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與瘦體素的互動,讓減肥變成一場內分泌拉鋸戰

為什麼越節食越難瘦?
27歲的小芸是一位上班族,身形中等,但對於身體線條始終不滿意。三年前,她開始長期實施「低熱量節食法」,每天僅攝取1200大卡,刻意減少碳水與油脂的攝取,同時也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然而,她驚訝地發現體重雖曾短暫下降,但隨後逐漸回升,甚至比節食前更難減重,腹部脂肪明顯堆積,情緒低落、經期紊亂也隨之而來。一、胰島素與瘦體素:減重背後的荷爾蒙拉鋸戰
當小芸站在體重計前,看著指針緩慢上升時,她內心充滿了疑問:明明每天節食,還搭配大量運動,為什麼體重反而逐年上升?更令她難以接受的是,自己的脂肪竟集中堆積在腹部與大腿,成為怎麼也甩不掉的「頑固地帶」。
醫師安排的抽血報告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她的胰島素濃度長期偏高。這不是單純的「血糖問題」,而是身體深層代謝系統的失衡。胰島素作為一種合成型荷爾蒙,主要功能是把血糖送進細胞,同時「告訴」身體:我們有能量了,不用再燃燒脂肪,開始儲存起來吧!
因此,當胰島素分泌過多,身體就會進入一種「儲存模式」,脂肪燃燒被抑制、食慾控制變差,而且很容易形成內臟脂肪堆積。但這背後還有一位關鍵角色默默捲入戰局——瘦體素(Leptin)。
瘦體素是由脂肪細胞製造的荷爾蒙,正常情況下,它會向大腦發出「我們吃飽了」的訊號,幫助調控食慾與能量消耗。可是,當胰島素長期過高,會讓大腦對瘦體素「變鈍」,進入所謂的瘦體素阻抗狀態。這種情況下,即使體內已經儲存了足夠脂肪,大腦仍以為「我們餓了」,進一步驅動進食慾望,導致惡性循環。
這就像一場拉鋸戰:一邊是胰島素努力將能量鎖進脂肪細胞,另一邊是瘦體素試圖提醒大腦「儲存已足夠,該燃燒了」,但訊號卻因胰島素阻抗而無法傳達。小芸就被困在這場內分泌的混亂戰場中,無論她多努力節食,身體都選擇「保存能量」、封鎖燃脂途徑。
更糟的是,這種荷爾蒙不協調不只影響體重。小芸開始出現情緒起伏大、經前症候群加劇、甚至經期延遲等問題。這些表面看起來像是壓力或作息不良所導致,但其實根本源頭仍是胰島素與瘦體素的失衡,影響了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線的穩定。
這場荷爾蒙的拉鋸戰,不只阻礙了她的減重之路,也無聲地改變了她的生活品質與對身體的認知。
二、為什麼節食會加重胰島素阻抗?
在面對體重遲遲不降時,小芸曾經更加嚴格限制自己的飲食。她從原本的一天三餐改為只吃兩餐,還常常只選擇蔬果沙拉、水煮雞胸肉等低脂、低碳、低熱量的食物。剛開始,她確實看到了數字下降的滿足,但隨著時間拉長,身體開始出現反撲:她變得容易飢餓、情緒起伏不定,甚至出現脫髮與月經延遲的情況。
她不知道的是,這樣的「節食」不僅沒有改善她的代謝問題,反而正在默默惡化她的胰島素阻抗。
長期低熱量攝取,尤其是極端限制碳水與脂肪的飲食方式,對身體來說是一種「飢荒訊號」。身體本能地認為:「現在資源短缺,我得節省能量。」這時,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會上升,用來應對這種生理壓力。
然而,皮質醇的上升又會刺激肝臟釋放更多葡萄糖進入血液,以確保大腦與肌肉能量供應充足。當血糖升高,胰島素自然也跟著被推高,來試圖「收拾局面」——這是一種典型的慢性壓力引發高胰島素循環。
更糟的是,這種「一點點吃但吃很多次」的節食習慣(例如每兩三小時就吃個水果、堅果、小點心),看似在控制食量,其實卻在頻繁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不只是對糖有反應,只要你進食(哪怕是健康的小零食),它都會出動。這等於是讓胰島素「全天候上班」,沒有休息的機會,久而久之,胰島素受器就會出現疲乏與抗拒現象。
此外,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脂肪,也會讓身體無法有效建構酵素、修復細胞與調節荷爾蒙,代謝能力持續下降。這也解釋了為何小芸在節食期間,體脂比反而升高、肌肉量下降、精神狀態變差,甚至開始對甜食與澱粉產生「報復性渴望」。
當身體長期處於這樣的高胰島素與高壓力環境中,會逐步進入一種代謝鎖定模式。意思是,即使吃得少、動得多,身體也選擇儲存而非燃燒。這正是節食加重胰島素阻抗的關鍵機轉,也是許多女性在減重過程中「越努力,越挫敗」的根源。
三、胰島素如何悄悄改變生活品質
在小芸還未意識到自己體內發生的變化時,她的生活早已默默被「高胰島素狀態」滲透與綁架。
每天早晨醒來,她感到沉重且難以集中注意力,彷彿前一晚的睡眠並未真正恢復精力。早餐後沒多久,她又開始昏昏欲睡,常在電腦前打哈欠、無精打采。到了下午,則進入一個特別煎熬的時段——情緒波動大、注意力飄忽、對甜食的渴望強烈。她一邊忍耐著對點心的渴望,一邊懷疑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夠。
但事實上,這些表現正是胰島素阻抗正在干擾她的腦部訊號與能量調節的結果。
高胰島素會干擾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例如血清素與多巴胺。這解釋了為什麼小芸在節食與反覆減重失敗後,情緒變得越來越敏感、容易煩躁與焦慮,甚至開始對社交與活動感到倦怠,這不是心理脆弱,而是荷爾蒙的直接干擾。
同時,胰島素過高也會讓細胞「飢餓」,即使血糖在檢驗上是正常的,但細胞卻無法順利吸收能量,身體會自我誤判為「缺乏能量」,進一步引發疲倦與飢餓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經常肚子餓、卻又容易累、吃了又更想吃,彷彿掉進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而生理週期也沒有倖免。小芸的月經開始變得不規律,有時延遲、有時提前,甚至排卵異常。這是因為胰島素會影響卵巢分泌雄性荷爾蒙的平衡,打亂女性的排卵軸線,進一步導致月經混亂與不孕風險。雖然她沒有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但體內的「輕度胰島素失衡」早已讓荷爾蒙系統處於持續失調狀態。
最可怕的是,這些變化在傳統體檢數據上常常「看不出來」——血糖正常、體重尚可、膽固醇略高但還不至於紅字。這也讓她長期懷疑是不是「只是自己太敏感」。然而,事實是:她的身體正在向她求救,只是訊號被誤解成了壓力或疲勞。
這正是胰島素阻抗最隱蔽的殺傷力:它不是突發性的爆炸,而是長期、緩慢、深入地腐蝕著生活品質、健康感與自我認同。
四、轉折與改變:找回與身體的對話
在一場公司健檢中,小芸第一次聽到「胰島素阻抗」這個名詞。醫師雖然語氣平淡,但檢查報告上的數值卻讓她開始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空腹胰島素偏高、體脂率超標、血糖雖正常卻波動明顯。這些數據彷彿為她過去幾年的困惑找到了一個「原來不是我不夠努力」的答案。
這次,她決定不再追求「快速瘦身」,而是開始學習與身體對話。
首先,她捨棄長期以來信奉的「吃得少才會瘦」的信條,轉而嘗試間歇性斷食(如16:8模式),讓胰島素有機會「休息」,不再一整天被頻繁喚醒。這樣的進食模式,讓她在生理上減少了胰島素刺激,也讓心理上逐漸擺脫對食物的焦慮與控制慾。
在飲食內容上,她逐步調整為高蛋白、優質脂肪、低精製碳水的組合。不再害怕吃油,而是選擇如橄欖油、堅果、酪梨這些能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的脂肪來源。這不僅改善了她的食慾波動,情緒也開始穩定下來,過去午後的情緒低潮與嗜糖衝動明顯減少。
運動方面,她將原本高強度有氧訓練改為阻力訓練搭配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教練告訴她:「增加肌肉量,就是在幫助你的身體重新感受胰島素。」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她。過去她追求瘦,但現在她追求「代謝有力」。
更重要的是,她開始重視睡眠與壓力管理。從原本習慣熬夜追劇,到練習放下手機、提早入睡;從壓抑情緒到開始寫日記、做深呼吸與瑜伽,她給自己空間修復,也讓荷爾蒙重新協調。
三個月後,她的體重減少了四公斤,但這次,她最在意的不是數字,而是那種久違的「清醒感」與「身體輕盈感」。她早上不再賴床、下午精神飽滿、晚上也不再暴食。月經也開始變得規律,情緒平穩,連同事都說她「氣色變得很好」。
這場轉變,讓她重新學會一件重要的事:身體不是我們要控制的對象,而是一位誠實的對話者。胰島素阻抗不是懲罰,而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該放慢腳步、修復節奏、重新認識自己。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