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認識一座城市的捷徑,那些你錯過的美好風情,都保存在博物館裡,也永遠都會在那裡。
博物館專家林志峰累積多年博物館參觀與策展經驗,將分享:如何逛博物館、如何安排參觀行程、怎麼作筆記,以及博物館紀念品與咖啡館的玄機。

如果世界上有一座城市值得你好好認識,你會選擇哪一個?我選擇倫敦。」
博物館是認識一座城市的捷徑,而在倫敦這座世界級的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更如同萬千入口,等著你隨時打開門探進身,一腳踏入時光、文化與歷史的世界。 跟隨「林志峰的倫敦博物館學」策劃林志峰老師的腳步深入倫敦,在博物館中聊聊策展大小事,在咖啡廳中品嘗英國道地滋味,更在街道上漫步感受英倫情懷。
Q¹ 老師擁有博物館設計與研究的多年經驗,通常如何向一般人簡短說明何謂博物館?逛博物館的重點是什麼?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文明」,這些東西都會留下證據。以大英博物館來講,大概十七到十八世紀,尤其十八世紀航海術普及化以後,當時的人就會把看到珍稀的物品帶回英國。早期就在古董店、雜貨店或是在英國街上販賣。博物館內就可以看到人類的進程,是人類文明的痕跡,難道你不想認識嗎?
逛博物館的第一個重點是,要看博物館收藏亮點。初期看博物館不容易掌握這個重點,之後慢慢就會知道了。好比到柏林去看埃及博物館,重點就是埃及豔后的頭像「娜芙蒂蒂胸像」。她是早期希臘的人種,線條柔和、浪漫又美麗。所以不要只在教科書裡看,而是應該實際到博物館去看看。
第二個重點,通常博物館是雄偉的。美國華盛頓的每一間國家博物館都很雄偉,為什麼?因為想在特別的時候記錄這個時期,就能了解當時建立博物館的動機跟時代背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英博物館並不是開館時的樣子,它原來沒有要這麼大,在 2000 年的時候因為大中庭計畫改建,變得很雄偉,而雄偉本身就是一個收藏。當然我們也不應該迷戀雄偉,也要去了解博物館的基地,比如郵政博物館就是皇家郵政工作的地方,可以到地底去看二次大戰時期的用鐵路運輸郵件,所以建築物跟基地等都值得我們去了解。
第三個重點,你何不規劃你自己對這間博物館的個人體驗?好比我自己喜歡去大英圖書館,我喜歡每一次重複地看披頭四寫的歌詞草稿、喜歡重複地看韓德爾的樂譜,就算看不懂,但是我們可以遙想韓德爾他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移居到倫敦,變成了音樂家。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到牛津街後巷去看韓德爾的故居,就知道這位大音樂家如何在倫敦市井裡過完他的一生。聯想是很重要的,並非要拍到多特別的畫面,我們不是只去看建築物或是一幅繪畫,而是看人跟博物館產生的連結是多麼感人,所以有些館真的值得一去再去。

大英博物館,林志峰拍攝
Q² 為什麼建議去倫敦看博物館?有什麼他處沒有的特點?
如果有一個城市是值得你去好好認識的,你要選擇哪一個?我在三十歲左右選了兩個想深度認識的城市:一個是紐約,一個是倫敦。倫敦的人文匯集,精彩的文明跟商業程度,值得全世界認識。當然東京,曼谷或柏林、巴黎也可以,我想英文比較簡單一點,到倫敦大概都可以看得懂。走在倫敦街頭也很有感覺,你可以看到很多古董店、百貨公司,每個人的打扮都很有風格。像我的帽子就是典型的英國雅緻配色。我很享受英國文化帶來的生活靈感,大家去倫敦都能實際感受。

博物館專家林志峰老師
Q³ 如果想在國外旅遊安排博物館行程,受限於時間與行程,又不想只是走馬看花,規劃一系列博物館參訪,需要注意什麼重點?
時間安排很重要,你的體力就跟乾電池一樣都有用完的時候。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行動電源」效能都不是很好,以前我可以一天看四個博物館,現在大概一天只能看兩個博物館吧,一個早上一個下午,而且其中一個要小一點,不能看太多,這是我給大家良心的建議。倫敦有一個好處就是大部分的博物館不用買門票。但其實不用貪心,不要一次進去看那麼多,要記得你是要經常去倫敦的。以前我第一次去倫敦,每次出門都背幾十卷膠卷跟三臺相機:正片、負片、黑白,有時候還帶攝影機,很辛苦。我太太都說你幹嘛一次拍這麼多,你下次還要來不是嗎?
參觀博物館的時候,裝備很重要,不要弄得好像登山團,我們要像英國人在當地生活,很自在。也許提一個托特包或背個斜背包,而不是背登山的雙肩包,那太辛苦了,光看就累了。到了博物館要很悠閒,外套脫下來可以拿在手上,包包裡頭有一罐水與筆記本。我其實滿不推薦穿白色衣服進博物館,因為玻璃會反光,拍什麼東西都有點白白的。
記得在離開博物館前,去博物館的餐廳喝一杯咖啡。如果你沒有伴,就隨便找個陌生人聊一聊。我以前就經常被拉去聊天,因為很多外國人從世界各地來看完作品很感動,就是要立刻分享。結束後還可以到附近公園的草地上坐一下,去回味一下,不要太趕。你可以放輕鬆一點,而不是像在行軍。我們可以像英國人一樣走過街角,不急著趕下一個行程,好好坐下來,可能從公園椅子上撿到一份地鐵的報紙,看看今天的頭條,這樣子一天就過了。

郵政博物館內的咖啡館。林志峰拍攝。
Q⁴ 第一次參訪博物館時,有什麼必須注意的重點?(比如:該不該借導覽機、如何從為數眾多的展間展品,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觀路線?如何作筆記?)能否分享自己都如何逛博物館?
我在學學教「博物館策展與商品企劃工作坊」時,有一個重點是所有人都不會教的,就是談博物館在賣什麼東西。
大概一九七○年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館長就提醒大家:當你到一個陌生博物館、什麼都不認識的時候,何不到紀念品商店去買明信片呢?因為重要的館藏會做成明信片,所以當你第一次造訪、不知道館藏的重點,就可以拿著明信片去問別人這在哪裡,多好!當然,如果你跟我一起去逛博物館就能省略這個部分,因為我就會告訴你這些重點。不過我也有自己體驗博物館的方式:針對倫敦的博物館,我很經常重複去看同一個展品或展覽。比如大英博物館的「生與死」展廳,我會在不同的時間去看,看它是不是受歡迎?有沒被換掉?
至於要不要借語音導覽?基本上遇到比較陌生的主題就要去借。比如我到英國普茲茅斯的「諾曼地登陸日博物館」,這個主題我們不是很熟悉,那就應該去借語音導覽。我 2023 年去紐約的「911 紀念館」前就下載了 APP,就能了解緊湊的故事線、要如何解讀。我覺得每一趟旅行都應該帶一本 A6 大的筆記本,放口袋剛剛好。還可以帶一支鉛筆,能畫也能寫。基本上就靈光乍現的時候先畫下來,拍個照片回去再上色就好。我自己會用 Moleskine 的黑皮的筆記本,看到什麼都可以先做筆記,否則只有拍照就會太快忘記。
Q⁵ 做筆記除了可以畫一些眼前看到的作品外,假如看到喜歡的作品通常會從什麼角度去記錄?
以前我念書的時候,會把展示的草圖畫下來:燈光打在哪裡、解說牌放在哪個位置、用了什麼我沒想過的材質?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做法,所以我會把它畫下來;我也會畫參觀的人,畫下這些參觀者與作品之間的獨特互動方式。博物館有這麼豐富的畫面,你為什麼不記錄下來?畫得好不好不是重點,因為並不是畫給別人看,而是畫給自己十年二十年之後看,這跟社群媒體的回顧一樣,都是告訴自己曾經做過的事。

林志峰手繪泰唔士南岸的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
Q⁶ 如果要逛附設的紀念品商店或是咖啡館,需要注意什麼?
千萬不要錯過博物館的餐廳!在歐洲旅行吃飯很貴,但博物館永遠是最合理的價格。我喜歡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邊的「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是一位富商紀念他喜歡藝術的太太,所成立的美術館。收藏當然沒有在西歐來的精采,但是它的午餐很美味,我到現在還印象深刻。(點擊看餐廳菜單)
我覺得對博物館來說,好不容易能讓外地人認識當地的食物,應該認真去賣。我好像都在博物館吃到最道地的料理,比如我去瑞典博物館一定可以吃到牛肉丸子。畢竟,總不能到哪都只吃麥當勞吧?因此我建議可以特別去看一下博物館咖啡廳跟餐廳的菜單。對遊客來說,如果能在博物館體會美好的陽光與咖啡,那真不應該錯過每一次在博物館喝咖啡的時間,就像我就喜歡端一杯咖啡坐在 V&A 的中庭,看很多小孩子戲水。至於博物館商店,我認為每一個博物館應該賣明信片,這是每個人都消費得起的價格,記錄博物館的珍藏。如果還有餘裕,我喜歡買馬克杯,因為很實用,為什麼要買那麼多杯子?每天喝咖啡的時候,都能想到那個杯子的故事。有時候我可以看到狄更斯寫的某一句話、有時候看威廉莫里斯設計的圖案。當你在商店裡頭選擇杯子,你就能想像這是在下午喝茶用的、或是早餐喝咖啡用的,不是很有趣嗎?

「PLEASE SIR, I WANT SOME MORE」引述自《孤雛淚》。

印花圖案由現代設計先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設計。
Q⁷ 以英國為例,紀念品商店與咖啡館的規劃,有什麼台灣可借鏡的優點?
第一個重點是自助餐,遊客大部分是不瞭解在地飲食文化,自助餐的方式就很簡單,想吃什麼就用手指頭比,很簡單就能拿到。第二個重點是一定要有好的座位區規劃,基本上在全台灣的博物館、甚至像故宮這麼大的博物館,也沒有一個能享受下午茶的地方。
還有一個重點,像我去帝國戰爭博物館,都想在那裡吃飯。它的餐廳也是展示的一環,展出跟戰爭與飲食有關的海報。我去過曼徹斯特的「人民歷史博物館」,也能看得到勞工的飲食影像。可是在台灣,哪裡有一個博物館餐廳,能與主題相得益彰?我們應該要像博物館的研究員一樣,認真去思考怎麼開一間餐廳。我們在商業行銷上喜歡叫「目標群眾」為 Target Audience,意思就是設定一個範圍的受眾。但我讀到 Potential Audience,就是要想像還有一群人還沒被開發出來,由於你的服務做得好,那一群人就會來博物館,就是「潛在的受眾」。
Q⁸ 請老師介紹對於「林志峰的倫敦博物館學」的規劃目的?
如果你曾在學學上過我的「博物館策展與商品企劃工作坊」,也對我講倫敦的博物館充滿期待,那麼當你真正到了大英博物館,看到我上課時分享過的那一張幻燈片就在那裡。從上課讀到的內容到親眼觀看,就像對焦一樣,會愈來愈精準。
比如大英博物館的「路易斯西洋棋」,這是用海象牙刻出來的。哈利波特的電影中,哈利波特與妙麗就是在下這款西洋棋。比如說考陶爾德美術館,典藏了法國印象派時期很多重要的作品,像是馬奈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或是很少人知道梵谷割耳朵的自畫像在哪個位置。而我也會跟大家討論梵谷跟高更在亞爾發生的爭吵,耳朵會被割掉的真實內容。

路易斯西洋棋紀念品。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藝術史誤解。很多人認為梵谷晚年開始思念他的家鄉荷蘭,所以在《奧維爾教堂》裡,出現一位南法婦人戴著荷蘭農婦的白色頭巾。但這是錯誤的。第一個錯誤是梵谷還沒到中年就死掉了;第二個是其實整個南方的婦人都戴著白色頭巾,就像高更畫這個時期的南法,也出現白色的頭巾。所以有時候不要太相信在教科書,而是實際到博物館去眼見為憑,回來就會很興奮。
Q⁹ 老師能否先透露「林志峰的倫敦博物館學」中,最想推薦的博物館與特色?
我 2023 年 7 月去看了第三次的 V&A 兒童館,V&A 是很懂得策展的博物館。它的第一個主題叫做玩,在裡面埋進很多東西讓小孩學。但是不用考試、沒有學習感,反正就是玩,玩了以後也不知道你玩了什麼就回家。第二個主題就是設計,它跟所有小孩談設計,包括剛出生的。我們不要老是覺得設計就是要六歲到十二歲或幾歲到幾歲,其實只要曾經是小孩、現在是小孩子,就是 Potential Audience,都是這個館要去服務的對象。設計很重要,不是藝術也不是美學,意思是「經過安排的事情」,這個世界是經過安排的,比如一班飛機的起降都是經過安排的,這叫設計。第三是想像力。鼓勵大家可以想像、不受限制的想像,不管是倒過來想、反過來想、偷偷地想,就是不應該理所當然的想像。你不應該讓你有限的人生就這樣子很正常地走過。他們竟然會跟小孩子這樣說:你想抗爭者什麼就去抗爭吧!這是政府的博物館,卻告訴你可以對政府提出抗議。所以這是我覺得一定要去的地方,雖然大家都不是兒童,但都曾經是兒童。你已錯過太多,不要再錯過。
其次是科學博物館的扎哈.哈蒂(Zaha Hadid)展覽。她是本來是數學家,後來成為優秀的建築師。科學博物館特別邀請扎哈.哈蒂設計數學廳,內容充滿了浪漫跟精準的預算,而且非常美,有紫色的光膜,全部都是曲線,很符合扎哈.哈蒂的設計風格。
如果從科學博物館走到隔壁的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又稱倫敦帝國學院),你會看到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的紀念大樓,他當時是帝國理工學院醫院的研究員,發明了拯救許多人命的盤尼西林,讓英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一、二十年。這些展示都能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獲得很大的啟發,而不只是看到科技的進步。我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地方,你不要想像你的生命只是幾十年,你應該想像從東非猿人開始,到過去、今天到未來,都是你的生命。所以我們會在博物館裡學會謙卑,學會珍惜看到陽光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我們都要爭分奪秒地去做有用的事情。
Q¹⁰ 一般人去英國參訪博物館,是否有機會能瞭解或體驗倫敦人的生活樣貌?
旅行就是一個人終於可以獨處的時候,所以不要怕寂寞,旅行就是為了寂寞,為了更專心去對焦一個人。你可以找一天晚餐去酒吧看英國人在看什麼球賽、看他們在罵哪一位首相。我有個英國朋友,是我老師的先生,比我大二十歲左右,我跟他去喝咖啡基本上就是在幹譙政府。英國人喜歡這種扯東扯西,在酒吧混一整個晚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我們也可以在牛津街走一走,看到 Selfridges 百貨就進去逛一逛,有時候到 John Lewis 百貨去買一點文具或電器,或者是去買 Marks & Spenser 的烤雞,好吃又便宜,還能到附近的海德公園坐著吃烤雞。

Fortnum & Mason 是許多遊客必買的茶飲。
我也覺得到海德公園去慢跑很重要,我到紐約中央公園附近、去夏威夷的時候也會去跑,雖然我不太愛跑,但能體會一群人在那裡跑步的氛圍。然後要去每年海德公園的蛇型藝廊,邀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 在六月推出的戶外展亭。
大英博物館對面有一家賣紳士服裝的店,我們可以把它當成博物館去逛;去了查令十字路附近,穿過其中一條巷子就是柯芬園,附近有一條古董小街,你可以買幾本舊書,光是把裡面的插畫剪下來、加上一個小畫框就划算了。不只是逛博物館,而是像個英國人一樣生活。
這個世界在大航海時期一切就是由地理來統治,那現在由什麼統治?有人說 AI、有人說互聯網,我覺得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各走各的路的世界,不應該同調,你才能夠贏過 AI,只要想跟大家都一樣就會輸。你應該走自己的路。大家如果能去一趟倫敦,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人類要走自己的路。

一看到紅色雙層巴士就會聯想到英國。
☂︎☂︎⁝⁞'⁝⁞☂︎⁝⁞☂︎☂︎☂︎⁝⁞'⁝⁞☂︎⁝⁞☂︎☂︎☂︎☂︎⁝⁞'⁝⁞☂︎⁝⁞☂︎☂︎☂︎☂︎☂︎☂︎☂︎⁝⁞'⁝⁞☂︎⁝⁞☂︎☂︎☂︎⁝⁞'⁝⁞☂︎⁝⁞☂︎☂︎☂
林志峰 / 博物館產業研究室 主持人
一點點創意事業總設計師兼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擁有20年以上文化商品研發展覽資歷,曾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服務處研發部門設計師,為國內文化商品最大研發及展覽中心。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任教24年。自英國返台後,曾參與過多次設計專案,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米勒」特展商店及商品規劃設計、「總統府紀念品中心」總設計師、「華航博物館」、「中原大學校史博物館」、「布列松攝影展」,空間設計及跨國企業展示館等展覽策畫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