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題分析與解析
本次分析的測驗題目旨在考察衡量一國或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程度的幾個核心量化指標,包括普及率、保險密度(Insurance Density)和投保率(通常指保險滲透率,Insurance Penetration)。本題出自 114 年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考試科目《保險學概要》的第 40 題。
原試題: 40 下列有關衡量保險指標之敘述何者正確? (A) 普及率是在測量特定國家平均每一國民擁有保險契約之有效件數 (B) 保險密度是在測量特定國家每一國民平均保險費之支出金額 (C) 保險密度之數值主要呈現一特定國家保險產業對全體產業之貢獻度 (D) 投保率是在測量特定國家之保險費占全國生產毛額之比例
正確選項: (B)。核心概念解析:保險市場發展指標
衡量保險市場的主要指標有兩個核心概念:
- 保險密度 (Insurance Density): 衡量國民的消費能力和保險意識。 計算公式: 總保費收入 ÷ 總人口數
- 保險滲透率 (Insurance Penetration Rate): 衡量保險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或重要性。 計算公式: 總保費收入 ÷ 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或國民生產毛額 (GNP)
選項詳盡分析與生活實例
(A) 普及率(有效保單件數)
- 敘述: 普及率是在測量特定國家平均每一國民擁有保險契約之有效件數。
- 分析: 此描述的概念通常被稱為「有效保單密度」(Policies in Force per Capita),用以衡量國民投保的廣度或份數。雖然這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將其定義為「普及率」並不準確,且此敘述與其他選項所涉及的「密度」與「滲透率」概念性質不同。
- 生活實例: 假設某村莊有 100 人,但總共有 150 份有效的保單(因為有人同時買了壽險、車險和醫療險)。那麼平均每人擁有 1.5 份保單。這個數字高,表示該地區的保險覆蓋廣泛,但不直接代表花費了多少錢。
(B) 保險密度(平均保費支出)
- 敘述: 保險密度是在測量特定國家每一國民平均保險費之支出金額。
- 分析: 此敘述正確。保險密度(Insurance Density)的計算方式就是該國的總保費收入除以總人口數,反映了該國國民平均用於保險購買上的金額,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市場發展水準和國民保險意識的重要指標。
- 生活實例: 如果某國總保費收入是 100 億元,總人口是 1,000 萬人,那麼保險密度就是 1,000 元/人。這就像計算人均的「咖啡支出」一樣,代表每個人在保險上的花費水準。
(C) 保險密度之數值主要呈現一特定國家保險產業對全體產業之貢獻度
- 敘述: 保險密度之數值主要呈現一特定國家保險產業對全體產業之貢獻度。
- 分析: 此敘述錯誤。衡量保險產業對整體經濟(全體產業)貢獻度或重要性的指標是保險滲透率(Premiums ÷ GDP/GNP),而非保險密度(Premiums ÷ Population)。
- 生活實例: 如果保險密度很高(人均花費很多錢),但該國的總體經濟規模(GDP)更大,那麼保險業在整個國家經濟中的相對「貢獻度」可能仍然很低。要衡量貢獻度,必須與國民生產毛額 (GNP) 或國內生產毛額 (GDP) 進行比較。
(D) 投保率是在測量特定國家之保險費占全國生產毛額之比例
- 敘述: 投保率是在測量特定國家之保險費占全國生產毛額(GNP)之比例。
- 分析: 此敘述錯誤。雖然其描述的計算公式(保費 ÷ GNP/GDP)是保險滲透率(Insurance Penetration Rate)的定義,但題目將其錯誤地稱為「投保率」(Coverage Rate)。在保險學中,「投保率」或「普及率」通常指的是人身保險的投保件數或人數佔總人口的百分比,而不是保費與經濟總量的比值。
- 生活實例: 假設某國所有保險公司收取的總保費是 100 億元,而該國國民生產毛額(GNP)是 1 兆元。兩者相除得出 1% 的比率,這代表保險業的經濟「滲透」程度。這與有多少人「投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