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健康警訊」

林先生是一位40歲的中階主管,生活看似規律,體檢報告年年「正常」,甚至連體重也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儘管如此,他卻經常感到喘不過氣、精神疲倦,脾氣也變得愈來愈暴躁。這些身體上的變化,長期被他歸因於「壓力大」、「年紀到了」,直到有一天,他因高血壓頭暈掛急診,才發現自己的胰島素水平遠遠超標。
一、體檢正常 ≠ 代謝健康
林先生每年例行參加公司安排的健檢,報告上各項數據看起來都在正常範圍。空腹血糖不到100 mg/dL,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雖略高但未超標,BMI落在24邊緣,看似一切無虞。他甚至還會驕傲地說:「我這樣算很健康吧?醫生也沒說有什麼問題。」但實際上,他每天早上起床總是感覺沒睡飽,到了下午三點後常常昏昏欲睡;即便吃得不多,也會覺得肚子脹、有點喘;脾氣莫名其妙地浮躁,對同事或家人的小事容易動怒。這些看似「小毛病」的日常不適,林先生一開始也沒放在心上,只覺得可能是壓力或年紀使然。
直到某次因為突發性頭暈與心悸送醫急診,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發現他的空腹胰島素濃度(Insulin)高達19 μIU/mL,遠超出理想值(正常建議值應低於10),而HOMA-IR(胰島素阻抗指數)達到3.5,明顯顯示出他正處於胰島素阻抗狀態——儘管血糖看起來正常。
這就像是你打開冰箱門,燈亮著、電壓正常,但裡頭食物卻早已發臭。表面運作無礙,內部早已失調。
胰島素阻抗的本質,就是細胞對胰島素訊號的「遲鈍」。這種狀態在初期往往不會表現在血糖上,因為身體會不斷加派更多胰島素來「硬推」葡萄糖進入細胞。結果就是——血糖仍穩定,但胰島素早就過勞。就像林先生,身體在燃燒的代價,是他自己卻還以為一切正常。
這個落差,就是所謂的「代謝假象」。現代健檢大多以血糖、血壓、血脂為主,極少評估胰島素濃度與胰島素敏感度,導致許多像林先生這樣的上班族,明明代謝機制已經警鈴大作,卻在標準值的假象中一路滑向代謝疾病的邊緣。
二、胰島素如何促發高血壓與易怒?
林先生在醫院接受完整檢查後,聽到醫師說:「你現在的高血壓,可能不是單純吃太鹹、壓力大,而是胰島素出了問題。」他滿臉疑惑地反問:「胰島素不是管血糖的嗎?跟血壓、脾氣有什麼關係?」
這正是胰島素阻抗最常被忽略的一面:它不只是影響血糖的荷爾蒙,更牽動了血壓調控與情緒反應的整體節奏。胰島素一旦過高,會在體內引發多重效應,像是一連串失控的開關。
首先,它會讓腎臟保留更多的鈉離子,簡單來說,就是讓身體「抓水不放」。水鈉潴留後,血液體積增加、血管壓力上升,自然導致血壓飆升。這種機轉不需幾天幾夜,往往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林先生從前只是偶爾頭暈、心跳快,後來慢慢變成早上量血壓時總是接近140/90,但他沒多想,覺得還不至於吃藥。
再來,胰島素還會活化交感神經系統——這是一種「備戰反應」,原本用來讓身體在危機中更敏捷。但當這種模式長期開啟,大腦神經就會處於一種高張力、高警覺、低容忍度的狀態。林先生自己也感受到,最近幾年他變得特別容易煩躁,開車遇到塞車會不自覺怒罵,工作中一有插曲就全身緊繃、心跳加快。他以前以為這是「壓力太大」,但現在才知道,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神經過敏,是荷爾蒙在背後作祟。
此外,胰島素濃度過高會讓細胞對其他荷爾蒙的感受性下降,包括瘦體素與血清素。瘦體素與食慾、自律神經、情緒調節有關,而血清素則是大腦的「快樂因子」。當胰島素高、這些訊號失衡,人就容易「吃不飽、睡不好、笑不起來」,進一步惡化情緒與代謝。
對林先生而言,這一連串的失衡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身體早已透過情緒波動、血壓上升與疲憊發出訊號,只是他當初不懂,沒聽見。
三、忽略症狀的代價:從「微小不適」到「慢性病前期」
林先生曾經是個很能「忍」的人。早上醒來總覺得還沒睡飽,但還是硬撐著去公司開會;午餐過後腦袋昏沉、眼皮沉重,他靠著咖啡提神繼續工作。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兩三年,他總是安慰自己:「男人嘛,累是正常的,不要太敏感。」
然而他不知道,這些被忽略的「小毛病」,其實是代謝正逐步失控的訊號。身體正在用它自己的語言說話:當細胞因胰島素阻抗無法有效吸收葡萄糖時,大腦的能量也跟著短缺,疲憊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下午很想睡」的現象,其實是血糖波動與胰島素過高的表現。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症狀會慢慢形成惡性循環。疲倦 → 想吃甜的 → 血糖上升 → 胰島素又升高 → 更疲倦。 林先生常在加班時來一杯手搖飲或巧克力,短暫提神後卻換來更深層的倦怠與焦躁。這時候的他,並不是「老了」,而是被高胰島素逼得身心俱疲。
醫師後來告訴他,他雖然還未達糖尿病標準,但其實早已進入**「代謝異常前期(pre-metabolic syndrome)」**。他的肝臟開始出現輕度脂肪變化,餐後血糖回降速度變慢,血壓、尿酸值也緩緩上升,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長期未處理的胰島素阻抗。
這就像水管裡的壓力越來越大,雖然還沒爆,但已經咕嚕作響——一旦超出負荷,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就會像連環爆一樣出現。
林先生說:「如果當初有人告訴我,那些小毛病可能是身體的代謝在求救,我也許早就不會拖到今天。」
四、調整生活,胰島素就能逆轉
「原來我不是懶,是胰島素太高了。」林先生這樣總結自己這段時間的身體轉變。
在醫師與營養師的協助下,林先生開始嘗試從最根本的生活型態改變做起。他沒有立刻服用降血壓或降糖藥物,而是從調整飲食與作息開始,讓身體的胰島素負擔先「休息」。
首先,他採用了**間歇性斷食(16:8)**的進食模式,也就是每天把所有進食限制在8小時內,其他時間只喝水與無糖飲品。這讓他的胰島素有更多時間下降,而不是一整天都處於高峰。起初有些不適應,早上會覺得肚子空空的,但大約一週後,他驚訝地發現,頭腦變得清醒,下午也不再想睡。
其次,他改變了飲食內容。過去早餐常是麵包配奶茶、午餐便當裡的白飯總是吃光,晚餐再加點炸雞或宵夜。現在,他刻意避開高升糖指數的精緻碳水,改用蛋白質和好脂肪(如雞蛋、堅果、酪梨、橄欖油)取代過量澱粉。偶爾外食,他會先吃一碗青菜,再吃肉,最後才吃飯。這樣的「餐盤順序法」幫助他穩定血糖,也讓他吃得飽卻不昏沉。
運動方面,他將原本「週末才去跑步」的習慣改為每週三次阻力訓練+一次快走或爬樓梯。肌肉是吸收葡萄糖的重要器官,當肌肉變得更活躍,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也就更敏銳。不到一個月,他的褲頭就鬆了一圈,整個人感覺「變輕」了。
睡眠也不容忽視。他過去習慣晚睡滑手機,現在則學會在10點半前上床,避免熬夜導致皮質醇與胰島素同步升高。短短三週,他的早晨不再是被鬧鐘逼醒,而是自然清醒,精神飽滿。
三個月後,回診檢查時,醫師翻著報告露出難得的笑容:「你的空腹胰島素從19降到8,HOMA-IR從3.5回到1.5,這不只是改善,是逆轉。」不只數據變了,林先生的臉色也亮了,笑容多了,脾氣也變得平穩。他說自己現在很少需要喝咖啡提神,也不再為一點小事爆氣。
這一切都證明了一個重點:胰島素阻抗不是命定,而是可以調整、可以扭轉的動態狀態。只要願意從生活開始微調,身體會以明確的回饋回報你的選擇。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