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與業》
卷一.造夢
第一章|夢的價值
--->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 人類仍無法真正製造出一場夢。
> 夢,是靈魂的副產品。
> 目前人類對靈魂的解釋相當有限。
> 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成分,一旦脫離軀體,人便死亡。
---
夢裡的存在感
沈介三十八歲,是國際神經決策研究院的副主任。
博士、講座、榮譽勳章,這些頭銜在他名片上像層層疊疊的盔甲,閃光卻沉重。
他每天處理的,是比任何人更抽象的東西——「人類意識的演算法」。
他研究人為什麼會做夢、為什麼會渴望、為什麼在錯誤裡尋找合理性。
他將這些歸納成統計數據,做成論文、報告,發表在全球期刊。
---
為何做夢,作夢的意義與價值,在他心裡依舊是個問號。
當然生活還是一如往常——他睡著也做夢,但再也看不到能觸動他的東西。
那些夢,像是演算法的測試稿,冷靜、重複、可預測。
醒來時,他腦中自動生成數據,卻沒有半點餘韻。
---
他曾在一次閉門演講裡說過一句話:
> 「夢,是人類潛意識在與上帝對話。
> 而我們越接近上帝,就越難聽見祂說話。」
那句話後來被媒體轉載、放大、引用,甚至被當成勵志語錄印在大學講座的封面上。
但他自己知道,那句話不是哲學——那是一種絕望的總結。
---
沈介的世界,是競爭的最上層。
他的對手不是人,而是在未知的領域裡、同樣疲憊的摸索與思考答案。
如果存在就是硬道理,任你用盡腦力互相撕咬,用理性掩飾空虛。
你的為什麼,他的為什麼就一定會有答案。
也許只有天知道。
---
在研究的領域裡,不僅需要研究資金,更需要常常問自己,會不會成為那樣的人。
終其一生只拿出一堆假設理論,就你有學歷有想像力,懂得推理就能混吃騙喝嗎。
但當夜深人靜,螢幕的光照在他的眼底,他忽然覺得——
自己可能早已成為那樣的人,只是還沒崩潰。
---
那天晚上,凌晨兩點。
研究室的玻璃窗外,城市像一張透明的電路板,霓虹在流動,車光在閃爍。
他看著那些光點,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能暫時離開這裡,去哪裡都好。」
那是一個理智無法壓制的念頭。
他不是想逃避,而是想找回夢裡那種「存在感」。
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感覺——感覺自己還有靈魂。
——本章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