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淚的「形成原因」本身並非直接由環境污染導致,但它的大規模爆發( 形成觀賞盛況 )可能與人為活動造成的「水質優養化」有關。
藍眼淚的真正成因
藍眼淚主要是由兩種會發光的海洋生物所引起:
- 夜光藻:這是最常見、形成大片藍色螢光海的主要功臣。
發光機制:夜光藻本身是一種單細胞浮游生物。當牠受到外界刺激( 如 海浪拍打、船
隻行駛、人們踏浪 )時,細胞內的螢光素酶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藍綠色
的冷光。 這是一種防禦機制,用來嚇退捕食者。
自然屬性:夜光藻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並非由污染所「創造」。它的出現是正常的海
洋生態現象。 - 海螢:一種會發光的海洋浮游甲殼類動物,体型非常小( 約1~2毫米),通常在水較清
澈的沙質海岸出現。
發光機制:同樣是受到刺激後發光,機制與夜光藻類似。
與環境污染的關聯
雖然藍眼淚本身是自然現象,但為什麼會說它和污染有關呢?關鍵在於 「數量」。
- 水質優養化:當生活污水、農業肥料(富含 氮、磷 )或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海洋,會導
致海水「優養化」。這些營養鹽就像是超級肥料,會促使海中的浮游植物
(藻類)大量且快速地繁殖。 - 食物鏈效應:夜光藻以這些浮游植物、細菌等為食。當食物變得極度充足時,夜光藻
的數量也會急遽暴增,從而形成規模非常龐大、持續時間更長的藍眼淚
景觀。
結論
- 「會發光」是夜光藻的「天性」,這是自然的,與污染無關。
- 「為什麼這麼多、這麼頻繁」,則很可能與 人為污染 造成的 水質優養化 有關。
因此,壯觀的藍眼淚雖然美麗,但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能是海洋環境失衡的一個警示。大規模的夜光藻聚集在消退死亡後,其分解過程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可能導致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形成「缺氧區」或「死區」,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總結來說,藍眼淚是自然的奇觀,但其盛況背後可能隱藏著人為污染的問題。
我們在欣賞這份美麗的同時,也應該更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
C.D.
藍眼淚的形成原因不是環境污染,而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發光現象。
真正的形成原因
藍眼淚主要是由夜光蟲( 渦鞭毛藻的一種 )等發光浮游生物造成的。當這些微生物受到海浪拍打、船隻擾動等物理刺激時,體內的螢光素和螢光素酶會產生化學反應,發出藍色螢光。
與環境的關係
形成藍眼淚需要幾個條件:
- 適當的水溫 : 通常在春夏季節(約20-28°C)
- 充足的營養鹽 : 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 海流與風向 : 將發光生物帶到近岸
- 較少光害 : 才能清楚看見藍光
污染的誤解
雖然有人認為優養化( 水質富含營養 )可能促進夜光蟲繁殖,但藍眼淚本身是自然現象,在污染出現之前就已存在於海洋中。台灣的馬祖、澎湖等地每年都有藍眼淚出現,這是當地特殊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而非污染所致。
所以簡單來說:藍眼淚是美麗的自然現象,不是環境污染的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