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小故事《幸福是專屬於自己的感覺》
我是一位富翁,我今年五十五歲。
今年冬天,我在海邊散步,看到一位漁夫正躺在沙灘上悠哉的曬著太陽。漁夫的行為使我好奇也納悶,我走上前問漁夫,請問你為什麼不去打魚呢?
沒想到漁夫卻反問我,打魚要做什麼?
我說,當然是賺錢買大漁船呀。
漁夫又反問,買大漁船要做什麼?
我說,打更多魚,賺更多錢,然後成為富翁呀!
漁夫又問,成為富翁之後呢?
我告訴漁夫,成為富翁之後你就不用打魚了,就可以和我一樣幸福自在的曬太陽啦!
漁夫大笑著說,我現在不就正在曬太陽了嗎?
漁夫的話,令我愣在當下。
生活中,像這樣有趣的故事不嫌多,故事裡的人物,總能一語驚醒醉中人。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標準、規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理所當然。
我們沉醉在屬於自己的理所當然。我們沉醉的以為他人的理所當然,也應當和自己相同。
我們醉倒在自己長久以來的慣性中,我們以為對自己有用的,也會對他人有用。
或許吧!或許會有用,卻不是每一件事。
當富翁注意到漁夫的那一刻起,他的富翁腦就啟動了,因為活到五十五歲的他,如何賺到更多錢的思維模式,已經根深蒂固在他的大腦中。因此,他有很高機率看見什麼,就開始計算,如果是他,他會怎麼做,他會如何讓自己賺更多錢。
其實,富翁沒有其他意思,他只是太習慣原本的思維模式,這是他一直賴以生存的模式。這個模式沒有絕對不好,他在我們人生階段中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可是當人生進展到某個階段後,我們能否有意識的放下這個模式,讓自己真正放心的活在當下,這會是一個新的課題方向。
富翁有屬於富翁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模式,漁夫也有自己的一套存活模式。
沒有誰絕對好或不好,但若要將富翁與漁夫相比的話,確實漁夫夠享受當下。
其實,漁夫的狀態也讓我想到,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後來發展出雙語模式。有些孩子沒有動力學習,是因為平常用不到。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積極有效的學習狀態,通常發生在當事人相信自己有必要學習的時刻。所以,當自己打從心底相信沒有用時,那麼自己就不會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件事還沒達到有必要認真的程度。
如果孩子本身是熱衷於追求名次、分數的,或者孩子相信用功讀書將來可以給家人過好生活,或是剛好孩子的屬性是單純熱衷並享受學習。有了驅動力學習的孩子,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中,或許更能適應。
但如果孩子是故事中這位「漁夫屬性」的,那大概就會被冠上年紀輕輕不學好,不務正業的稱號。然而,無論我們在當下是否耀眼,或對他人而言是否耀眼,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其實只是想以對自己而言更舒適的狀態活著。
人有三大狀態會給自己帶來煩惱,那就是希望、欲望、期望!當我希望誰如何、想要誰如何、期望誰如何!那就是帶給彼此無盡煩惱的開始!因此,不希望誰如何、不想要誰如何、不期望誰如何!
我们把重心轉回自己身上,不被三大狀態影響,不執著不內耗,我們要及時停損。
把自己整頓好,重新好好愛自己,才會有充足的力量迎接任何挑戰。
讓心寬無礙的自己,帶著笑容體驗這難得的生命旅程。
減少自生的希望、欲望、期望。這三大狀態,都是自生的執著,放下執著,安定的活在當下。
盡自己所能的提供服務,放下刻意求取回報的腦袋。其實,一切本來就是那麼簡單。
當我希望如何,想要如何,期望如何時,
我正在不善待自己也不善待他人。
當我減少希望他如何、想要他如何、期望他如何!
我正在學習安定當下,我正在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我希望如何,想要如何,期望如何時,
我正在不善待自己也不善待他人。
當我減少希望他如何、想要他如何、期望他如何!
我正在將自己歸零,我正在重新貼近本心,我會逐漸探索出一條平衡之道。
當故事中的富翁不再希望漁夫如何做、想要漁夫如何做、期望漁夫如何做時!
富翁只需要走過去和漁夫說,你看起來很自在,我可以和你一起曬太陽嗎?
或許,他們還可以成為彼此的好朋友,富翁學習去當自在的漁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