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好特定企業或產業的長期發展,理論上是買進股票之後就可以抱著不動了,過程有任何波折都不須理會,實際上在各種前景樂觀的氣氛之下,股市裡隨時都有人買進也有人賣出,買賣雙方共同存在才讓交易成立,有多少成交量進場就有同樣大量資金退場,中立客觀的來看,有多少樂觀看待前景的理由,就對應著多少抱持謹慎而賣出股票的理由,不論當下是甚麼樣的理由造成股價波動,等過一段時間只要股價不再表現,那些理由大多都會被遺忘,所剩下能夠檢驗股價的數據就是財報上有多少獲利。
即使企業獲利優異,當資金撤離股市,或是撤離當下的熱門族群,轉而青睞其他股票,單是本益比調整就足以讓股價出現大幅修正,究竟多少本益比才合理,也是隨著時間環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市場裡人性心理多變,情緒無法測量,股價也難有合理衡量標準,因為市場人性有時候會極度樂觀,有時候又會異常悲觀,使股價在超漲與超跌之間來回波動。
看好特定產業或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可以抱著股票就不動了,但若考慮市場有超漲或超跌的特性,萬一買進的價位是超漲時所出現的價格,可能已經把未來企業的獲利都已經反映到股價上,不一定有如預期的豐厚獲利空間,更危險的是萬一後續市場心理逐漸悲觀,甚至出現恐慌心理而讓股價超跌,投資人更可能因為恐懼而退場造成虧損,有時候市場心理對於投資能否獲利的影響力還超過企業的獲利前景,前景樂觀不是投資的安全保障。
投資過程需要面對許多意外,沒有人能精確掌握這些不確定的風險,所以即使在樂觀氣氛之下仍有人會賣出股票,不論股價多樂觀,仍會基於風險與資金配置比例的調整,這樣才能在遭遇甚麼意外的時候立於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