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退化,不一定只是年紀的問題

60歲的林太太近一年來經常抱怨自己「腦袋不靈光」,常常忘記停車的位置、剛說過的話也轉頭就忘,甚至有幾次差點把瓦斯爐忘了關。家人一度以為她只是步入老年後正常的記憶力退化,但一次例行健檢中,卻發現她的糖化血色素(HbA1c)偏高,這才開啟了「不是老化,而是胰島素阻抗」的探索之路。
一、從大腦變鈍到檢查異常:輕忽不得的代謝訊號
林太太起初只是覺得自己變得「有點迷糊」,會忘記鑰匙放哪、講過的話重複說,偶爾也會因為想不起某個熟悉的名字而懊惱不已。她和家人都以為,這就是自然老化的過程,畢竟年過六十,「記性差」好像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直到某天,她出門買菜時,把車停在熟悉的停車場,回來卻完全想不起來車子停在哪一層、哪一區。她在車道間來回走了半小時,才在保全的協助下找到車。回家後,她忍不住告訴兒子這件事,兒子驚覺不對,決定陪她去做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
健檢報告出來後,醫師一開始也沒有太多警覺,因為林太太的空腹血糖值還在標準範圍內。但當看到她的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時,醫師眼神一凝:6.2%。這已超過糖尿病前期的門檻(5.7%以上),代表她這半年內的平均血糖長期偏高。這一數字打破了家人原本對她「健康老年人」的印象,也讓林太太自己大感意外。
更令人震驚的是,林太太一直以來都不胖、飲食也算清淡,也從來沒有被診斷為糖尿病或高血壓。她過去習慣用空腹血糖來評估健康,卻忽略了糖化血色素所反映的,是長期的「隱形高血糖」狀態。而這些偏高的血糖與高胰島素分泌,已悄悄在影響她的腦部功能。
這次健檢不只是發現了一個數字異常,而是揭開了胰島素阻抗對大腦可能造成影響的序幕。那些看似「老化」的現象,其實是一場早已在體內發酵的代謝失衡警訊——只不過,這些警訊,往往被太多人忽略,直到身體或腦袋真的「出錯」,才被迫面對。
二、腦部的「胰島素阻抗」:第三型糖尿病的潛在風險
林太太的糖化血色素偏高後,醫師建議進一步評估她是否存在「胰島素阻抗」,並提到一個她從未聽過的名詞:「第三型糖尿病」。她好奇地問醫師:「糖尿病不是只有一型和二型嗎?怎麼還有第三型?」醫師解釋,這個詞雖然還沒有被正式列為疾病分類,但在醫學研究中,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腦部的胰島素阻抗,可能正是某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共同代謝特徵。
我們過去認為胰島素只是控制血糖的荷爾蒙,作用集中在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但其實,大腦本身也有胰島素受器,特別集中在負責記憶與學習的海馬迴和前額葉區域。胰島素在腦中負責傳遞神經訊號、促進神經元能量利用,甚至參與突觸可塑性與神經保護功能。
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胰島素環境,大腦的胰島素受器就像其他細胞一樣,會產生「抗拒」——變得遲鈍、不再靈敏。這種腦部胰島素阻抗,就像是神經細胞的「能源門戶」逐漸關閉,導致神經元得不到足夠的葡萄糖來維持運作。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情緒低落等現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林太太會在沒有重大腦傷或憂鬱病史的情況下,出現種種記憶異常——不是她的腦退化得太快,而是她的神經細胞正在經歷「能源短缺」。
研究更進一步發現,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不只胰島素訊號減弱,還伴隨著類似胰島素受器消失、葡萄糖攝取率下降的現象,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周邊組織的胰島素阻抗幾乎如出一轍。因此,一些學者開始將某些阿茲海默症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強調其與胰島素訊號異常的密切關聯。
這對林太太來說,是一個震撼的認知轉折。她開始意識到,記憶力變差、腦袋遲鈍,不再只是年紀帶來的「正常退化」,而可能是從年輕時就慢慢累積的生活型態問題——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時、高碳水飲食、長期壓力——這些看似無害的習慣,正在讓大腦的胰島素系統默默關機。
三、從生活習慣看代謝危機:不是胖才會出問題
「我又不胖,也沒怎麼吃甜的,怎麼會有血糖問題?」這是林太太聽到自己有「糖尿病前期」時的第一反應。這句話也道出了許多中老年人對於代謝問題的誤解——他們以為胰島素阻抗只發生在體重過重、吃得過量的人身上,而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胰島素阻抗不是胖瘦問題,而是長期生活習慣造成的代謝失衡。
林太太長期維持身材苗條,是因為她有節食的習慣。她早餐常常只是喝點牛奶或吃一片吐司,中午在外匆忙吃點麵包、飯糰,晚餐則是一家人最豐盛的一餐,常常吃到七八分飽甚至更飽。而且她習慣晚餐後再吃點水果或點心當「嘴饞」的結尾,加上習慣追劇到深夜十一、二點才睡,這些生活模式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事實上早已默默促進了體內胰島素的長期升高。
此外,她自認為飲食「不油不鹹」,卻不知這樣的飲食仍含大量精製碳水,如白吐司、白米飯、麵條等,這些食物進入體內後快速轉化為葡萄糖,使胰島素被迫大量分泌來控制血糖。而三餐不定時、晚餐過量又太晚吃,更是直接打亂胰島素與其他荷爾蒙(如瘦體素、皮質醇)的正常節律,讓身體進入「高胰島素、低敏感」的惡性循環。
再加上林太太幾乎不運動。年輕時忙於家庭,退休後也習慣靜態生活。肌肉活動不足,讓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更低,這又迫使胰島素分泌更多,形同「倒貼」地讓身體越來越不聽話。
這些細節,加起來就是典型的「代謝假象」:表面看起來瘦、無病,實際上內臟脂肪悄悄累積、胰島素長期過高、細胞敏感度逐漸下滑,最終可能演變成糖尿病、脂肪肝,甚至記憶衰退等現代慢性疾病。
林太太的經歷讓我們明白:不要再用胖瘦來評估自己的健康風險,真正該關注的,是我們每天如何吃、如何動、如何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才是影響胰島素敏感度與大腦功能的真正關鍵。
四、改善策略:從吃、動、睡同步逆轉大腦退化
當醫師詳細解釋完林太太的檢查結果與「腦部胰島素阻抗」的關聯後,她從震驚轉為警覺,也開始願意調整自己多年的生活習慣。她知道,與其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智,不如從現在起,用行動喚醒身體與大腦的胰島素敏感度。
第一步:從飲食著手,讓胰島素休息
林太太最先改變的是飲食方式。她的營養師建議她採用「低升糖飲食」結合「輕斷食」,讓胰島素有更多休息時間。她開始減少精製澱粉,早餐不再只吃白吐司,而是改吃蛋、酪梨、堅果與少量地瓜。午餐與晚餐則以糙米、藜麥替代白米,搭配大量蔬菜與適量蛋白質。
此外,她也嘗試實行16/8的間歇性斷食——每天只在早上10點到晚上6點之間進食,其餘時間讓胰島素維持低谷。這樣的飲食安排,不但讓她不再因為飯後昏沉想睡,也讓她晚上更好入眠,白天精神也更清爽。
第二步:恢復運動習慣,讓細胞重新開機
林太太過去不愛運動,認為年紀大了動一動容易受傷。但在了解胰島素阻抗後,她意識到肌肉其實是幫助身體「消化」胰島素的天然工具。於是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她開始進行每日30分鐘的快走結合伸展操,並每週兩次加入輕重量的阻力訓練,如使用彈力帶或水瓶進行簡單的手臂與腿部訓練。
幾週後,她發現自己的體力變好了,不再一爬樓梯就氣喘吁吁,甚至連原本容易抽筋的情況也改善了。更重要的是,她的記憶與反應速度竟然也有了微妙的提升。
第三步:修復睡眠與情緒,穩定荷爾蒙節律
除了吃與動,林太太也意識到「睡不好」是她多年來的通病。她習慣晚睡、半夜常醒,有時還會夢到工作壓力場景,難以深睡。醫師提醒她,慢性睡眠不足與高壓狀態會提高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直接干擾胰島素運作,也會讓腦部的清除廢物功能(如β類澱粉蛋白)變差,加速神經退化。
因此,她開始每天固定在晚上10點前上床,睡前不再看手機,而是改聽冥想音樂,搭配深呼吸法放鬆身體。週末則安排與家人一起去戶外走走,曬太陽、接觸自然,這些改變讓她的情緒變得穩定,也改善了睡眠品質。
三個月後的成果,證明大腦真的可以自救
回診檢查時,林太太的HbA1c從6.2%降至5.8%,已從糖尿病前期退回正常範圍。更重要的是,她自述幾乎不再忘東忘西,反應速度與語言表達也比過去更順暢。她的孩子們也驚訝地發現,媽媽好像變得「比較聰明了」——其實不是她變聰明了,而是她的大腦終於重新獲得了清晰的能量來源與訊號傳導通道。
林太太深刻體會到,原來不是只能靠藥物或補品來延緩老化,大腦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日常飲食、運動與睡眠的選擇裡。
五、預防腦部退化,要從「看不見的胰島素問題」開始
在這段歷程之後,林太太最大的體悟就是:「如果早點知道胰島素也會影響大腦,就不會一直以為是自己老了、記性退化了。」她的經驗正好反映了多數人對「腦部退化」的認知盲點——我們總把記憶力變差、精神不集中、思考遲鈍歸咎於自然老化,卻沒看見背後可能正是一場看不見的胰島素風暴。
胰島素阻抗不像高血壓、高血脂那樣容易有明確症狀,它常常悄悄出現在體檢報告中,但又被忽視。尤其是那些外表看起來瘦、平常不吃太多甜食的人,更容易掉以輕心,認為代謝問題「應該不關我的事」。林太太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她沒有肥胖、沒有明顯三高病史,但胰島素卻早已失衡多年,直到影響到腦部,才被察覺。
這種**「隱性代謝異常」**的現象,其實在台灣中高齡女性中相當常見。女性在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會讓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若再加上久坐、壓力大、睡眠差等生活因素,就更容易陷入高胰島素、高血糖、低能量的惡性循環,而大腦正是最早出現症狀的器官之一。
預防腦部退化,不該等到健忘變成失智才開始行動。真正的關鍵,是在還沒明顯症狀前,就要主動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代謝指標,例如定期追蹤糖化血色素、空腹胰島素、飯後血糖,以及評估是否有「餐後昏沉、精神不濟、飢餓不耐」等典型高胰島素反應。
林太太現在的生活變得更有節奏,她吃得更聰明、動得更有意識、睡得更深沉,也感受到腦袋的清晰與身體的輕盈。她常說:「我不是在對抗老化,我是在給大腦新的起點。」
這樣的改變,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預防之道。預防大腦退化,其實從每天一餐、一次運動、一次好眠開始。而守護大腦的關鍵,不再只是記憶藥物或補品,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好好面對那個『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胰島素問題。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