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信半疑的 AI 世代 🌍|皮尤 25 國調查揭露全球對人工智慧的態度風向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大家好!我是 Mech Muse,專門在方格子和大家分享最新的科技觀察與趨勢。這篇文章要帶你看一份非常重量級的全球調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 25 個國家、超過 28,000 名成人所做的「AI 認知與態度調查」。

讀完這篇,你可以快速掌握:

  • ✨ 全球大眾到底是「擔心 AI」比較多,還是「對 AI 興奮」比較多?
  • ✨ 在不同國家裡,AI 的接受度為什麼差異這麼大?
  • ✨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哪些應用(像醫療、詐騙偵測)最受支持?哪些又會引發疑慮?
  • ✨ 這些發現對於政府政策與企業發展 AI 有什麼意義?

接下來我會分成四個段落,帶你從新聞本身,到前因脈絡,再到細節補充,最後給你一個整理過的總結。希望能幫你更清楚看到這個時代人們如何面對 AI 的矛盾心情。🚀


全球的 AI 心理地圖 🗺️

──皮尤調查的主要發現

2025 年 10 月 15 日,皮尤研究中心正式發表一份報告,標題叫做 How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ew AI。這份調查橫跨 25 個國家,涵蓋北美、歐洲、亞洲、拉美等地區,目的是想回答一個問題:普通人到底怎麼看待 AI?

raw-image

📊 幾個重點數據

  • 受訪者中位數有 34% 表示「對 AI 的資訊非常熟悉」,47% 說「有聽過一點」,還有 14% 坦言「幾乎沒聽過」。這代表雖然 AI 被新聞炒得很熱,但在很多地方,認知其實還是有限。
  • 在情緒態度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擔憂」的比例高於「興奮」。換句話說,人們對 AI 的期待雖然存在,但更多人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態度。😟 > 😃
  •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民眾對「醫療輔助診斷」、「詐騙偵測」、「天氣預報」等用途比較支持;但涉及「道德判斷」、「感情建議」甚至「政府決策」的場景,接受度就明顯下降。
  • 國別差異明顯:科技基礎較成熟的國家通常對 AI 認知更高,也對特定應用更開放;但在資訊普及率較低或對政府監管缺乏信任的國家,民眾的疑慮會更重。

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不是只告訴我們「AI 有風險」或「AI 很棒」,而是提供了一張「全球民意基線」。對於政府要不要立法規管 AI、企業要不要推廣某些應用場景,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參考指標。🧭


從 ChatGPT 到全球調查 🕰️

──這份研究背後的脈絡與時間線

要理解這份調查,必須先看看它的「前因後果」。AI 並不是忽然在 2025 年成為話題,而是一路積累下來。以下是一條時間線:

📌 2021 年以前:AI 還多停留在學術、科幻領域,雖然有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但還沒有大規模進入日常生活。

📌 2022 年:大型語言模型(像 ChatGPT 前身)開始公開亮相,能寫文章、能回答問題,讓社會第一次意識到「AI 真的能和人互動」。

📌 2023 年:生成式 AI 大爆發,文字、圖片、影音生成工具全面湧現。這一年,AI 走進了日常生活,也開始引發「工作會不會被取代?」「AI 會不會亂講話?」的焦慮。

📌 2024 年:各國政府開始討論 AI 治理,歐盟、美國都推出相關草案。社會上開始有更多關於 AI 透明度、責任歸屬的爭論。

📌 2025 年初:皮尤啟動跨國調查,對 25 國民眾展開訪問,收集大數據,成為目前最大規模的「全球 AI 民意圖譜」。

📌 2025 年 10 月:調查結果正式公布,媒體廣泛報導,成為理解 AI 社會接受度的重要參考。

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到:這份調查其實是站在「AI 逐漸進入社會核心」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它既是回應社會的不安,也是一種提供政策制定者的工具──讓他們知道,在規劃 AI 相關政策時,民意在哪裡。


好奇心補給站 🔍

──哪些細節最值得注意?

在新聞裡我們看到幾個關鍵詞:「擔憂比興奮多」、「具體場景支持度差異」、「國別差異」。這些都是很值得再深入理解的地方。

1. 為什麼大家普遍更擔憂?

主要原因有三:

  • 未知風險太多:AI 是否會造成失業?是否會歧視?是否能被濫用?這些問題都還沒答案。
  • 資訊不對稱:大眾多數不了解 AI 的原理,這種黑箱感讓人自然不放心。
  • 媒體敘事偏向負面:我們常看到「AI 誤判、AI 造假」的新聞,卻很少看到「AI 默默幫助診斷癌症」的好消息。這讓風險印象被放大。

2. 為什麼醫療、詐騙偵測比較受歡迎?

因為這些場景直接對人有幫助,而且風險相對可控。想像一下,如果 AI 能幫忙早期發現癌症,或者提醒你銀行帳戶被盜刷,這樣的 AI 是容易被接受的。💉💳

3. 哪些場景爭議最大?

涉及「人性」與「價值判斷」的應用最敏感,例如:

  • AI 幫你判斷感情能不能繼續?💔
  • AI 幫政府決定要不要通過某個政策?🏛️
  • AI 在法庭上給出判決建議?⚖️

這些領域人們普遍不想放手,因為牽涉到價值觀與公平正義。

4. 專家 vs 大眾:兩種不同的態度

皮尤過去的調查顯示,專家群體往往更樂觀,因為他們理解技術限制;但大眾則因為資訊不對稱,更容易焦慮。這樣的差距,也提醒我們 AI 的公共討論必須「拉近距離」,讓專業知識更透明。


結語:AI 民意基線的重要性 ✨

看完這份調查,我覺得有幾個重點值得記下來:

  1. 大眾對 AI 的態度仍偏保守:多數人先想到的是風險,再來才是好處。
  2. 場景化討論更實際:不要只問「你怕不怕 AI」,而要問「如果 AI 幫你看病、幫你抓詐騙,你接受嗎?」
  3. 差異化很大: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態度可能完全不同。
  4. 這份調查是基準點,不是終點:未來隨著技術更成熟、政策更完善,民意也可能改變。

最後想說,AI 的討論不是只有技術圈的事,也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該參與的社會對話。因為這關係到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甚至怎麼看待公平與正義。

👉 如果你喜歡這類「科技 x 社會」的深度解析,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持續幫你整理全球最新的科技趨勢與社會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ch muse 智慧新知
44會員
694內容數
因為喜歡分享科技新知,所以創立這個部落格,目前主要分享人型機器人,偶爾分享一些AI、小型核能的最新趨勢,讓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聯絡我:mechmuse32@gmail.com
Mech muse 智慧新知的其他內容
2025/10/17
這篇文章帶你認識 Microsoft 在 Windows 11 最新推出的 Copilot 升級 🚀:從語音喚醒「Hey Copilot」、螢幕解讀 Vision、到能幫你訂餐的 Actions,以及 Gaming Copilot 🎮。
Thumbnail
2025/10/17
這篇文章帶你認識 Microsoft 在 Windows 11 最新推出的 Copilot 升級 🚀:從語音喚醒「Hey Copilot」、螢幕解讀 Vision、到能幫你訂餐的 Actions,以及 Gaming Copilot 🎮。
Thumbnail
2025/10/17
Oracle 推出 AI Database 26ai,將向量檢索與 Agent 架構直接內建到資料庫,取代 23ai 成為長期支援版。讀者可從本文了解 Oracle 的戰略演進、26ai 的新功能亮點,以及這些變化對企業 AI 應用與資料管理帶來的實際影響。
Thumbnail
2025/10/17
Oracle 推出 AI Database 26ai,將向量檢索與 Agent 架構直接內建到資料庫,取代 23ai 成為長期支援版。讀者可從本文了解 Oracle 的戰略演進、26ai 的新功能亮點,以及這些變化對企業 AI 應用與資料管理帶來的實際影響。
Thumbnail
2025/10/17
這篇文章會帶你看懂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全貌:從工業自動化如何快速普及,到 IFR 主席點名的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為何是下一波關鍵。讀完後,你能掌握中國崛起的時間線、最新技術挑戰,以及未來值得關注的趨勢方向。
2025/10/17
這篇文章會帶你看懂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全貌:從工業自動化如何快速普及,到 IFR 主席點名的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為何是下一波關鍵。讀完後,你能掌握中國崛起的時間線、最新技術挑戰,以及未來值得關注的趨勢方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歐洲AI投資在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主要集中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其中生成式AI和隱私增強技術方面的投資顯著增長。
Thumbnail
歐洲AI投資在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主要集中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其中生成式AI和隱私增強技術方面的投資顯著增長。
Thumbnail
你會相信 AI 所寫的新聞嗎?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全球民眾對於人工智慧製作的新聞,不僅帶有疑慮且具備十分低的信任感,這不僅為正在努力吸引受眾的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挑戰,更凸顯出媒體業在 AI 應用方面的兩難。
Thumbnail
你會相信 AI 所寫的新聞嗎?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全球民眾對於人工智慧製作的新聞,不僅帶有疑慮且具備十分低的信任感,這不僅為正在努力吸引受眾的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挑戰,更凸顯出媒體業在 AI 應用方面的兩難。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AI與人類分工:預測與判斷的智慧結合
Thumbnail
AI與人類分工:預測與判斷的智慧結合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Thumbnail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