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書寫一篇關於親近鋼琴與練琴的文章,那是在職場轉換跑道期間,記錄回校園進修時的學習心得。這回在暫歇爵士鼓課後,因緣際會接觸了鋼琴,想再一回「喚醒」肌肉記憶。而這回的內在衝擊,不亞於先前在爵士鼓課上不能看鼓譜打奏的訝異與受挫層度。我想以教學背景觀察者兼參與者,記錄這回學習心得,文末附帶舊文,分享給關心學習的格友,從更多面向親近藝文。

圖YHCC@深海
琴音,與音樂這事,在學業與任職工作外,曾佔據我生活很大一部份。然而隨機緣驅使,我朝往不同的人生軌道,音樂,逐漸FadeOut成爲生活速繪裡的背景,甚至被忽略很長一段時間。重新接觸音樂的這段期間,誤以為自己還能依賴後天音感,與手指彈鍵肌力。當鋼琴老師在第一堂課,觀察並協助我揪出錯誤習慣與問題時,即時為我在線上挑出幾段「哈農」Hanon的音階與琶音,讓我重練熟悉。
每週幾天我抽空多次於課前後空檔練習,約累積至10~15小時。前幾週由專注單手和慢速再到雙手合練,怎麼也無法過「自己這關」,這再熟悉不過的音階練習...。碰巧鋼琴老師因近期需參與一場音樂會伴奏緣故,重新練曲。聽我練琴的挫折,她說自己這些日子每天練三小時,才能接近平常水準,然而隔天又被打回原型...。但每一回練習又會再縮短中間的落差時間,原本需得再半小時才能回到前一天練習的狀態,下一回可能減少至20分鐘就可以,直到兩週多以後,她才穩定回到自己認定的平常標準。
老師以象徵手法比擬分享樂曲,既抽象又哲學,若非因為要練習曲目,還可以延伸更多話題,再回到琴鍵,也會有更深刻體會。我想這是成人教育的優點,不同於小時候練琴,只記得彈不好被老師教訓的負面記憶。直到三週後,發現自己開始些微轉變,像喚起一些彈指記憶,也是在未曾體驗難度高些的彈奏方式,溶入和諧音符,與如夢的響聲共振裡。
🎹 Fauré : Après un rêve (after a dream) - Piano Solo
老師為我挑選的曲子,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的早期作品。這首編號7作品,標題為《三首歌曲》(Trois melodies) ,原以鋼琴伴奏獨唱,後有不少為弦樂與鋼琴獨奏的譜曲。《三首歌曲》中第一首為〈夢後〉(Après un rêve, Op. 7, No. 1)、第二首為〈讚美歌〉(Hymne)、第三首為〈船歌〉(Barcarolle) ,尤以第一首知名度與通俗性最高。我在不同版本中,聽她簡短示範與討論,像在傳統市場買菜那樣,我指了其中一套譜,「老板娘」話不多說,整好樂譜,立馬切換到鋼琴家演奏模式,輕巧按出流暢且洗鍊,精緻與迷濛的優美音符。
「好,換妳」,接著是我與她來回坑坑巴巴,像在編曲軟體裡用滑鼠點擊MIDI音程編輯那樣,補出音符該有的正確音高與音長,好不容才走完八個小節。而這首短曲,共有48小節... (遠眺~)。多虧老師不厭其煩,每隔一段時間就退一步,發現我沒跟上,又退回更多步地,幾乎像手把手(其實是"手指"帶"手指“)帶我「走」在琴鍵上。約莫四堂課與一個多月的練習後,發現自己終於能左右手合拍...「八小節」。而這陣子密集投入超出我能力範圍的樂譜,勉強提升了視奏能力,我想下一段「路」應該會相對省力一些。
這段多年之後等來的「來年某日再下決心重新練起,重新練練、戀戀鋼琴」很珍貴,再一回聽這首振奮人心的鋼琴樂曲,覺得親近音樂是無價且幸福的事。希望每一位閱讀此文的你,在藝文學習與創作滋養中,也能穿透大環境的諸多不完美裂縫,長出新芽,為我們親近的土地,妝點多一分美好。
🎹 大洋の鼓動 OCEAN BEAT
這首由佐佐木邦雄於1999年創作的四手連彈樂曲,是以兩位決心攜手報考音樂大學的高中男生為靈感,將鼓勵與祝福化為音符,於同年六月的第5回「ソピアル(Shigeru Kawai)演奏会」(河合樂器主辦) 首演。全曲以海洋為象徵:前後段似巨浪拍擊岩岸的磅礡節奏展現「能量的躍動」,中段則以鏡子般的靜海,映照深層的力量。這是關於人生的寓言,願每個人都能如大洋一般,懷抱勇氣與愛,拍擊命運的岸,掀起屬於自己的浪潮。
|戀戀鋼琴
順著學校B棟長廊走到底右轉,見到一排鋼琴練習室在我前方。往窗內探去,直立鋼琴在兩坪大小的空間,同學們各自琢磨琴藝,一間間練習室傳出來的曲調,都那麼清脆悅耳。我拿回憶倒帶,影像裡有個為練琴爬牆的小女孩。
國小四年級時因緣際會上了芭蕾課後喜歡上芭蕾,甚至想長大後當舞蹈家!母親怕我不讀書,問鄰居推薦鋼琴老師,然後半騙半誘地鼓勵我學琴,好轉移我的注意力。當時家中並沒計畫買琴,只能先到鋼琴教室練琴或請老師幫忙跟幼稚園朋友借琴練習。
當時舊家街上有間附設幼稚園的教會,附近小朋友們多半是在那就讀和玩耍。一天我和鄰居朋友們學爬牆進教會裡玩,離開他們後,我往教會前方走去,在鋼琴前猶豫了一會,掀開蓋子彈起琴來。沒多久,聽見身後傳來大人的聲音:「彈得很好啊~。」
他是我們熟悉的施牧師,住在教會後方。「以後想練琴就來後面按門鈴,我借妳鑰匙好不好,別辛苦爬牆。」小女孩楞在那裡一半驚嚇一半歡喜「好...,謝謝。」做壞事的小孩不是該受罰,下回才不再犯嗎?或許是受牧師愛的教育影響,我更常到教會。離開教會後,家裡一直還是沒買琴,因此每每看到鋼琴仍會好奇親近練琴。
高一時,音樂教室是合唱團員們的休息處。沒課或提早下課時,我會往音樂教室打探可有傳來聲音,若安靜無聲便是好時機!當時的鋁門窗扣不緊,上下搖晃就能甩開扣,爬進去,再開門讓其他同學進來(好忙..為何不乾脆去借鑰匙?!),大夥彈琴歌唱,消磨不少開心時間。年紀再大一些,索幸沒再為彈琴爬牆,只要是見到鋼琴還是會好奇想親近。
畢業後,第一回重回校園,我在學校餐廳後方發現一架滿是厚重灰塵的直立鋼琴,看起來像是被人遺忘的琴,不解是誰在大家匆忙吃飯的地方擺了一台舊鋼琴。問餐廳服務人員不知究竟,「或許是被誰遺棄了...」。一天下課後沒事,我帶了乾與濕兩條抹布,到鋼琴旁,徹底為它清理一翻。
Do-Re-Fa-Sol-La-Si-Do... Do-Si-La-Sol-Fa-Re-Do...,這架鋼琴唱不出低音Mi,幾個鍵也有些緊,但其它音沒問題。自此只要體育課早些結束或提早寫完程式作業,我便下樓練琴。餐廳裡,人們慢慢漸漸習慣琴聲,後來經過餐廳,看到其他同學也會興緻彈起琴來,自然是一番洋洋得意地沾染開心,也會遇上想學彈琴歌唱的同學...。
雙手在黑白琴鍵上發呆,回憶的帶子轉至此刻。或許是隔壁間音樂系同學彈得太好,或許以往會彈的流行歌曲旋律已變得枯燥。輕敲了幾串音符,覺得還是別佔用時間,還給那些有才華的同學們練習資源。或許等來年某日再下決心重新練起,重新練練、戀戀鋼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