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部 2024 年度進行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台灣目前的農業使用面積約 54 萬公頃,近年來隨著食安、永續與生態的消費者意識逐漸抬頭,有能力的消費者更追求「有機認證」的產品。農業部在《臺灣有機農業推動現況與展望》中報導,目前有機耕作面積約 2 萬公頃、有機水產約 22 公頃,與有機畜產 2 公頃,合計來看可以解讀為我國目前有機產品的生產面積約 2 萬公頃,佔農業使用面積 3.7%(2 萬/54 萬),呈現出台灣友善農業的起步現況。
所謂有機農業是指基於生態平衡及養分循環原理,不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農產品生產的農業,受到相關法律監管,並經過驗證機構檢驗合格的,才可稱為「有機產品」。若以劇情導向的遊戲比喻,有機農業大概是主線劇情的最終魔王,但是在畜牧業的支線副本中,有一種稱為「無抗養殖」的稀有關卡魔王。
畜牧業者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為促進動物生長、疾病預防與治療。然而當業者追求更快速的生長,或是提高疾病預防率,就可能逐漸產生抗生素濫用或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嚴重的抗生素抗藥性議題可能造成三個面向的影響:
- 經濟方面,抗生素使用量增加會提高抗藥率並降低藥物效果,進而導致動物死亡率與發病率提高,使整體生產力下降。
- 健康方面,動物用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細菌,可能會透過直接接觸、環境傳播,以及飲食系統造成「人畜共通風險」,造成醫療成本提高,甚至是平均壽命縮短。
- 環境方面,無論是人類或動物用藥後,抗生素抗藥性基因皆會透過尿液和糞便排出,透過廢水與排泄物進入河川或土壤,成為新興畜牧污染物。
因此,在畜牧業的世界裡,無抗養殖成為了畜牧業者自主攻略的支線副本,基於自主管理與市場信任改變養殖模式。不同於「減抗(Reduced Antibiotics)」,無抗的概念是在動物全生命週期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的養殖模式。目前業者的「攻略進度」,多以益生菌、酵素、植萃物或疫苗取代抗生素,藉此提升動物的免疫力與維持健康。同時提高飼養環境的品質,例如低密度飼養、提升動物福利,以降低疾病風險。
台灣目前有多間畜牧業者開始實踐無抗養殖的生產模式,透過與生技研發、獸醫專業等跨領域的協作,在不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維持動物的育成率,並追求動物、人類、環境三方的共同健康。在國外市場中,美國透過 NAE(No Antibiotics Ever)的產品標示,揭露該項產品整個生命週期都未使用過抗生素。歐盟自 2006 年起即全面禁止在食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非治療用途的「抗菌劑促生長飼料添加劑」(Antibiotic Growth-Promoters)。
聯合國四方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 2022 年共同發布「One Health 聯合行動計畫」,One Health 的理念強調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植物以及整個環境之間的健康,密不可分且相互依賴。這樣的趨勢不只代表了技術革新,也是新一代的價值選擇。當我們不停地提到永續的願景,是否曾想到在組織經營與溫室氣體減量之外,我們和動植物與環境,也需要一起努力邁向共同健康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