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壽保險(壽險)與財產保險(產險)雖然同屬保險業,但由於承保標的性質、契約期間以及風險特性的巨大差異,導致它們在經營策略、風險分散與資金運用上存在根本性的區別。
這道來自「114年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保險學概要》」的測驗題(第28題),考驗的就是考生對於壽險業和產險業在經營模式上的基本區分。
測驗題目與核心問題
類科: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 科目:保險學概要 題號 28: 關於人壽保險與財產保險比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 人壽保險相對有較高的再保險需求 (B) 人壽保險相對有較小議價空間 (C) 人壽保險相對較能適用大數法則 (D) 人壽保險投資相對有較高的長期投資比重
試題分析與錯誤選項
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敘述。
正確答案是 (A)。
人壽保險的風險(死亡或生存)具有高度可預測性,主要透過精算表進行管理,且損失通常不會同時集中爆發(除非發生極端戰爭或大規模流行病)。相比之下,財產保險面臨的是巨災風險(Catastrophe Risk),例如大型地震、颱風或工業火災,這類風險可能導致一次事故中同時發生大量且巨大的損失 [21, Q13]。因此,財產保險業通常為了分散巨災風險,對傳統的再保險(尤其是超額賠款再保險或巨災債券等 ART 替代性風險移轉工具 [25, Q38])有著更高的需求**。
結論: 敘述 (A) 稱人壽保險有較高的再保險需求是錯誤的。
四個選項的保險學概念解析
(A) 人壽保險相對有較高的再保險需求(錯誤敘述)
- 概念解釋: 再保險是用於風險轉嫁和分散 [108, §39]。壽險公司主要面臨死亡率風險,這在大量、同質性的暴露單位上是高度可預測的 [52, Q28]。雖然壽險公司會對極高保額的保單進行分保,但整體而言,壽險風險的波動性較低。財產保險面臨的損失(如自然災害)具有高度集中性與波動性 [21, Q13],因此對巨災再保險的需求更高,以防止單一事件造成公司清償能力受損 [115, §138-1]。
- 簡單生活例子:
- 壽險就像一個穩定流動的水庫,雖然每天都會有水流出,但總水量可預測。
- 產險像是一個隨時可能被颱風(巨災)擊潰的沙灘,必須隨時用堅固的防波堤(再保險)來應對那極端且集中的衝擊。
(B) 人壽保險相對有較小議價空間(正確敘述)
- 概念解釋: 人壽保險契約通常屬於附合契約(Adhesion Contract)[52, Q30],契約條款由保險公司單方擬定,要保人只能選擇「要」或「不要」 [52, Q30]。由於壽險商品涉及長期複雜的精算假設和固定費率,個人消費者對於條款或費率的協商空間非常小。相較之下,大型商業財產保險或責任保險的條款則通常具有較高的議價彈性。
- 簡單生活例子:
- 你買一張標準的終身壽險保單,條款、費率幾乎都是固定的,你很難要求保險公司給你特別折扣或修改保障範圍。
(C) 人壽保險相對較能適用大數法則(正確敘述)
- 概念解釋: 大數法則是保險經營的核心原理,指在有大量同質性的危險單位基礎上,實際損失結果會與預期損失接近 [22, Q18]。由於人類的死亡率(壽險的標的)在統計學上極為穩定且可信賴,壽險公司可以精確地依賴死亡率表釐訂保費。而產險的損失(如車禍、火災)的變異性較高,雖然也依賴大數法則,但壽險的適用程度更高 [52, Q28]。
- 簡單生活例子:
- 預測「一個 35 歲的人明年會不會死」很困難,但預測「一千萬個 35 歲的人中明年會死多少人」則非常準確。這種精確性就是大數法則在壽險中的強大體現。
(D) 人壽保險投資相對有較高的長期投資比重(正確敘述)
- 概念解釋: 壽險契約(如終身壽險、年金險 [114, §135-1])的承諾期間長達數十年 [111, §101],形成巨大的長期負債(保單價值準備金)。為了匹配這些負債的長久期特性,壽險公司必須將大部分資金投資於長期資產(如長年期公債、不動產 [121, §146]),以管理利率和久期風險。財產保險的保單多為一年期,負債期限短,因此需要維持更高的流動性和短期投資比重 [121, §146]。
- 簡單生活例子:
- 壽險公司知道 30 年後必須付給保戶退休金,所以他們現在就將資金投入到 30 年後的長期投資中。
- 產險公司知道大多數理賠會在一年內發生,所以他們傾向將資金投資在流動性高、期限較短的項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