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Mech Muse,專門在方格子和大家分享最新的科技觀察與趨勢。這篇文章要帶你看一份非常重量級的全球調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 25 個國家、超過 28,000 名成人所做的「AI 認知與態度調查」。
讀完這篇,你可以快速掌握:
- ✨ 全球大眾到底是「擔心 AI」比較多,還是「對 AI 興奮」比較多?
- ✨ 在不同國家裡,AI 的接受度為什麼差異這麼大?
- ✨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哪些應用(像醫療、詐騙偵測)最受支持?哪些又會引發疑慮?
- ✨ 這些發現對於政府政策與企業發展 AI 有什麼意義?
全球的 AI 心理地圖 🗺️
──皮尤調查的主要發現
2025 年 10 月 15 日,皮尤研究中心正式發表一份報告,標題叫做 How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ew AI。這份調查橫跨 25 個國家,涵蓋北美、歐洲、亞洲、拉美等地區,目的是想回答一個問題:普通人到底怎麼看待 AI?

📊 幾個重點數據:
- 受訪者中位數有 34% 表示「對 AI 的資訊非常熟悉」,47% 說「有聽過一點」,還有 14% 坦言「幾乎沒聽過」。這代表雖然 AI 被新聞炒得很熱,但在很多地方,認知其實還是有限。
- 在情緒態度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擔憂」的比例高於「興奮」。換句話說,人們對 AI 的期待雖然存在,但更多人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態度。😟 > 😃
-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民眾對「醫療輔助診斷」、「詐騙偵測」、「天氣預報」等用途比較支持;但涉及「道德判斷」、「感情建議」甚至「政府決策」的場景,接受度就明顯下降。
- 國別差異明顯:科技基礎較成熟的國家通常對 AI 認知更高,也對特定應用更開放;但在資訊普及率較低或對政府監管缺乏信任的國家,民眾的疑慮會更重。
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不是只告訴我們「AI 有風險」或「AI 很棒」,而是提供了一張「全球民意基線」。對於政府要不要立法規管 AI、企業要不要推廣某些應用場景,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參考指標。🧭
從 ChatGPT 到全球調查 🕰️
──這份研究背後的脈絡與時間線
要理解這份調查,必須先看看它的「前因後果」。AI 並不是忽然在 2025 年成為話題,而是一路積累下來。以下是一條時間線:
📌 2021 年以前:AI 還多停留在學術、科幻領域,雖然有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但還沒有大規模進入日常生活。
📌 2022 年:大型語言模型(像 ChatGPT 前身)開始公開亮相,能寫文章、能回答問題,讓社會第一次意識到「AI 真的能和人互動」。
📌 2023 年:生成式 AI 大爆發,文字、圖片、影音生成工具全面湧現。這一年,AI 走進了日常生活,也開始引發「工作會不會被取代?」「AI 會不會亂講話?」的焦慮。
📌 2024 年:各國政府開始討論 AI 治理,歐盟、美國都推出相關草案。社會上開始有更多關於 AI 透明度、責任歸屬的爭論。
📌 2025 年初:皮尤啟動跨國調查,對 25 國民眾展開訪問,收集大數據,成為目前最大規模的「全球 AI 民意圖譜」。
📌 2025 年 10 月:調查結果正式公布,媒體廣泛報導,成為理解 AI 社會接受度的重要參考。
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到:這份調查其實是站在「AI 逐漸進入社會核心」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它既是回應社會的不安,也是一種提供政策制定者的工具──讓他們知道,在規劃 AI 相關政策時,民意在哪裡。
好奇心補給站 🔍
──哪些細節最值得注意?
在新聞裡我們看到幾個關鍵詞:「擔憂比興奮多」、「具體場景支持度差異」、「國別差異」。這些都是很值得再深入理解的地方。
1. 為什麼大家普遍更擔憂?
主要原因有三:
- 未知風險太多:AI 是否會造成失業?是否會歧視?是否能被濫用?這些問題都還沒答案。
- 資訊不對稱:大眾多數不了解 AI 的原理,這種黑箱感讓人自然不放心。
- 媒體敘事偏向負面:我們常看到「AI 誤判、AI 造假」的新聞,卻很少看到「AI 默默幫助診斷癌症」的好消息。這讓風險印象被放大。
2. 為什麼醫療、詐騙偵測比較受歡迎?
因為這些場景直接對人有幫助,而且風險相對可控。想像一下,如果 AI 能幫忙早期發現癌症,或者提醒你銀行帳戶被盜刷,這樣的 AI 是容易被接受的。💉💳
3. 哪些場景爭議最大?
涉及「人性」與「價值判斷」的應用最敏感,例如:
- AI 幫你判斷感情能不能繼續?💔
- AI 幫政府決定要不要通過某個政策?🏛️
- AI 在法庭上給出判決建議?⚖️
這些領域人們普遍不想放手,因為牽涉到價值觀與公平正義。
4. 專家 vs 大眾:兩種不同的態度
皮尤過去的調查顯示,專家群體往往更樂觀,因為他們理解技術限制;但大眾則因為資訊不對稱,更容易焦慮。這樣的差距,也提醒我們 AI 的公共討論必須「拉近距離」,讓專業知識更透明。
結語:AI 民意基線的重要性 ✨
看完這份調查,我覺得有幾個重點值得記下來:
- 大眾對 AI 的態度仍偏保守:多數人先想到的是風險,再來才是好處。
- 場景化討論更實際:不要只問「你怕不怕 AI」,而要問「如果 AI 幫你看病、幫你抓詐騙,你接受嗎?」
- 差異化很大: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態度可能完全不同。
- 這份調查是基準點,不是終點:未來隨著技術更成熟、政策更完善,民意也可能改變。
最後想說,AI 的討論不是只有技術圈的事,也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該參與的社會對話。因為這關係到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甚至怎麼看待公平與正義。
👉 如果你喜歡這類「科技 x 社會」的深度解析,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持續幫你整理全球最新的科技趨勢與社會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