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飲水,莫忘前人犧牲-1958年石門水庫大移民(本文曾刊登於聚傳媒樂風專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石門水庫淹沒區居民移民完成紀念碑

石門水庫淹沒區居民移民完成紀念碑

  過去,桃園與新竹湖口一帶,時有旱情,你若有空到這些地方的宮廟逛逛,會發現這裡的神明有個很重要的業務,就是祈雨。每有旱情,農民苦不堪言。

  1955年,為防洪、灌溉與民生用水的需求,新竹、桃園二縣議員到處奔走(其中包含吳志揚之祖父吳鴻麟,後來當上桃園縣長),終促使政府成立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

  此委員會以副總統陳誠為主委,臺大教授徐世大為總工程師,並有美國高壩工程權威薩凡奇博士協助。

  破土典禮當天,桃園、新竹兩地農民歡天喜地,大放鞭炮,豎立牌樓,還有公司為慶祝石門水庫破土,放假一天的,前往觀禮的民眾遠遠超出預期,導致主辦單位臨時換了更大的場地,還是十分擁擠,坐在圍牆上的,爬到樹上觀禮的比比皆是,就可知兩地居民有多需要水了。

  興建過程中還有番外篇,當時被軟禁的孫立人將軍,因曾經在普度大學研究過工程學,請陳誠副總統代為轉告蔣總統說:

  「如果我能以一位工程師的身份獻身於正在興建中之偉大石門水庫工程,則我將樂於服務。」

  雖只有簡單兩句話,但軟禁已久的孫將軍那悸動的心,可深深體會。惜哉,一代將才竟如此際遇......

  石門水庫1964年完工,當時為遠東第一大水庫,共耗資32億元,其中19億為美援。

  此建設造福一方百姓,農民不用擔心水源,自然感謝政府德政,不過,在集水區世代居住的居民就是另外一番心情了。

  水庫建立後,共計淹沒1056公頃土地,範圍內居民當年共分五批遷移(1958~1963年),政府為之建設住宅,分給田地,發放補償金,建設衛生所、學校等公共設施。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現在兼具民生、產業及觀光功能的石門水庫。

  當時的安置,考慮到族群不同,共分兩移民村,第一移民村為「平地人」,第二移民村為「山地人」(當時用語,正確說法應為原住民),1962年底舉行落成慶祝大會,陳誠親臨主持,不過當時他的健康似乎已經不好,據說是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亮相。  

位於觀音樹林,整修後的移民新村牌樓

位於觀音樹林,整修後的移民新村牌樓

  話說有田有新屋,還有公共建設一次到位,第二移民村居民還因為是以原住民為主體,甚至建有教堂,1962年落成時,蔣宋美齡親臨剪綵。一切看來似乎其樂融融,實則不然,要找到這麼大塊地安置居民,一定不可能是什麼太好的地,第一移民村位於觀音海邊,居民原本住在大溪山上,從山民變海民,耕地貧瘠鹽分高,不可能種什麼太好的作物,生計馬上面臨問題,而且祖祖輩輩都是山民,想討海也沒有相關技術。

  第二移民村以泰雅族為主,位於中庄,倒是離石門水庫不算太遠,結果1963年葛樂禮颱風來襲,石門水庫水位不斷上漲,便開始了首度洩洪,結果把前一年才剛遷過去的移民村又給淹了,只好再遷到大潭。

  真相永遠沒有政府說的那麼美好。1966年,有59名原住民到縣政府陳情,因為大潭一帶土壤貧瘠,不適合耕種,要求補助土壤改良費用每戶三千元。而第一移民新村因政府在桃園沿海開發工業區,原本貧瘠的土壤雪上加霜,遭受工業汙染,人口不斷外流。1992年,居民因無法忍受汙染,要求政府協助他們遷村,成了台灣環保史上第一次,因汙染主動要求集體遷村的例子。問題是,能移去哪?

  有居民向記者提起老家和新村的差別,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在老家想燒柴,山上處處有柴可撿,也沒人管。搬到海邊後,想到防風林撿柴,結果被林務局移送法辦。也有居民說,剛搬來的時候,每天都是走路出門,跑步回家。

  因為當初剛搬到海邊,沒什麼經驗的山上人,早上光赤腳出門,下午要回家的時候,被路上的沙子燙到受不了,只好又跑又跳的回家。

  小小例子,道盡離家背井,無謀生技能,適應不良的無奈。

  2010年,觀音草漯忠孝路欲拓寬,居民在聽取政府簡報後方知,「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紀念牌樓,將在道路拓寬工程中拆除。居民不願意這個當年他們為政府做出犧牲的證物,就這樣消失,於是發動發動聯署和陳情,後經施工單位同意道路拓寬工程結束後,予以復原。

  不過,我到現地一看,似乎跟老照片裡的牌樓差很多。

  目前能見證移民史的地景,除牌樓外,還有衛生所、樹林國小和復興宮,其中衛生所已經被列為歷史建築。

  看看石門水庫移民,想想目前航空城,我們在享受重大建設便利的同時,莫忘前人苦,飲水要思源啊!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年前因石門水庫建造,遷移大批居民,當地的開漳聖王信仰也一併被帶到觀音樹林等地區,究竟現況如何?一起來看看。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在梧棲朝元宮,有一方字數不少的「惠沾宇宙」匾,這匾不是什麼古匾,獻於1970年,但匾中的一首詩,看來似乎透露著什麼新聞?   原來,這是梧棲人對於該年聖母重大預言的記錄。
  沙鹿朝興宮例祭日為農曆3月23日。不過,1929年的那次聖母慶典比較特別,陸續發生一些不祥之事。  
  軒轅教創於1957年,1971年,因為關渡黃帝神宮的一杯敬茶,使得軒轅教教務大興!
  你可知過去臺灣也有好幾間龍王廟,但如今都已消失。
  多年前因石門水庫建造,遷移大批居民,當地的開漳聖王信仰也一併被帶到觀音樹林等地區,究竟現況如何?一起來看看。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在梧棲朝元宮,有一方字數不少的「惠沾宇宙」匾,這匾不是什麼古匾,獻於1970年,但匾中的一首詩,看來似乎透露著什麼新聞?   原來,這是梧棲人對於該年聖母重大預言的記錄。
  沙鹿朝興宮例祭日為農曆3月23日。不過,1929年的那次聖母慶典比較特別,陸續發生一些不祥之事。  
  軒轅教創於1957年,1971年,因為關渡黃帝神宮的一杯敬茶,使得軒轅教教務大興!
  你可知過去臺灣也有好幾間龍王廟,但如今都已消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疫後北返,夜深不寐,尋以前徑,信步古亭國小前天橋舊址,徒餘橋基而已矣。斷殘垣墩,塵鎖鞍韁,胖禪師雲階月地百尺樓不再。 廣廈頻建,唯少寒士,車流來去,欲度無橋;不碎冷月之骨,何以種紅藥之心。猬集百感,荊棘萬端,作憶舊游以自解。   乍一團夏雪,帶笑狻猊,趺座燈搖。虎落胡
Thumbnail
桃園石門水庫是北臺灣主要的水庫之一,不僅是臺灣首座多功能水庫,更曾是遠東最大的水庫。1964年石門水庫竣工,迄今已屆滿60年,讓我們從國家檔案回顧這座國家級水利工程的興建過程,以及水庫的各項功能。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雙手掬飲岩壁伏流 清澈微潤甜上心頭 眼飲她底隱約哀愁 如是瘡痍曲折心流 震顫立兩者旁 就怕我心微動 引潰那土石流
各位鄉親各位鄉親 沒有事就來我的近水第一樓喝茶嗑瓜子 話說自古哪一位英雄佳人沒有幾場別離 心底落下別人的身影,對她像是生了根 若是不得解,心情便不成晴朗,反成恨 一朝逝水向東流,古事難全,不應有恨 所以我小寶,重回江湖,可是萬分珍惜 與七位夫人們的情緣,小心使得萬年船 現在可不敢勾結
Thumbnail
石門水庫近日水位直直落,北部4月18日降下大雨,中央氣象署對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發布大雨特報。北部地區已有民眾開始抱怨路面積水問題。但儘管大園的雨下到快要淹水,最缺水石門水庫卻沒有降雨,近千名網友在網路上為石門水庫「集氣」
Thumbnail
台灣西南沿海的彰化、雲林與嘉義有許多泡在水中的房屋、電線桿與土地公廟等景色,神秘與有趣的光環讓其成為景點,卻也無法掩蓋其悲哀的歷史脈絡:因超醜地下水形成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無法耕種或漁業,影響了當地生技,也潛伏著生存危機。 在攝影的背後,我們應當了解這些原因與故事,並且作為警訊。
我十二歲時,父親在桃園郊區買了一棟房子,門前就是一個大型埤塘,居住環境還算清幽。 後來埤塘填了一半,蓋起了縣政府,後面的一半在不久後,也填了蓋文化中心。莫名其妙的我家變成了文教區,以前的堤岸變成了縣府路。 從蓋了縣政府,又變成市政府以後,左右鄰居都知道,遲早會有人來談改建,所以大家都把錢用在可移
Thumbnail
殘酒半日癒腸斷 戰火荒塚淚潸潸 石室囚鬥權利名 忘卻山川麗水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疫後北返,夜深不寐,尋以前徑,信步古亭國小前天橋舊址,徒餘橋基而已矣。斷殘垣墩,塵鎖鞍韁,胖禪師雲階月地百尺樓不再。 廣廈頻建,唯少寒士,車流來去,欲度無橋;不碎冷月之骨,何以種紅藥之心。猬集百感,荊棘萬端,作憶舊游以自解。   乍一團夏雪,帶笑狻猊,趺座燈搖。虎落胡
Thumbnail
桃園石門水庫是北臺灣主要的水庫之一,不僅是臺灣首座多功能水庫,更曾是遠東最大的水庫。1964年石門水庫竣工,迄今已屆滿60年,讓我們從國家檔案回顧這座國家級水利工程的興建過程,以及水庫的各項功能。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雙手掬飲岩壁伏流 清澈微潤甜上心頭 眼飲她底隱約哀愁 如是瘡痍曲折心流 震顫立兩者旁 就怕我心微動 引潰那土石流
各位鄉親各位鄉親 沒有事就來我的近水第一樓喝茶嗑瓜子 話說自古哪一位英雄佳人沒有幾場別離 心底落下別人的身影,對她像是生了根 若是不得解,心情便不成晴朗,反成恨 一朝逝水向東流,古事難全,不應有恨 所以我小寶,重回江湖,可是萬分珍惜 與七位夫人們的情緣,小心使得萬年船 現在可不敢勾結
Thumbnail
石門水庫近日水位直直落,北部4月18日降下大雨,中央氣象署對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發布大雨特報。北部地區已有民眾開始抱怨路面積水問題。但儘管大園的雨下到快要淹水,最缺水石門水庫卻沒有降雨,近千名網友在網路上為石門水庫「集氣」
Thumbnail
台灣西南沿海的彰化、雲林與嘉義有許多泡在水中的房屋、電線桿與土地公廟等景色,神秘與有趣的光環讓其成為景點,卻也無法掩蓋其悲哀的歷史脈絡:因超醜地下水形成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無法耕種或漁業,影響了當地生技,也潛伏著生存危機。 在攝影的背後,我們應當了解這些原因與故事,並且作為警訊。
我十二歲時,父親在桃園郊區買了一棟房子,門前就是一個大型埤塘,居住環境還算清幽。 後來埤塘填了一半,蓋起了縣政府,後面的一半在不久後,也填了蓋文化中心。莫名其妙的我家變成了文教區,以前的堤岸變成了縣府路。 從蓋了縣政府,又變成市政府以後,左右鄰居都知道,遲早會有人來談改建,所以大家都把錢用在可移
Thumbnail
殘酒半日癒腸斷 戰火荒塚淚潸潸 石室囚鬥權利名 忘卻山川麗水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