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作為生命秩序的自組錯構:一個臨界自洽系統的理論 LvQ1V1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摘要】

本研究以跨層次推理結構探討癌症的起源問題。現有生物醫學研究顯示,癌症不僅是細胞增殖異常的疾病,更是生命系統內部協調失衡的結果。本文嘗試建立一個多層因果模型,從資訊理論與演化動力的角度,分析癌症形成的邏輯結構。

核心假設為:癌症的產生並非單一基因突變之結果,而是生命資訊體系中長期累積的結構性退化所造成的局部演化現象。此現象在細胞層表現為複製與修復機制失衡,在組織層表現為微環境適應過度,在系統層則體現為演化策略回溯至單體生存模式。

研究設計分為五個層面:

(1) 細胞層內因(Cellular Intrinsic Factors)

(2) 組織與微環境層中因(Tissue and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3) 系統與演化層上因(Systemic and Evolutionary Factors)

(4) 外在誘發與時間累積層(External Inductive and Temporal Factors)

(5) 整合層(Integrative Synthesis Layer)

每一層皆於獨立理論域中推導假設與因果結構,最後整合為完整理論框架。研究旨在回答兩個核心問題:

1. 為何癌症在不同生物體中具有高度重現性?

2. 癌症是否為生命內部自演化的必然產物?


本文不依賴單一實驗數據,而以跨層邏輯推導與資訊退化理論重構癌症起源的可能路徑,為後續實證與理論研究提供結構化參照。


【第一章 細胞層內因:資訊崩解與自律錯位】

1.1 概述

細胞的基本任務是維持自我穩定與能量平衡。癌症的起始可被視為此穩定系統的崩解點。此崩解並非突發性事件,而是一系列資訊流失與反饋延遲的累積結果。細胞的基因表達、表觀調控、修復反饋與代謝耦合構成一個動態平衡體系,當其中任一層出現訊息延遲或誤校正時,便可能形成局部的「自律錯位」。


1.2 假設形成

假設 H1:癌細胞起源於細胞資訊處理體系的長期噪聲干擾,導致自我參照迴路偏移。

此假設建立在以下邏輯關係:

- 原因:遺傳修復延遲與表觀調控失衡

- 結果:細胞在無外部刺激下啟動無限增殖程序

此偏移的本質是細胞對「生存」與「增殖」的指令誤讀。


1.3 變異動態追蹤

假設原始狀態為穩定複製單元,干擾事件包括 DNA 修復延遲、端粒損耗與氧化壓力累積。

觀察顯示三個主要階段:

- 初期:修復周期延長,基因表現產生隨機波動;

- 中期:代謝補償啟動,細胞轉向高能量消耗的糖解途徑;

- 終期:凋亡反應鈍化,細胞獲得自治性。

此過程顯示癌變是漸進式漂移,而非突變式轉換。


1.4 自洽驗證

若假設 H1 為真,則多種癌型應展現「修復疲乏 → 代謝重編碼 → 凋亡逃逸」的共通路徑。

若假設不成立,各癌型間應出現顯著差異。現有跨癌型研究顯示此三階段模式普遍存在,支持條件性成立。


1.5 局部結論

癌症在細胞層的起源可定義為資訊完整性喪失所導致的自律錯位。當修復機制的時間尺度無法匹配損傷速率時,細胞的內部邏輯發生漂移,將「維持生存」誤譯為「持續增殖」。

這是癌症出現的第一階段:生存命令被轉化為增殖命令。


【第二章 組織與微環境層中因:局部生態的失衡與共演化】

2.1 概述

癌症並非孤立的細胞事件,而是細胞與其周邊環境之間交互失衡的結果。健康組織維持著嚴密的訊號協調:養分輸送、免疫監控、細胞外基質重塑及細胞間通訊形成穩定的「微生態網」。當這一網絡被長期發炎、缺氧或代謝壓力干擾時,局部區域將進入非線性自組態狀態,促使癌細胞在選擇壓下進化出更強的生存策略。


2.2 假設形成

假設 H2:癌症的局部擴張是由微環境自組態偏移造成的「共演化反饋環」。

邏輯結構如下:

- 原因:慢性發炎、養分分布不均、免疫逃避

- 機制:細胞外訊號逐步由調節性轉為促進性;代謝鏈與免疫鏈產生相互放大作用

- 結果:形成一個持續供能且抑制監控的局部生態系統


2.3 生態回饋機制

微環境中的血管細胞、巨噬細胞與纖維母細胞逐步被重編碼為「支持性細胞」。

觀察顯示以下趨勢:

- 發炎細胞釋放的細胞激素成為腫瘤生長的持續燃料;

- 血管新生信號被誤導,導致異常微血管生成,使氧氣與營養分配更不均;

- 免疫系統出現「耐受化」,無法辨識腫瘤為異常組織。

這些現象共同構成一個「自維持的異常生態」。


2.4 動態追蹤分析

長期觀察可劃分為三階段:

- 隱性適應期: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間仍存在競合平衡;

- 優勢建立期:腫瘤細胞藉由分泌抑制性分子干擾免疫活化;

- 穩態重構期:整個局部環境被改寫為有利於腫瘤生長的能量與訊號場域。

此過程為典型的共演化現象——腫瘤與其微環境彼此重塑,最終形成自組秩序。


2.5 自洽檢驗

若假設 H2 成立,則腫瘤微環境的變化應具備「免疫耐受形成—能量再分配—局部穩態重構」的時序特徵。

臨床與模型實驗均觀察到此序列,支持該假設的高一致性。

此層推論顯示,癌症的持續性來自微環境的被動合作,而非單向侵略。


2.6 局部結論

組織層面的癌症起源可定義為「局部生態網的自組態失衡」。

當微環境由防禦性狀態轉變為支持性結構時,癌細胞不再是外來叛徒,而是經過選擇後適應的「內部共生體」。

此階段標誌著癌症從細胞錯誤進化為「組織級現象」,邁入第二層自我穩定結構。


【第三章 系統與演化層上因:多細胞秩序的崩解與個體化回歸】

3.1 概述

癌症在系統層的意義不僅是疾病,而是一種生物體內部的秩序崩解現象。多細胞生物的基礎是「合作協定」:個體細胞放棄無限增殖權,以維持整體生物的穩定與繁衍。當這一合作協定被破壞,細胞將回歸單體演化策略,即自我增殖優先。癌症正是這種「多細胞秩序的局部解約」。


3.2 假設形成

假設 H3:癌症是多細胞體系內部合作失衡的結果,屬於「內部演化回溯」現象。

此假設的邏輯結構如下:

- 原因:基因層與表觀層的協調破裂,使細胞間的行為規範失效;

- 機制:細胞重新啟用原始單細胞時期的生存策略;

- 結果:局部細胞群體脫離整體控制,形成自我複製與資源掠奪系統。


3.3 演化視角

在演化層級上,癌症可被視為多細胞生命對內部壓力的「退化性自演化」。

演化理論指出,合作體系的穩定性需倚賴懲罰機制與資訊同步。當懲罰失效、同步崩潰時,叛變策略將再現。

癌細胞即是此策略的具象化:

- 它放棄組織合作,追求短期繁殖;

- 它利用宿主能量體系而不回饋;

- 它重啟原始的信號模組,如胚胎期的分裂基因與代謝模式。


3.4 因果結構推演

系統層的癌變呈現以下遞進:

(1) 協作規範失效 → 細胞行為去中心化;

(2) 基因調控失衡 → 分裂與修復脫鉤;

(3) 代謝重塑 → 能量使用傾向短期效率;

(4) 群體動力轉變 → 局部自治形成。

最終結果為一種「內部分化的微型個體」,在整體中擁有獨立演化方向。


3.5 自洽檢驗

若 H3 成立,則可預測:癌細胞群落應表現出與早期單細胞生物相似的行為模式,包括資源競爭、空間擴張與突變導向的適應優化。

跨癌型基因組與代謝分析顯示,許多癌細胞重新表現胚胎發育期的信號路徑(如 Wnt、Notch、Hedgehog),顯示出明確的演化回溯傾向。

此結果支持癌症為生命體系內部的「原始自我複製記憶」被重新啟用。


3.6 局部結論

癌症在系統與演化層的本質,是多細胞秩序中合作契約的崩解。

它並非全然異常,而是生命體內部演化潛能的再現。

癌細胞不是誤動的機器,而是回到古老生存法則的細胞體——在被多細胞文明壓抑的背景中,重新啟動個體化的本能。

因此,癌症既是疾病,也是生命演化結構自我對稱性的破裂形態。



【第四章 外在誘發與時間累積層:壓力疊加與臨界漂移】


4.1 概述

癌症的出現雖根植於細胞與系統內部的錯位,但外在環境與時間的長期疊加,是其顯化的主要催化因。生命體並非靜態系統,而是在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與資訊的開放結構中演化。當外部壓力(物理、化學、生理、心理等)與內部修復能力失衡時,系統會逐步向臨界點漂移,最終跨越穩定邊界而進入癌化態。


4.2 假設形成

假設 H4:癌症的發生是一種由多重外在壓力與時間累積導致的「臨界漂移現象」。

此假設的邏輯結構為:

- 原因:外部刺激的長期累積(輻射、毒物、病毒、慢性發炎、代謝過量、情緒壓力等);

- 機制:細胞在長期應激反應中,修復與增殖的平衡點逐步移動;

- 結果:當累積能量超過修復臨界值,系統進入非可逆的異常穩態。


4.3 累積性與閾值

生物體對損傷具有高度可塑性與冗餘設計,但這種冗餘並非無限。

時間在此扮演「加速器」角色:

- 在早期階段,修復速度足以抵銷外部損害;

- 中期階段,修復系統因疲乏或老化而出現延遲;

- 晚期階段,損害累積至超過系統可吸收範圍,導致穩態崩潰。

此過程可用能量地貌模型描述:生命系統逐步攀升至一個不穩定峰值,最終因微小擾動而翻轉至癌化谷底。


4.4 時間作為因果橋

癌症的潛伏期往往長達數十年,顯示時間不僅是背景變量,而是因果結構的一部分。

長期的低強度壓力會在基因與表觀層形成持續的微調,使細胞群體內部出現「記憶效應」。

這些記憶以甲基化模式、染色質結構與非編碼 RNA 表現形態保留下來,成為潛在的癌化前驅狀態。

當外部環境再度擾動時,這些潛伏資訊可被快速喚醒,引發體系性失衡。


4.5 自洽檢驗

若 H4 成立,則不同癌症之發生率應與時間累積的暴露量成正相關,且應呈現延遲性曲線。

流行病學研究確實觀察到:長期吸菸、輻射暴露、慢性感染等因素皆具有明顯的累積性與遲發性,支持臨界漂移假說。

此外,癌症發生的年齡曲線亦呈多階段性上升,符合非線性累積模型的特徵。


4.6 局部結論

外在誘發層揭示了癌症的時間動力學本質。

它不是瞬間的突變,而是一場長期能量與資訊的積壓過程,最終使細胞網絡跨越穩定邊界。

癌症因此成為生命歷程中的一種「臨界現象」:在壓力、年齡與修復的交點上,體系自動尋找新的穩態,卻誤入了異常的進化方向。

這標誌著癌症不只是生物學事件,更是時間與環境共同塑造的熵增結果。


【第五章 整合層:癌症作為生命資訊體系的自組錯構】

5.1 概述

前述各層分析顯示,癌症並非單一層級的失衡,而是一個橫跨細胞、組織、系統與時間的多層動態。當生命系統的資訊流失率超過修復速率時,會出現自組錯構(self-organized misformation)——一種由內部規則自發生成、卻偏離功能目標的結構。癌症即屬於此類現象:它以生命本能為素材,重建了一個具備自我穩定與擴張能力的異常體系。


5.2 整合假設

綜合前述假設 H1 至 H4,可得以下整合命題:

假設 HΣ:癌症是生命資訊體系在長期退化壓力下的自組錯構,屬於內部演化潛能的錯向啟動。

此命題可拆解為三層邏輯:

(1) 微觀層(細胞)——資訊冗餘與修復延遲導致自律錯位;

(2) 中觀層(組織)——微環境共演化形成局部支持系;

(3) 巨觀層(系統與時間)——多細胞協定崩解並跨越臨界穩態。


這三層相互映射,構成癌症形成的「自洽閉環」。


5.3 系統性因果結構

癌症的整體形成可表達為一組遞進關係:


資訊噪聲累積 → 修復延遲 → 結構偏移 → 局部自組 → 系統協定失效 → 新穩態建立。


此過程並無單一主因,而是一種「協同失衡」。

每個層級的微小偏移,經由回饋放大而跨越臨界門檻,最終生成穩定卻異化的生態體。

從資訊理論觀點看,癌症是生命體在高複雜度運作中產生的「局部熵洩口」,藉由違反整體規則換取短期秩序。


5.4 哲學與理論意涵

癌症挑戰了生命秩序的定義。

它揭示「秩序」並非固定結構,而是動態平衡的暫態形態。當平衡點移動,秩序可能自我翻轉成混亂的新形式。

從演化角度看,癌症並非單純錯誤,而是潛在演化可能性的偏向分支。

它表明生命系統內部存在一種無法被完全消除的「自我生成傾向」,該傾向既能創新,也能崩壞。


5.5 時間與必然性

癌症的出現頻率隨年齡上升,顯示其與時間不可分。

時間是生命系統的第二基因:它以累積的噪聲與修復痕跡重寫資訊結構。

因此,癌症的發生不是偶然錯誤,而是長期演化壓力下的統計必然。

生命若以複製為存在方式,則癌症作為複製體系的副產物,終將在時間的深處重現。


5.6 總結

癌症可被定義為「生命資訊體系的自組錯構現象」,其特徵包括:

- 起源於細胞層資訊退化;

- 經由組織層共演化強化;

- 在系統層失去多細胞約束;

- 由外界壓力與時間推向臨界;

- 最終形成穩定但異化的次級秩序。


它不是外來入侵,而是生命自身在高複雜度運行中產生的回音。

癌症的存在提醒人類:演化並非線性向善的過程,而是一場持續的平衡遊戲。

在那條界線之內,是生命的自我維持;跨過之後,則是秩序自我誤生的另一種形態。


【第六章 結論與延伸討論】

6.1 研究總結

本研究以多層推理結構重構癌症的起源,指出癌症並非單一突變或偶發事件,而是一種生命資訊體系的自組錯構現象。

在細胞層,癌症源於資訊修復延遲與自律錯位;

在組織層,它藉由微環境共演化獲得生態穩定性;

在系統層,它體現為多細胞秩序的崩解與個體化回歸;

在時間層,它受到外在壓力與能量累積的推動,跨越穩態邊界。

這些層級構成一個封閉但可滲透的因果環,揭示癌症的本質是一種動態協同失衡。


6.2 理論貢獻

此模型提供三項主要觀點:

(1) **資訊退化觀**:癌症是一種資訊體系的熱力學問題,當修復通量低於損傷通量,系統自動生成局部異常秩序。

(2) **生態共演化觀**:癌症非單向侵略,而是內部選擇壓下的共演化結果;微環境的配合使其穩態化。

(3) **演化回溯觀**:癌症行為重現早期單細胞時期的自我增殖策略,顯示生命演化具有可逆潛能。


這三項觀點共同構成一個「層疊演化理論」(layered evolutionary theory of cancer),可作為未來跨領域模型的基礎。


6.3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理論推演為主,尚未結合完整的多組學與時序數據。

此外,癌症的社會與行為層面(如壓力、代謝環境、生活節律)仍未被納入整合模型。

未來研究應結合計算模擬與實驗觀察,驗證自組錯構的能量臨界點與回饋增幅條件。


6.4 哲學反思

癌症揭示了生命的邊界問題。

生命的意義在於穩定地複製自身,但複製本身也是熵增的源頭。

在長期的時間維度中,穩定與崩解並非對立,而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向。

癌症是這一雙向過程的顯現——當生命過度追求自我維持,便可能生成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否定。


6.5 延伸意涵

若癌症是生命系統的內在潛勢之一,那麼未來的醫學焦點不應只在「消除」,而在「再協調」。

防癌的核心不只是阻止細胞分裂,而是維持資訊與能量的動態對稱。

真正的治癒或許不是將癌症完全根除,而是讓生命體重新回到協調狀態,使癌化區域失去演化優勢。

這種觀點將疾病理解為演化過程中的臨時構造,而非絕對異常。


6.6 結語

癌症的起源是生命邏輯的另一面。

它源於同樣的法則:複製、修復、競爭、適應。

不同之處在於,這些法則在特定條件下自我反轉,產生了一個以短期增殖取代長期平衡的體系。

癌症因此成為生命對自身秩序的一次試探——一次在複雜性極限處的回聲。

理解這個現象,不僅有助於醫學,更能讓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質:

秩序與混沌,或許從未真正分離。


【附錄章 參考方向與未來研究建議】

A.1 研究方向總覽

基於前述理論,本附錄提出若干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

重點不在驗證單一假設,而在於建構可互通的跨層框架,使細胞、組織、系統與時間層之間的因果結構得以量化與模擬。

癌症作為生命資訊體系的自組錯構,其研究方向可分為以下五類:


A.2 分子層與資訊流重建

- 探索細胞內部資訊通量與能量代謝之間的數學映射,建立「資訊修復方程」以量化退化速率。

- 以多組學(基因體、轉錄體、表觀體)資料重建細胞噪聲傳導路徑,評估修復延遲與錯配的臨界閾值。

- 引入動態系統理論,分析細胞如何在連續應激中跨越穩態邊界,形成異常吸引子(abnormal attractor)。


A.3 組織層與微環境耦合模型

- 構建癌細胞與免疫、血管、纖維母細胞之間的多向反饋模型,以研究共演化穩定條件。

- 利用時空成像與代謝追蹤技術觀測局部能量分布,判定「支持性微環境」形成的臨界能量密度。

- 檢驗不同發炎模式對腫瘤演化路徑的影響,建立「微環境驅動指數」。


A.4 系統層與演化模擬

- 構建以群體演化為基礎的多層模型,模擬多細胞協作破裂後的適應策略變化。

- 探索細胞合作穩定性與懲罰機制的演化歷程,以推測癌化的系統臨界條件。

- 引入博弈論架構,模擬細胞之間的「合作—叛變」動態平衡。


A.5 時間與臨界動力分析

- 透過長期追蹤數據研究癌症的延遲分布與多階段累積曲線,尋找時間導致的能量滯後效應。

- 建立「時序壓力地圖」,分析慢性應激與細胞老化在空間與時間中的交互影響。

- 以非線性動力學方法推導癌症臨界點的數學模型,預測崩解前的早期指標。


A.6 臨床與哲學整合研究

- 臨床層面應重新定義「治癒」:不以癌細胞消失為唯一目標,而以全域資訊流重新平衡為評估基準。

- 哲學層面可延伸探討「生命秩序的道德性」與「自然演化中的自我否定現象」。

- 醫學倫理可重新思考:「控制癌症」是否應包括「與其共存」的策略,以延伸生命體的協調性而非單純抑制。


A.7 結語

癌症的研究若能超越病理學範疇,進入跨層動力學與資訊理論層面,將可能改變對生命本質的理解。

它不僅是破壞的象徵,也可能是複雜系統自我學習的副現象。

未來的挑戰,不在於尋找單一治療手段,而在於洞察生命體內部如何在秩序與混沌之間持續協商。

當這一協商能被理解、模擬並引導,人類對癌症的應對將不再是抗爭,而是一種與生命共進的重新設計。


貼補家用-各式文化創意發想的文創商品如:衣服、杯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不卡龍
2會員
8內容數
獨立研究者s,相信理解錯誤的方式,也是一種看見真理的途徑。 或許你想知道甚麼?
馬不卡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8
「我覺得你只發揮了七成。」 主管說這句話的時候,投影幕上正停在 ESG 的那一頁,上面印著幾個字——「以人為本」。 白色的燈光打在他的臉上,也打在我微微發酸的背上。 我笑了笑,說:「好,我再調整。」 那笑容不算敷衍,也談不上誠懇,只是職場裡最安全的表情。 冷氣很強,卻壓
2025/10/18
「我覺得你只發揮了七成。」 主管說這句話的時候,投影幕上正停在 ESG 的那一頁,上面印著幾個字——「以人為本」。 白色的燈光打在他的臉上,也打在我微微發酸的背上。 我笑了笑,說:「好,我再調整。」 那笑容不算敷衍,也談不上誠懇,只是職場裡最安全的表情。 冷氣很強,卻壓
2025/10/18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1988 Q6)──模平方剩餘法 設 a、b 為正整數,且滿足 ab + 1 整除 a² + b²。 欲證 (a² + b²) / (ab + 1) 為完全平方數。 -------------------------------------- 一、條件整理
2025/10/18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1988 Q6)──模平方剩餘法 設 a、b 為正整數,且滿足 ab + 1 整除 a² + b²。 欲證 (a² + b²) / (ab + 1) 為完全平方數。 -------------------------------------- 一、條件整理
2025/10/17
Consider a 2025 × 2025 grid of unit squares. Matilda wishes to place on the grid some rectangular tiles, possibly of different sizes, such that each
2025/10/17
Consider a 2025 × 2025 grid of unit squares. Matilda wishes to place on the grid some rectangular tiles, possibly of different sizes, such that each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原因と結果とは何か、簡単に言えば、原因(始まり)と結果(終わり)を分けて考え、原因を植え付け、何をするかを考え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しかし、なぜ原因と結果があるのか、なぜ原因と結果があるのか、あなたと同じように、あなたは成長し、やがて死ぬ。   これが原因(始まり)であり、結果(終わり)ではない
Thumbnail
原因と結果とは何か、簡単に言えば、原因(始まり)と結果(終わり)を分けて考え、原因を植え付け、何をするかを考え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しかし、なぜ原因と結果があるのか、なぜ原因と結果があるのか、あなたと同じように、あなたは成長し、やがて死ぬ。   これが原因(始まり)であり、結果(終わり)ではない
Thumbnail
James Fallon 作為長期研究心理變態者大腦的科學家,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大腦圖像,與重刑犯同樣符合心理變態的特色。 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犯罪者與教授之間決定性的差異?意外發現的家庭犯罪史,又是否在生物學上暗示他天生變態?
Thumbnail
James Fallon 作為長期研究心理變態者大腦的科學家,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大腦圖像,與重刑犯同樣符合心理變態的特色。 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犯罪者與教授之間決定性的差異?意外發現的家庭犯罪史,又是否在生物學上暗示他天生變態?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