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通勤、做家事,或偏好用『聽』的來吸收知識,
羊羹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完整 Podcast 講解版,也歡迎訂閱學堂YouTube頻道呦。
他分享他接到過巨星芭芭拉史翠珊的求助電話,發現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對自己投資組合裡的公司業務一無所知,焦慮到徹夜難眠。他也曾用一個尖銳的比喻點出多數人的盲點,大家願意花好幾個小時研究一台冰箱的性能與價格,卻對一檔將投入畢生積蓄的股票草率行事。
這個觀念直觀且充滿力量彷彿為在股海中迷航的人們點亮了一座燈塔。但這座看似清晰的燈塔在我自己的實踐中卻撞上了一面堅硬的高牆。
在今日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全球化市場,一個非理工背景的投資人,真的有可能「了解」台積電最新的奈米製程與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嗎。如果不行,如果這種「了解」的門檻高到普通人無法跨越,那這條準則是否還具備實踐的價值?
或者它已經成了另一個知易行難的投資空談。
這個疑問,便是我建構整套投資系統的起點。
經典哲學的現代檢視
故事與謊言:「了解」的顆粒度到底該多細?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重新定義「了解」的顆粒度。
經過一番思索,我發覺這裡的「了解」或許可以拆解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工程師的了解」,另一種則是「投資人的了解」。前者需要深入技術的汪洋,理解光刻製程的細節或FinFET結構的優劣,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或許也是不必要的。
真正關鍵的是後者,也就是「投資人的了解」。這份了解並非要求我們成為產業專家,而是要能掌握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競爭壁壘與成長驅動力。這才是彼得林區所說的「故事」或「劇本」的真正內涵。
好比說要投資台積電,我們不需要懂物理,但我們得知道它「純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如何讓它成為所有頂尖設計公司最信賴的夥伴,也得知道它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如何構成讓追趕者絕望的巨大護城河。
「故事」這個詞本身也充滿了陷阱。市場上的故事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一種是公司為了誘惑市場而畫出的「夢幻故事」,另一種則是投資者自己透過研究建立的「商業劇本」。
前者像是幾年前在資本市場上曇花一現的瑞幸咖啡,它用「科技補貼顛覆星巴克霸權」的宏大敘事吸引了無數目光,但故事的基礎建立在對未來的信仰與持續的鉅額虧損上,直到財報造假的騙局被戳破,一切灰飛煙滅。
這種故事極度強調顛覆與破壞式創新,刻意淡化當下的虧損,目的就是為了拉高估值,方便籌資或讓內部人出脫股票。
而一個嚴謹投資者要做的正是建立自己的「商業劇本」,去抵抗、過濾甚至戳破那些華麗的「夢幻故事」。
這個劇本立足於當下可驗證的事實,它回答的是「這家公司現在如何賺錢」、「它的護城河穩不穩固」、「未來的成長動能具體是什麼」。在這個框架下,財報就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它不是投資決策的起點,而是驗證劇本的成績單。
我們可以說「故事是領先指標,財報是落後指標」,一個好的投資者會先在心中寫好劇本,然後用每一季的財報來驗證情節發展是否合乎預期。像是彼得林區曾觀察到一家公司從每股虧損六美元改善到只虧損兩美元,雖然財報依舊赤字,但股價可能早已翻了幾倍。
只看財報結果的人會覺得這是一家爛公司,但理解其商業劇本的人卻能從中看到經營狀況的巨大邊際改善,這正是獲取超額報酬的絕佳機會。
無聊的魅力:為何彼得林區鍾愛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在釐清了「故事」的真實樣貌後,我們也會發現許多真正的好公司它們的商業劇本一點都不性感,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無聊。它們的故事可能不是「用AI顛覆世界」,而是「深耕利基市場的隱形冠軍」,在一個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領域做到極致;或是「極致的成本控管大師」,在一個殺成紅海的產業裡硬是能比所有對手都活得更好;又或是「穩定現金流的慢速複利機器」,業務沒有爆發性但需求穩定,每年賺取穩定的現金流持續回饋股東。
這也正是彼得林區投資哲學中另一個充滿智慧的核心--他對「無聊」公司的偏愛。
他曾以廢棄物處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為例,這個行業很髒,還可能被認為跟黑道有關,所以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根本懶得去看,財經媒體也懶得報導。
但也正因為這種乏人問津的特性,讓它的價格最不容易被市場情緒所污染,反而更能真實地反映公司本身的內在價值。
這種「被遺忘的優勢」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許多絕佳的投資機會就藏在那些平淡無奇、甚至讓人有點嫌棄的行業裡。因為在這些地方競爭沒那麼激烈,市場的關注度也低,一家好公司反而能更專注於自己的本業,默默地為股東創造長期且穩定的價值。
這種樸實無華的商業劇本,雖然缺乏話題性,但其確定性與穩定性,卻遠勝那些充滿變數的夢幻故事。
系統化紀律的建構之路
當「量化優先」遇上彼得林區的「質化優先」
彼得林區所代表的是一種「深度優先」的質化路徑。他主張翻開最多的石頭,集中火力徹底弄懂一家公司,這是一件耗時費力的苦差事,最大的痛點就是當我們花了一兩個禮拜才搞懂一家公司時,它的股價可能早就漲了百分之二十,完美的買點早已錯失。
而在現代我們有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那就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廣度優先」的量化投資。
這兩種方法,一個從「質化故事」出發再用「量化財報」驗證,另一個則是從「量化財報」篩選再回頭研究「質化故事」,看似是光譜的兩端,但我後來發覺它們更像是殊途同歸。
一套嚴謹的長期量化因子篩選,好比說要求一家公司連續五年平均ROE高於某個水準、連續十年營業利益率穩定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強大的濾網。能在如此長的時間維度下維持這種財務表現的公司,幾乎可以肯定它的背後必然有一個非常扎實的商業劇本與堅固的護城河。
換句話說,我們其實是用結果,反向工程出了那些擁有好故事的公司。
這種透過數據篩選出具備長期優勢的公司,其精神與我們在之前討論價值投資時提到的「安全邊際」概念不謀而合。一家長期維持高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公司,本身就內建了某种形式的經營護城河,這讓它在面對產業逆風或景氣循環時擁有比同業更強的抵抗力與恢復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安全邊際的體現。
因子投資入門:不靠故事,而是用數據捕捉市場的規律
在談談我的個人系統策略之前,我想先花點時間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介紹一下「因子投資」這個核心概念。
如果說投資像是在一片廣大的森林中尋找最粗壯的樹木,傳統質化分析就像是植物學家,一次深入研究一棵樹的品種、樹齡與健康狀況;而因子投資,則更像是生態學家,他研究的是所有粗壯樹木背後的「共同環境特徵」——它們都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水源。
在投資上,「因子 (Factor)」指的就是那些長期、普適、且能被合理解釋的超額報酬來源。
它不是一個玄學,而是經過學術界長期驗證的、某些股票所具備的共同特徵。目前學術界與業界最廣為人知的因子大概有幾個:
- 價值因子 (Value):
買「便宜」的公司,也就是相對於其獲利、淨值或現金流等基本面數據,股價被低估的股票。講白點我們基本面投資人最最最一開始學到的本益比判斷貴與否,那個就是一個價值因子。 - 品質因子 (Quality):
買「體質好」的公司,通常具備高獲利率(像是高ROE)、穩定的盈餘和健全的財務結構(像是低負債比)。 - 規模因子 (Size):
從非常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小型股的平均報酬表現往往優於大型股。但也不一定啦,這觀察是以美國市場統計的視角,台積電現在看起來比所有小型股、成長股成長得還要猛。 - 動能因子 (Momentum):
過去一段時間表現強勢的股票,在短期內傾向於繼續保持強勢。這點其實…短中長期均線向上這種技術分析將其量化,是可以當作其中一個投資因子的,雖然我們在談因子投資時大部分採計的都是基本面參數。
因子投資的迷人之處在於,它試圖將投資決策從主觀的「藝術」,轉變為更客觀、有紀律的「科學」。它讓我們不再依賴單一的故事或靈感,而是透過一套系統化的框架,去捕捉市場中那些反覆出現的規律。接下來要分享的個人系統,就是一套基於「品質」與「價值」因子,並融入個人化風險管理的實踐藍圖。
我的進攻系統:從因子篩選到「金字塔分散」策略
我的實際做法,是透過Excel建立了一套個人化的因子加權模型。
我會根據自己對不同因子的認知與偏好,給予像是「五年平均ROE」、「十年營業利益率成長穩定度」等數十個參數不同的權重,最後計算出一個綜合評分,讓全台灣一千七百多家上市櫃公司進行排名。這個過程剔除了我個人對任何一家公司的主觀情感,一切只憑數據說話。
光有排名還不夠,如何將資金有效地轉化為持股是另一個關鍵。
我設計了一套「金字塔分散」的資金分配原則。這套原則會根據每個月可投入的現金流狀況,來決定資金的集中或分散程度。打個比方,如果當月資金只夠買進一家公司,那就會百分之百投入到模型計算出的第一名。如果資金較為充裕,可能會用接近66%與34%的比例分散到前兩名。
若資金更為寬裕,則可能採用像是65%、22%、8%這樣類似等差級數遞減的方式,將資金分散到前三名的公司。我是將這套方式稱為金字塔分散,它的核心精神在於讓模型分數最高的公司,得到最大比例的資金信任,實現了信念與資金的直接掛鉤。
我的防禦系統:一套比買進更複雜的動態估值賣出準則
如果說買進系統是「進攻」,那賣出系統就是「防禦」,而一套好的防禦系統,其複雜程度與重要性,遠遠超過進攻。
為此我建立了另一套完全獨立的系統,專門用來掌控賣出信號。我觀察到市場給予公司的價格浮動非常巨大,許多公司未必是因業績衰退或自身原因而下跌,若買進與賣出都使用同一套標準,很容易導致在市場非理性波動時,錯誤地拋售掉一家好公司。
這套防禦系統的核心,是為每一家公司都建立一個「內在價值的浮動軌道」。
我透過另一組更複雜的公式,綜合考量公司的累月營收、本益比區間、盈餘成長率與股息發放能力等多重數據,去計算出一個動態的「合理價位」。
這個合理價位不是一個死數字,它會隨著公司基本面的變化而每月自動調整。當市場給予的「價格」過度脫離了這個「價值」軌道時,例如超過我設定的昂貴價一定程度,表格的條件格式設定就會自動變色,提供一個不容爭辯的執行信號。
更進一步,這套系統還融入了「安全邊際」與「衰退容忍度」的參數。它允許一家公司的某些指標在一定範圍內衰退而不觸發警報,給予好公司穿越短期逆風的空間。
但如果衰退超過了設定的容忍度,或者價格觸及了估值天花板,表格就會亮起紅燈。這套雙系統決策的設計,讓我得以將尋找機會的「進攻」與抵抗風險的「防禦」徹底分開,避免了在市場噪音中,用情緒來做最關鍵的賣出決策。
「雜草與花朵」的再思考:當牛市讓價值反轉
談到賣出,就不能不提彼得林區那句讓巴菲特都讚不絕口的名言:「賣掉上漲的股票,卻抱著下跌的股票,這就好像是把花給砍了,卻去給雜草澆水。」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人們常常急於「獲利了結」,太早賣掉偉大的公司(花),卻因為不願「承認虧損」,而死抱著基本面有問題的公司(雜草)。
這個觀念在多數情況下是完全正確的,但透過我自己的策略系統在牛市中的實戰經驗,我卻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價值的反轉。
在牛市的狂熱階段,我的持股組合中,報酬率呈現綠色負數的往往佔了大多數,看起來確實很像在「澆灌雜草」。但這是因為我的系統核心是那個動態的「合理價位」,它像一個錨,牢牢地將我固定在公司的內在價值上。
當牛市來臨時,市場的集體情緒會讓許多優秀的公司(花)的價格,被吹捧到遠超過其內在價值的程度。從價值的角度看,它們雖然開得燦爛,卻已經是一株充滿風險的「毒花」。與此同時,我的系統會幫我找到那些基本面良好,但因各種原因被市場忽略的公司,它們的股價可能是負報酬的,看起來就像「雜草」,但因為價格遠低於其內在價值,所以擁有巨大的「安全邊際」。
當市場修正來臨時,像是今年四月那樣的狀況,那些被高估的「毒花」往往跌幅慘重,而這些價值被低估的「雜草」,反而相對抗跌。
所以羊羹我的看法是,我們必須區分一株「雜草」究竟是「基本面變壞的公司」,還是「暫時被市場錯殺的好公司」。
彼得林區要我們砍掉的,是前者。而我自己的策略,正是在幫助我持續佈局後者。在這個前提下,我也發展出自己的「跑道切換」理論,當一個選手(股票)已經明顯跑過了由價值決定的終點線,將資金從它身上轉移到另一個正準備起跑、且預期報酬率更高的跑道上,是追求資本效率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散戶優勢的進化:從「逛街選股」到「質化否決權」
彼得林區的時代是一個資訊有嚴重落差的時代,一個認真的散戶真的可以透過逛街或工作經驗,比華爾街的分析師更早發現一家公司的潛力。我曾經也試著去實踐這種「生活投資學」,結果發現這些在市場上品牌響亮的公司,股票體質要嘛並不如預期,;要嘛就是基本面無可挑剔,但本益比也高到我覺得根本買不下手。
我發現,在資訊傳播即時、數據分析工具普及的今天,傳統的「散戶優勢」已經很難奏效了。
「好品牌」不等於「好股票」,而那些真正品牌好、經營也好的公司,他的優質早已被市場充分定價。但這不代表散戶的優勢完全消失了,它只是需要進化。在今天,散戶的優勢可能不再是「發現」一家沒人知道的好公司,而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一家公司產生比市場「更深刻的理解」。
不過,羊羹我自己對於這種質化研究抱持著比較謹慎的態度。我很擔心「懂得越多,反而越讓錯誤的信念加持」在我本來覺得絕對理性的策略上,反而造成該賣的時候不賣,明明有機會轉移標的的可能性然後放給他跌到底這樣。
所以我自己的作法是,將質化研究的角色,從「增強持有信念」,轉變為一個「質化否決權」或「風險預警器」。它的功能是在買進前,幫助我們避開那些財報漂亮但體質有隱憂的地雷股;在持有中它則能作為一個領先的風險預警,讓我們更密切地關注某些公司的後續數據變化。它的角色是為系統增加一道非財務數據的安檢門,而不是用來推翻紀律。
渡劫而非選股:策略系統在恐慌時刻的真實價值
這也引出了我對整套策略最深層的體悟。今年四月台股因為貿易戰消息而連續出現劇烈下跌的日子,雖然我的系統策略保護了我的「行動」,讓我沒有跟著市場一起恐慌殺低,但它無法完全保護我的「心境」。看著帳面資產快速蒸發,那種壓力與恐懼是真實的,是任何Excel表格都無法隔絕的。
這次的壓力測試讓我深刻意識到一個投資系統最大的價值,或許不只是在平時幫我們獲利,更是在市場崩盤的風暴中,成為我們唯一的「心理錨點」。
在平穩的牛市中,系統的優劣差異不大,但在市場最恐-亂、最不理性的時刻,這套自己親手建立、絕對信任的系統,就成了穩定我們內心的唯一力量。它無法阻止船身的劇烈搖晃,但它能確保我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恐慌而做出毀滅性的錯誤決策。
羊羹我覺得,這或許才是一個投資者最應該追求的,不是一個所謂能預測市場的聖杯,而是一套能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保護我們做出理性決策的系統。它的功能,是「渡劫」,而非單純的「選股」。
回到最初那個問題,在無法像工程師一樣「了解」台積電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投資?
我想,在彼得林區與因子投資之間我找到的路,就是重新定義了這個「了解」。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了解」,不是去了解我投資組合裡的每一家公司正在做什麼,因為理論上經營者應該比我還急。我真正需要深刻了解的是我自己建立的這套策略,這套系統,它的邏輯、它的優勢、它的極限,以及它在關鍵時刻能為我提供的理性支撐。
這套策略的運作,也建立在一個更根本的假設之上,那就是我相信從長遠來看,台灣的資本市場整體是向上發展的,優秀的企業最終會創造價值。
這跟彼得林區相信美國經濟體系具備強大韌性的看法是相同的,一個成熟的市場,法規會越來越完善,投資人的知識也會越來越普及,市場會更趨向於反映其內在的經濟價值,而非純粹的情緒狂熱。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為這個信念建立了一道最終的安全閥。我的策略中,始終緊緊咬著公司的「盈餘配發能力」當作安全邊際。
這意味著就算市場先生十年不漲,只要我持有的公司還在健康運營、還在賺錢並穩定地發放股息,我依然能透過股息收益獲得穩定的正回報。它甚至能在拉長線後,變成一個獲利的保證比例。這份來自公司本身的價值創造,才是我這套策略得以在最壞情況下,依然能安然屹立的最終保障。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系統化投資的QA總結
- Q:彼得林區「了解你所持有的標的」的觀念,在現代還適用嗎?
- A:適用的,但「了解」的內涵已經進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重點不再是去挖掘沒人知道的秘密,而是要能區分公司畫出的「夢幻故事」與自己建立的「商業劇本」。對於多數人來說,更務實的作法,或許是將「了解公司」轉變為深刻「了解自己賴以決策的投資系統」,信任系統的紀律,並透過系統去駕馭市場。
- Q:因子投資聽起來很學術,它對一般投資人真的實用嗎?
- A:絕對實用。因子投資的核心,是將過去被驗證有效的投資邏輯(像是買便宜的、體質好的公司),轉化為一套客觀、可執行的篩選標準。它最大的價值,是提供了一套能克服人性追高殺低弱點的紀律框架,讓投資決策回歸數據與理性,而非市場情緒。
- Q:賣掉上漲的「贏家」股票,一定是錯的嗎?
- A:不一定。這取決於我們的投資哲學與對「終點線」的定義。如果一套系統能持續提供新的、價值更被低估的機會,那麼有紀律地賣掉已經漲過頭、超過合理估值的贏家,將資金轉移到下一個更具潛力的跑道上,是一種追求資本效率最大化的理性策略,尤其在牛市狂熱期,這更是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我相信知識的累積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我將我的思考與觀察分享在這裡,剪輯製作成能用耳朵聽的Podcast版本。希望這些聲音能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背景音,陪你持續學習、慢慢變好。
👉 如果你更喜歡用聽的學習,歡迎訂閱學堂的 YouTube 頻道,讓知識更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