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篇回顧
物質流成本會計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 是一種結合環境管理與成本會計的系統管理架構,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投入後的正產品與廢棄物,並進一步擬定改善策略進行精實管理。MFCA 的管理範疇涵蓋產品生命週期 (Life Cycle) 的各階段,但實務上企業可以選擇容易產生負產品的製程作為第一階段的導入,以降低成本為起點,追求資源效率與利潤的提升。
二、企業導入 MFCA 的建議步驟
經濟部發布的《產業導入物質流成本會計指導手冊》將企業推動 MFCA 的導入分為七大步驟,並搭配 PDCA (Plan-Do-Check-Act) 的循環管理模式。其中步驟 1 到 5 屬於規劃 (Plan) 階段,步驟 6 為實施 (Do) 階段,步驟 7 為檢核 (Check),在落實改善策略後再進行精進後的行動 (Act)。
從 MFCA 的精神來看,其核心在於紀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流動情況,辨識生產過程中低效率的製程,以減少耗費、提高投入與能源的使用效率。因此,筆者將七大步驟歸納為「前 3 後 4」兩階段,如下圖的規劃階段與改善階段。

資料來源:重製《產業導入物質流成本會計指導手冊》
規劃階段的前 3 項步驟:事前準備、數據蒐集與整理、MFCA 計算,需要決定專案範圍,蒐集投入與產出的量化數據,並完成 MFCA 的計算。後 4 項步驟的改善階段則著重在改善活動的計畫與實施,並評估改善活動所帶來的效益。由於改善階段涉及策略訂定,本文將重點放在策略擬定前應完成的項目。
三、建議步驟的執行內容
1. 事前準備
在事前準備步驟,企業應完成三件事。第一,成立跨部門的專案小組以支持成本和產量數據的提供,第二,定義本次專案的三大要素並決定本次專案的分析期間,第三,決定分析的材料,以及數據的蒐集方式和測量方法。
💡重點筆記:跨部門共識與架構確認
- 需要跨部門的協作,以支持產品 (線)的成本和產量數據。
- 需要針對專案現場流程的各單位,了解加工內容與製造條件,來決定物量中心。
- 需要標示各個製程的投入與產出,避免初期的取捨有遺漏,沒有廢棄物的製程則可以進行整併。
- 需要掌握投入材料 (主材料、副材料,與輔助材料),以及負產品 (下腳料、不良品、試作品等)。
- 建議數據的蒐集以現場測定為主,理論推估值為輔。
2. 數據蒐集和整理
在第二步驟中,企業應蒐集各個製程的投入材料與廢棄物的成本、數量,並蒐集與整理系統成本和能源成本,以及決定系統和能源成本的分配規則。舉例而言,企業可以透過進貨單與出貨單掌握材料與廢棄物的成本與數量,同時透過每期的電費帳單,依照每個製程的機器運轉時數,分配各個物量中心的能源成本。
💡重點筆記:數據與分析邏輯確認
- 需要確認各製程的投入材料與廢棄物材料,並統一計算單位。
- 建議從企業內部負責特定成本歸屬的「成本中心」,確認系統成本與能源成本。例如人事部門、採購部門,目的在於將成本合理分攤至物量中心。
- 應進行「成本中心」和「物量中心」的單位轉換。例如人事部的總人事成本,分配到專案的三個物量中心。
3. MFCA 計算
透過步驟 1 界定專案範圍,以及步驟 2 盤點企業各個製程的數據後,即可進行 MFCA 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包含建立 MFCA 的數據庫,並在完成計算後確認和分析計算結果。
💡重點筆記:投入產出定義與成本計算
- 定義各個物量中心投入的材料資訊:前製程良品 (前項製程的正產品)、副材料、輔助材料
- 定義各個物量中心產出的材料資訊
- 次製程良品:可投入下一項製程的正產品
- 廢棄物:被廢棄的負產品
- 回收材料:負產品,但可內部回收再投入到製程中。
- 有價廢棄物:負產品,但可外部回收進行有價販售。
- 定義 MFCA 計算的會計科目,包含系統成本 (如折舊費、勞務費),與能源成本 (如燃料費、電費)
- 示意簡化公式:
各投入成本合計=新投入成本+前製程成本=正產品成本合計+副產品成本合計-廢棄物處理費
四、總結
物質流成本會計適合需要進行成本效率精實管理的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分別在 2011 年與 2021 年發布作為企業實施通用框架的 ISO 14051,以及中小型企業實施指南的 ISO 14053,筆者認為, ISO 14053 提供的彈性更加適合企業做為導入的初步選擇。其中包括允許以組織中最相關的生產過程為主要的評估範圍,以及能源成本與系統成本允許組織自行評估計算方式等等。
回歸到 MFCA 的精神,是期待企業能夠了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流動情況,以辨識生產過程中低效率的製程,進行改善計畫減少耗費,並提高投入與能源的使用效率,因此 MFCA 的導入應貼近 ISO 14053 的目的,以「漸進改善」與「降低導入門檻」為出發點,讓管理系統成為助力而非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