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酷兒》劇照
編劇兼導演Will Seefried的首部長片作品《我本酷兒》,以20年代英國針對同志傾向的矯正療程為靈感,不迴避20世紀初酷兒經歷過的殘酷真相,他的故事刻劃背後有明確的研究為基礎,將這段不常被提到的可怕歷史擺在眾人眼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同志作家Owen(Fionn O'Shea)被強制關在療養院裡「矯正」性向,院方安排護士Dorothy(Erin Kellyman)跟他「約會」,要將他治療成「正常人」。兩人漸漸成為朋友,Owen向她敘說過去與男性好友Philipp(Robert Aramayo)在偏遠小屋居住時的一段往事。
Owen是很接受自己本性的同志,然而Philipp堅持這是一種疾病,即使他與Owen相愛,卻仍要執行某種駭人聽聞的手術來「矯正」自己、之後還希望能「矯正」Owen,兩人因此漸行漸遠。而另一位已婚男子Charlie(Louis Hofmann)的到來,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黑暗。Owen、Philipp與Charlie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同志態度,有人忠於自己而不願服膺社會規範、有人厭惡真我而想矯正成社會認定的正常、也有人表面服從社會但私下追求自由,即使三人的意識型態不免產生衝突,但他們都是「正常社會」的受害者,不論做自己還是做別人,活著都是痛苦的。

《我本酷兒》海報
攝影與美術設計將英國鄉間的閒適美麗與療養院的冷酷灰暗做成強烈對比,時間線在兩者之間跳躍,讓鄉間小屋裡的溫暖親密與療養院的絕望互相平衡,並以聰明的劇本來誘發對社會價值觀的剖析,電影最後一段更是驚人又令人痛心地淒美,在觀影結束之後,感受依舊強烈。
補充:
片名來自Digby Mackworth Dolben詩作〈Poppies〉首段:
Lilies, lilies not for me,
Flowers of the pure and saintly—
I have seen in holy places
Where the incense rises faintly,
And the priest the chalice raises,
Lilies in the altar vases,
Not for me.
整首詩作有三段,主要以象徵純潔與神聖的百合花來與象徵死亡及遺忘的罌粟花作為對照,作者喜歡罌粟勝於百合,意指他更渴望從痛苦中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