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用體重來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態。站上體重計,看著數字比昨天少了半公斤,就安心地認為自己變得更健康了。
那種從數字下降而來的滿足感,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最直接的獎勵機制之一。但事實是,體重從來就不是判斷身體好壞的唯一標準,甚至有時,它會誤導你。
我有一位 63 歲的學生,身高 155 公分,體重 58 公斤。從數字來看,她的 BMI 是 24.1,略高於正常範圍,被歸類為「輕度過重」。
這時候,社會上大多數的聲音會告訴她:「你該減肥了。」但我卻沒有這麼急著讓她減重,因為在我眼裡,那個「58」並不等於「不健康」。
真正該被討論的,不是體重的數字,而是它的組成。
同樣是 58 公斤,如果有相當比例是肌肉與骨質,那麼這個體重可能是她的功能性巔峰;但如果大部分來自脂肪,身體的代謝、關節負擔與行動力就會受到影響。體重計只會告訴你「總和是多少」,卻不會告訴你「裡面是什麼」。
年紀越大,這件事就越重要。
因為隨著年齡上升,肌肉自然會流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便體重減輕,身體卻變得越來越無力。那些被體重下降欺騙過的人,往往忽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輕並不等於好,功能才是核心。
我常跟學生說,年過六十後,維持肌肉比降低體重還重要。這並不是鼓勵人任意放縱飲食,而是提醒你,與其執著於體重計上的數字,不如關注你的身體能不能蹲得起來、能不能走得更遠、能不能獨立完成生活裡的基本動作。
那些看不見的能力,才是健康的底座。
換個角度想,如果一位女性從 58 公斤減到 52 公斤,但過程中失去的是肌肉,最終結果是什麼?她的體重是變輕了,BMI 變漂亮了,卻因為肌肉不足導致基礎代謝下降,體脂更容易囤積,膝蓋承受不了,行動變慢,生活質量也開始下降。
那樣的「瘦」,不但不值得,甚至可能讓人生變得更沉重。
所以,當我們在談「減重」時,真正該減掉的從來就不是數字,而是不必要的脂肪、不該有的代謝風險、以及被忽略的生活限制。
而在這個過程裡,體重只是參考指標之一,它不能代表全部。
那位 63 歲的學生,若能透過規律的重量訓練與營養控制,把體重維持在 54~55 公斤,讓更多的重量來自肌肉,而不是脂肪,她的 BMI 可能仍在 22~23 之間,看起來也許還是「沒那麼輕」,但她的身體會更穩、更強壯、更有餘裕去面對生活。
體重可以作為一個起點,但不該成為終點。
最重要的是你這個人怎麼用你的身體,而不是那台體重計怎麼定義你。學會從「組成」和「功能」的角度看待身體,是每一個進入中高齡階段的人都該學會的基本功。
當你明白這點,體重計上的數字,就再也不會是評價自己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