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動化成為標準,我們還能守住人味與尊嚴嗎?
一、從日本阿嬤的故事談起
在日本,一位81歲的阿嬤因為無法適應自助結帳和掃QR碼點餐的科技,選擇放棄她最喜愛的店家。她的故事引發了社會對於數位化進程中,老年人被排除在外的關注。這不僅是個人的困境,更是整個社會在追求效率與便利的過程中,是否忽略了人性的問題。
二、全球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遷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未來就業報告2023》及其2025年更新,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約8500萬個職位被取代,同時創造約6900萬個新職位,但仍面臨淨損1600萬個職位的挑戰。這些變化主要由於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尤其是在低技能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對於中老年勞動者的影響尤為顯著。
三、OECD對高風險職業的預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2023-2025年的《就業前景報告》中指出,全球約有27%的職業屬於高風險類別,這些職位最容易被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取代。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就業權益,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四、AI應用的雙刃劍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其2024-2025年的報告《AI的現狀》中指出,47%的組織已經開始面對AI帶來的後果,這些後果既包括提升效率,也包括對部分勞動者的取代。如何在推動AI應用的同時,平衡效率與人文關懷,成為企業和政府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五、災難救援中的群體機器人應用
MDPI Robotics在其2024-2025年的研究中,探討了群體機器人在災難救援中的應用。這些研究顯示,群體機器人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協同工作,提高救援效率。然而,這也引發了對於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擔憂,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救援工作中。
六、AI在預測性維護中的應用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在其2023-2025年的研究中,探討了AI在預測性維護中的應用。這些研究顯示,AI能夠提前預測設備故障,從而減少停機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然而,這也引發了對於AI在製造業中取代人工維護工作的擔憂。
七、結語:科技的終點,應該是更多「人味」
科技應該服務人類,而非取代人類。
它能讓我們活得更安全、更高效,但不該把「被服務」變成禁忌或羞辱。選擇有人服務,不代表懶惰;選擇慢生活,不代表落伍。
真正聰明的社會,應該是一邊讓機器承擔危險與單調,一邊為人保留溫度、工作與尊嚴。
當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也該同時關注那些被科技進步所忽視的群體。因為唯有當人能自由地選擇「快」或「慢」、被服務或自助時,科技才真正回到它的本質──服務人,而非取代人。
📌 參考來源(含新聞來源)
- 張方瑀,《自助結帳、掃QR碼點餐太難!日81歲嬤苦笑:放棄去愛店了》,ETtoday新聞雲,2025/10/14。
-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未來就業報告 2023》及其 2025 年更新。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業前景報告 2023-2025》。
-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AI的現狀 2024-2025》。
- MDPI Robotics,《SAR與災難應對應用 2024-2025》。
-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預測性維護與AI應用 2023-2025》。
#科技觀察 #AI倫理 #自助文化 #人性與科技 #慢生活 #工作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