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南太平洋,有一座被環礁擁抱的小島——拉尼卡。
島不大,但海風總是溫暖,像是永遠不會冷卻的擁抱。 島上住著許多擅長造船與航海的人,他們世世代代靠著海維生, 但同時,也懂得敬畏風、敬畏浪。
在這樣的島上,住著一位十一歲的男孩,名叫 塔米。
他是全島最喜歡問問題的孩子。
一、塔米與爺爺
每天清晨,塔米都會跟著他的爺爺出海。
爺爺名叫 馬納歐,是村裡最老的造船師。
他會用椰殼做鉤子,用芙蓉木打造船身, 而最厲害的,是他能「聽見風說話」。
「風有聲音嗎?」塔米總是這樣問。
爺爺笑著回答:「風不說話給所有人聽,
但當你學會靜下心,它就會告訴你—— 該往哪裡走。」
塔米皺起眉:「可是我聽不到呀。」
爺爺拍拍他的頭:「那是因為,你還在學『聽』。」
二、破帆
那年的旱季來得早,島上的椰樹葉都變得乾黃。
村民決定出海捕魚,帶些食物換取淡水。
出海前一天,塔米偷偷跑去船廠,想幫爺爺檢查帆。
可是當他拉起繩索時,一陣突風把帆吹裂了。
「糟了!」塔米嚇得臉色發白。
他慌忙試著縫補,卻只讓裂口越來越大。
第二天早上,爺爺看著那片破掉的帆,什麼也沒說,
只是靜靜地拿出針線,一針一線地縫。
塔米低著頭:「對不起,是我弄壞的……」
爺爺笑著說:「帆被風吹破,才知道哪裡該補。
人也一樣,做錯事,才學會怎麼變堅強。」
那天,塔米第一次感覺——
也許「風」不只是天氣,而是一種教導。
三、風暴來臨
他們終於啟航。
塔米坐在船尾,看著爺爺熟練地操槳,帆在風裡鼓起。
海面上閃著陽光,像一條條銀線。
但中午過後,天色突變——烏雲堆起,風變得又濕又重。
「爺爺,是暴風嗎?」
「是的。別怕。風只是迷路了。」
浪越來越大,船開始搖晃。塔米緊抓著繩索,心裡充滿恐懼。
爺爺卻仍沉著地看著風向,調整船身。
「塔米!」他大喊,「現在聽!告訴我風從哪裡來!」
塔米閉上眼,風呼嘯過耳。
他努力分辨聲音——有低沉的浪、有遠處的雨聲、 還有……一陣柔和的氣息,從左前方而來。
「從前面左邊!」塔米大聲回喊。
爺爺笑著點頭,拉緊繩索,船隨即轉向。
幾乎同時,一道浪從另一邊拍下—— 若不是塔米的判斷,他們早就翻船。
暴風過去後,海面恢復平靜。
塔米全身都濕透了,但他笑了。 他真的——聽見了風。
四、風的禮物
那天晚上,他們靠岸在一座無人小島。
爺爺升起火,烤著魚。火光跳動,映著兩人的臉。
「塔米,」爺爺說,「我年紀大了,也許再也沒辦法造太多船。
但妳要記得——船能走多遠,不靠力氣,而靠心。 海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和風一起走』。」
塔米點點頭,把那句話記進心裡。
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時,他們在海灘上發現一樣東西——
那是一根被海浪沖上來的竹筏木樁,上面刻著古老的圖紋。
「這是祖先留下的航海符號。」爺爺感嘆地說。
「風把它帶給我們,提醒我們——要記得自己的路。」
他們把那根木樁帶回島上,立在碼頭邊。
從那天起,它被稱為「風的禮物」。
五、風之日
幾個月後,村裡迎來一年一度的「風之日」節慶。
人們會在沙灘上掛起彩帆,唱歌、跳舞, 感謝海與風帶來的恩惠。
塔米也做了一面小帆。
他用椰纖織成布,在上面畫了那天他聽見的「風的路徑」。
當帆在風裡鼓起時,村裡的孩子都跑過來喊:
「那是塔米的風!」
爺爺看著他,笑著說:「現在妳也會造自己的風了。」
那一刻,塔米忽然明白——
「聽風」並不是神祕的能力,而是用心去感受世界。
當你願意聽,海、樹、浪、甚至沉默,都會回答你。
六、最後的航行
幾年後,爺爺離開人世。
全島的人都來參加告別儀式。
塔米帶著那面畫著「風的路」的小帆,走到海邊。
他將帆舉起,讓風帶走它。
帆乘著氣流飛遠,在海面上飄成一個白點。
塔米閉上眼,聽到一陣熟悉的聲音—— 那是爺爺的笑,混在風裡。
「風不屬於誰,
但會記得誰曾經聽見它。」
他睜開眼,太陽正從海平線升起。
浪花拍打著腳邊,像在溫柔地說: 「你長大了。」
七、傳承
多年以後,塔米成了島上的新造船師。
他教孩子們繫繩、縫帆、辨風。 當有人問他:「風真的會說話嗎?」
他笑著回答:「會呀。
它用浪告訴你要勇敢,用雨告訴你要謙遜, 用寂靜告訴你——心裡的方向才最真實。」
夜裡,海邊的火光搖曳,
塔米的學生們圍著他聽故事。
而在遠處的礁岩上,有一陣風輕輕掠過,
帶著海的鹹味、爺爺的笑聲、 還有無數代航海人傳承下來的勇氣。

風裡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