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需要關注的不只是如何養育能適應未來的孩子,更需要學習自己如何不過時。我們以為在教他們如何面對世界,其實,也在自學要如何與動態進化的世界同行。
這是一篇關於「創業者思維」的起點:從教育孩子到經營自己,也是〈重構創業地圖〉系列的開放導讀篇。
一、從「育兒」到「育己」
這幾年,「育兒」的話題遍地開花,從親職教育、學習力訓練,到情緒教養、閱讀素養,幾乎所有討論都圍繞著「怎麼讓孩子跟上時代」。
但我越來越覺得,這個問題的主詞,早已悄悄改變——真正需要育成的人,其實包含我們自己。
以色列教育心理學家 Eyal Doron 在《AI世代的創意教養》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
「智慧機器人會迫使人類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 AI 能夠比我們更快、更準確地完成任務的世界裡,人類唯一不會被取代的能力,是「創造」與「自我升級」。
這也意味著:教育的終點,不再是「讓孩子適應世界」,而是「讓人類學會升級自己」。
二、AI時代的關鍵能力:經營自己
Doron 把這種能力稱為 「個人創業(Personal Entrepreneurship)」。但他並不是在鼓吹人人創業,而是在指出一種時代精神:
「個人創業年代」其實不是「人人都要創業」的時代, 而是「人人都必須像創業者一樣經營自己的人生」。
這句話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跨越了職場與家庭、教育與社會的分界線。它提醒我們:不論身分、年齡或職業,每個人都在經營一個「自己」—— 我們都需要找到方法,在變化不斷的現實裡,持續更新自己的版本。
所謂「經營自己」,不是自我行銷,也不是自我包裝,而是學會像創業者那樣,具備三種底層能力:
- 創造力:不只是創新,而是能從現實中生出新的結構與意義。
- 關聯力:能在關係中共創價值,而非僅僅維持角色。
- 自我更新力:能夠不斷重啟自我敘事,讓經驗保持流動。
這三者組成了一個新的生存邏輯,也是一種「育己」的哲學。
三、育己:從控制到共創的轉向
在工業時代,教育的核心是控制:讓孩子守秩序、被塑形。在 AI 時代,教育的核心則是共創:讓人能夠與世界共同生成。
這樣的轉向,也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再只是孩子的指導者,而是與他們一起面對不確定性的同行者。
「育兒」成為鏡面實踐場所,反映出我們在「育己」上的課題:
- 我們能否容忍未知?
- 能否在失序中重新建立節奏?
- 能否在被挑戰時,仍保持創造性的姿態?
這些問題,其實與創業者每天面對的挑戰沒有不同。只是我們的「創業對象」,是自己的人生系統。
四、策略敘事:讓育己成為可被實踐的方法
這正是我創辦「策略敘事」的原因。
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幫助自己思考與成長的語言系統。因為「育己」不只是心理成長,而是一種需要被設計、被經營的長期實踐。
在「策略敘事」裡,我用「敘事」幫助自己看見變化中的軌跡,用「策略」幫助自己找到節奏與行動結構。
這並非要迫使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人,而是幫我們學會以一種創業者的姿態—— 持續思考、持續試錯、持續更新, 讓生命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依然能穩定生長,這是一種能長期幸福的體驗。
五、結語:我們都在學習成為自己的創業者
AI 帶來的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有關「自我經營」的覺醒。
我們曾以為創業是少數人的冒險,但如今,每一個能誠實面對自己、願意學習更新的人, 其實都在進行一場「個人創業」。
育兒是我們面對未來的方式,而育己,是我們與創造性未來同行的方式。
AI 帶來的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有關「自我經營」的覺醒。
我們曾以為創業是少數人的冒險,但如今,每一個能誠實面對自己、願意學習更新的人, 其實都在進行一場「個人創業」。
👉如果你也在練習「育己」,想更有意識地經營自己的思維與敘事節奏——歡迎加入 〈策略敘事〉,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語言整理自己, 讓價值在生活中穩定流通。
在〈重構創業地圖〉系列中,我將深入拆解:
為什麼「創業」成了被誤用的語言?
如何在不同財務階段設計可持續的行動策略?
又該如何讓「經營自己」成為真正可實踐的日常?
🌿 歡迎訂閱〈策略敘事〉,每月 99 元,支持我持續書寫與陪伴。加入之後,你將能閱讀整個〈重構創業地圖〉系列,我們一起練習用策略設計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