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用地三大類型—計畫、既成、私設道路的法定界線與開發風險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土地開發與建築領域,「道路用地」是決定土地價值與可建築性的核心要素。臺灣的道路用地依其法定地位和使用現況,可嚴謹區分為計畫道路、既成道路、私設道路三種類型。

精準區分這三種道路,對於購地決策、建築線申請、甚至土地稅賦管理都至關重要。本文將從法源依據和實務審查角度,為您提供最完整的查證筆記。


🚧 一、計畫道路(都市計畫道路)

計畫道路是 「未來的道路」,但其法定效力早已確立,對土地使用具備最高限制。

📌 法定性質與依據

  • 性質: 屬於《都市計畫法》第42條所規定的公共設施保留地(道路用地)。
  • 法源摘要: 該類土地被政府依都市計畫劃定作為公共設施使用,所有權人僅能為極低度之使用或臨時性建築,以等待政府依第48條規定進行徵收開闢
  • 建築線認定: 根據《建築法》第48條及相關函釋,即使道路尚未開闢,主管機關仍應以計畫道路的境界線作為建築線。

📍 實務查證與重點

  1. 查核方式: 必須以都市計畫圖為準,確認土地是否落在已公告的道路範圍內。地籍圖上地目多維持原使用分區。
  2. 開發限制: 該類土地價值被限制,且難以進行大規模開發或新建。若臨計畫道路,建築申請須依地方規定配合協議分擔開闢或處理容積移轉事宜。
  3. 使用權: 土地所有權人雖然持有產權,但事實上已無法自由使用,權能受到最大的限制,成為實務上常需透過買賣或容積移轉來處理的「非資產」。



🛣️ 二、既成道路(公用地役關係道路/現有巷道)

既成道路是 「現有的合法道路」,其核心在於「公用地役權」。

📌 法定性質與依據

  • 性質: 具備公用地役關係的私有土地。
  • 法源摘要: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解釋意旨,該道路須供不特定公眾通行20年以上,且為通行必要,才能成立公用地役權。地方政府則依《建築技術規則》及《建築管理自治條例》將其認定為「現有巷道」,作為合法建築線的指定依據。
  • 權屬現狀: 土地所有權仍屬私人,但公眾享有永久通行權,地主不得以圍堵或其他方式阻礙通行。

📍 實務查證與重點

  1. 合法接道: 既成道路是建築基地申請建照時,最常見且具法定效力的合法接道依據
  2. 認定程序: 建築基地臨接既成道路時,需向建管單位申請指定建築線,由主管機關會勘認定巷道寬度、長度等是否符合《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例如:單向出口巷道長度超過40公尺,原則寬度需達6公尺)。
  3. 地籍狀況: 既成道路通常在都市計畫圖上有標示,但地籍圖上仍是私人地號,不會是公有「道」地目。
  4. 權利義務: 地主雖被限制使用,但可依規定申請地價稅或土地增值稅減免



🏠 三、私設道路(民有通路或私有巷道)

私設道路是 「私人的通道」,其合法性建立在所有權人的同意權上。

📌 法定性質與依據

  • 性質: 位於私人土地上,權利基礎為地役權分管協議或《民法》上的通行權(如袋地通行權)。
  • 法源摘要: 根據各縣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規定,建築基地以私設通路連接建築線者,應檢附該私設通路之土地權利證明文件,以確保通路使用的永久性
  • 權屬現狀: 所有權和使用權皆屬私人,地主保有絕對處分權,可隨意變更用途或廢止通行。

📍 實務查證與重點

  1. 接道審查: 要作為建築基地的合法接道,必須提供經公證或地政登記之永久性通行同意書(如不動產役權證明),確保通路權利的穩定性,否則難通過審查。
  2. 圖面標示: 都市計畫圖和地籍圖通常皆無標示,僅可能出現在建築執照圖或分管契約中。
  3. 權利風險: 若僅憑口頭或未登記的同意書,當地主轉手或繼承時,新地主可依法廢止通行權,使基地成為**「袋地」**,嚴重影響建築權益。
  4. 轉變可能: 若私設道路長期且無差別地供不特定公眾通行,並且具備通行必要性,未來有可能被地方政府依事實認定為既成道路,但這過程充滿不確定性。



🧭 資訊使用說明

本部落格內容以作者個人學習與經驗整理為基礎,並會隨法規與實務更新持續修正。由於相關規定可能變動,文中資料僅供參考,建議於實務應用前向專業人士或主管機關確認最新規定。


— 🎪 舞台邀請與合作。
如果你是:對 房地產查證不動產風險評估 有興趣的人需要 透明資訊 來輔助判斷的專業者(如:買屋族、投資人)希望提升專業信任度的 房仲人員、代書助理、地政士想推動誠信市場的 企業主或投資顧問我都誠摯地邀請你加入這個舞台。
👉 透過我的 數位名片(可連結)小琪兒 @ LinkGoods (可連結電子名片),一起推動一個更透明、誠信、可驗證 的不動產環境。

🔗 服務連結。
🔹 小琪兒電子名片|一站式不動產查證平台
🔹 小琪兒部落格|不動產智庫查證學院
🔹 預約LINE服務|不動產查證報告分析諮詢

— 💳 贊助與付款方式
贊助選項:提供每月定額贊助(如 $100、$200)或單筆贊助選項。
付款方式:支援信用卡付款,並透過喬睿科技(TapPay)金流交易系統處理,保障付款資訊安全。
發票選擇:可選擇二聯式或三聯式電子發票,並可選擇是否使用載具。
贊助連結:《 關於我 · 一站式不動產查證整合平台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小琪兒 ღ 不動產查證一站式整合電子名片|
2會員
13內容數
🎀小琪兒 ✮ 不動產數位名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土地增值稅計算的各個項目之說明,包括土地增值稅的稅基、稅率、稅額、自用住宅優惠、重購退稅與其他減免之情形等,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土地增值稅計算的各個項目之說明,包括土地增值稅的稅基、稅率、稅額、自用住宅優惠、重購退稅與其他減免之情形等,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地價稅計算的各個項目之說明,包括地價稅的稅基、稅率、稅額與其他減免之情形等,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地價稅計算的各個項目之說明,包括地價稅的稅基、稅率、稅額與其他減免之情形等,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地價稅的各項相關條文,包括地價稅的定義、納稅義務人、課稅標的和課稅時間等內容。地價稅是政府對土地所有權人所擁有的土地,每年課徵的土地持有稅,本文將逐一解釋相關條文,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整理了地價稅的各項相關條文,包括地價稅的定義、納稅義務人、課稅標的和課稅時間等內容。地價稅是政府對土地所有權人所擁有的土地,每年課徵的土地持有稅,本文將逐一解釋相關條文,以便讀者瞭解相關規定。
Thumbnail
這是一份從 2023 年開始的記錄,捕捉當年度我看到的台灣土地重要大事。
Thumbnail
這是一份從 2023 年開始的記錄,捕捉當年度我看到的台灣土地重要大事。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在自家魚塭地上鋪設水泥道路供自己通行居然有可能受罰?這不是我自己的土地嗎?為什麼還會有違法的疑慮呢?本文以下將帶您了解違反土地使用管制的相關規定可能涉及什麼罰則,以及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在自家魚塭地上鋪設水泥道路供自己通行居然有可能受罰?這不是我自己的土地嗎?為什麼還會有違法的疑慮呢?本文以下將帶您了解違反土地使用管制的相關規定可能涉及什麼罰則,以及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外國人(含外國法人)在臺投資事業、求學、生活等,有其取得我國土地權利的需求,但是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上,必須與我國國民有所區別,故土地法在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做有限制之規定。本文介紹外國人取得臺灣土地權利所受到的平等互惠原則、土地種類、土地用途、土地面積和土地所在地點的限制。
Thumbnail
外國人(含外國法人)在臺投資事業、求學、生活等,有其取得我國土地權利的需求,但是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上,必須與我國國民有所區別,故土地法在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做有限制之規定。本文介紹外國人取得臺灣土地權利所受到的平等互惠原則、土地種類、土地用途、土地面積和土地所在地點的限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