幼苗階段就讓大家交作業,於是那份觀察報告永遠停留在「它長出小芽了」的階段。

這次,我決定認真一點。
利用國慶連假的三天,我也跟著小屁孩一起「認真種豆芽」。 每天都去看它、澆水、拍照記錄,甚至有點小期待。
結果到了第四天下班回家,我一看——
哇~要收成了! 那一刻真的有一種「豆芽菜可以自由了!」的感覺。

我忍不住笑出來,也有點得意。
心裡默默想著: 我怎麼這麼厲害!(哈哈哈哈) 原來,長大之後再重做一次小學的自然作業,竟然這麼療癒。
或許,這次種豆芽不只是陪孩子完成作業,
更像是在提醒自己—— 成長其實不需要多華麗的條件,只要有一點水、一點光、一點耐心。
我們也像那顆綠豆,
在日常的潮濕與黑暗裡慢慢膨脹、裂開、發芽。
或許沒人注意,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變化, 但總有一天,會在不經意的午後,發現自己也長出了一點新葉。
第一次種的豆芽,長得又細又長。
原本以為是因為那批綠豆是舅舅送的「有機豆」——顆粒特別小,大約只有市售綠豆的一半——所以豆芽才會長成那樣。
結果吃起來口感特別,味道也有點...苦?我心想:嗯…這豆芽不太好吃。
於是我又種了一次,這次提早收成。
果然,豆芽比較胖、沒那麼細長,口感也明顯好很多。
雖然還是那熟悉的豆芽味,但這回嚼起來多了點「清脆的生命力」。
或許,這就是生活裡的小樂趣吧。
在反覆嘗試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學著調整—— 不只是讓豆芽長得更好吃,而是讓自己也變得更懂得觀察與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