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那些寫在中世紀修道院牆壁上的警句,離我們這個時代真的很遠嗎?
「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原本只是神學家用來提醒人類別迷失本性的警鐘。可如今,它們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加鮮活,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它們從經書裡走了出來,從螢幕的光裡鑽進每個人的日常。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像雨一樣落下的年代,每一次滑動螢幕、點開社群,都像在對人性進行一場實驗。而七宗罪,就是這場實驗裡最有效的「演算法」。
被放大的慾望,讓我們更像七罪而不自知
演算法不會「教壞」人,它只是懂得怎麼利用人心的弱點。
「色慾」被包裝得更高級了——不只是情色畫面,而是充滿誘惑的廣告、挑逗眼球的照片、讓人上癮的短影音。它們抓住的,不是性本身,而是我們那種對「即刻快感」無法抗拒的本能。
「貪婪」則成了動力系統。每一則投資成功的分享、每一次炫富的展示,都在暗示我們:「你也可以更多、更快、更好。」而「暴食」早就不再只關於食物,資訊暴食、娛樂暴食、物質暴食……我們像飢餓的動物一樣,一口口把時間和注意力吞進肚裡,卻依舊覺得空。
演算法最喜歡的,或許是「嫉妒」。那是一種讓人停留最久的情緒。別人擁有的身材、生活、收入、關係,成了我們默默比較的標準。當我們忘了看清自己的路,就開始執著於別人的風景。
而「傲慢」和「憤怒」則是最具爆炸力的燃料。社群平台上,越尖銳的言論越容易被傳播,越極端的情緒越能吸引眼球。我們逐漸習慣用大聲表達立場,用憤怒掩飾恐懼,甚至用輕蔑包裝脆弱。演算法只是看著,微微推了一把,然後看我們自己點火。
判斷力未成熟的一代,最容易被放大的人性吞沒
我在教練工作中接觸過許多年輕人,他們活得比我們那個年代更聰明、更快,但也更焦慮。
當判斷力還沒成熟,價值觀還在建立,他們接收到的不是世界的「本質」,而是世界的「包裝」。
於是,傲慢被誤以為是「自信的表現」,憤怒被誤以為是「有主見」。
有時候看到校園裡一樁樁霸凌事件被報導出來,我其實一點也不意外——那是七宗罪的濃縮場景:嫉妒在暗處滋長,傲慢在舞台上跳舞,憤怒在群體裡傳染。那不全是「壞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時代在不知不覺中,讓七罪成了被鼓勵的性格。
我不是在批評哪一代,而是想說:這不只是年輕人的困境,而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挑戰。因為這個時代的環境本身,就在強化那些原本就住在我們心裡的衝動。
七美德從未消失,它們只是比較安靜
但七宗罪並不是全貌。人性裡還有另一面,那些我們稱為「七美德」的東西——謙卑、仁愛、耐心、勤勉、慷慨、節制、貞潔——它們依然存在,只是沒有那麼吵。
前陣子花蓮光復的地震,讓許多人措手不及。房子倒了,生活散了,但在混亂之中,我們看到了一群又一群的人——他們捐物資、捐錢,甚至親自過去幫忙清理現場。沒有鏡頭、沒有掌聲,卻一鏟一鏟把別人的生活挖回來。
那就是「仁愛」和「慷慨」的樣子,是「勤勉」和「謙卑」在現實世界裡的模樣。
這些力量沒有被演算法推播,因為它們不夠刺激;它們沒有吸引眼球,因為它們太安靜。可正是這些安靜的行動,才讓世界能夠繼續往前走。
人類之所以沒有被七宗罪吞沒,是因為我們同樣有七美德與生俱來——只是它們需要選擇、需要練習、需要刻意培養。
自我修煉,是唯一的出路
我不認為七宗罪應該被「消滅」,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它們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我們天生就有的陰影。真正的課題,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們,如何在慾望的邊界之內,活出更清明的自己。
當「傲慢」出現,我們能不能提醒自己保持謙卑?
當「嫉妒」竄上心頭,我們能不能學會成全與欣賞?
當「憤怒」燃起,我們能不能讓它轉化為推動改變的力量?
當「貪婪」蠢蠢欲動,我們能不能練習分享與給予?
七宗罪是火,能讓世界燃燒,也能讓自己毀滅;七美德是水,看似無聲,卻能滲進最堅硬的石縫。
我們的選擇,決定了這團火是煮熟食物,還是燒掉房子。
我常告訴學生:「你無法決定這個世界怎麼樣,但你可以決定自己怎麼樣。」
在這個演算法不斷放大人性陰影的時代,自我修煉不只是道德的選擇,而是生存的能力。
而我相信,每一次選擇七美德的瞬間,都在讓這個世界變得稍微好一點點。
這篇文字只是我的一些觀察與感受,不一定全面,也不代表全部。但如果它能讓你在下一次滑手機的時候,多一秒鐘的自覺,也許就有它存在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