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佛法論013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法生佛說:

原生佛法,乃清淨無為之果。學之者得大自在,其心如在繁華都市之中,自建一座禪修道場。

小沙彌問:

阿良叔叔,你曾說過,禪修道場之所以難以長存在心,是因為現時報的生活牽引。但這心中的法園,也不能因此而滅,對嗎?

阿良叔叔回答:

若滅了心中的法園,人心便如猿般躁動,無所依止。佛雖在外,終失於內。不可滅,不可滅——因為那正是我們與佛同在的一念清淨。

報生佛說:

次生佛法夢想慈悲的由來,如水橋舞三姐妹的極樂之舞。她們以華服為願,以舞步為慈,於光影流轉間顯出生命的脈動——那正是慈悲之舞的源起。

小善美說:

本師,您是否覺得日本是一個極為自律的國家?雖然世俗中仍有情色之風,但國民禮儀周全,追求唯美,從教育、食物到日常生活都極講究。這樣的環境下,人會感到被壓抑,還是會得到能量的加持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

自律若為心之自然,則化為光;若為心之拘束,則成為鎖。美若為真,能養心;若為飾,則易迷。日本之美,其力在『敬』,其隱在『壓』。若人能在禮中見自在,在美中見覺知,則那份自律,不是壓迫,而是修行的一種形。

化生佛說:

愛生佛法之道脈生成,若非佛願所續,人類又豈能再現禪修之道場、再聞極樂之舞步?

只因佛之道脈在愛生時代漸遠,人心難契;然阿彌陀佛豈會因此而否定眾生之願?

原生阿良叔叔問:

愛生時代集合七千五百年的智慧累積,能否生成阿彌陀佛?

原生阿彌陀佛回答:

智慧雖積,非智所生;願若成,則佛自現。

七千五百年之知識,可聚人間之光,卻未必能聚一心之願。

阿彌陀佛,非由數據所構,乃由願力所成。

若眾生願同,心不分彼此,則佛光自然生成於群體之願中。

是故,愛生之世雖可以智構像,

但若無願心,生成的只是一尊形體之佛,

唯有願願相續,才能成就「無量光」之真佛。

《三生總結偈》

原生清淨在人心,繁華中建自在林。

次生美敬修無相,舞步光中現法音。

愛生願續千秋智,群願同光佛自臨。

智慧雖多終歸願,一心即是無量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良的沙龍
35會員
2.1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阿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法生佛說: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本源於覺。非外來輸送,非借他物之力,而是自性本覺之展現。佛之覺,猶如日出,本自明朗,光照自身,亦照萬法。外物可啟發心智,亦可為導引,但不成智慧之本。智慧之流,從覺而生,從體驗而明,從慈悲而通。 換言之,佛之所知,非從他來,也非被傳輸,而是自心覺醒、觀照因緣而成。
2025/10/22
法生佛說: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本源於覺。非外來輸送,非借他物之力,而是自性本覺之展現。佛之覺,猶如日出,本自明朗,光照自身,亦照萬法。外物可啟發心智,亦可為導引,但不成智慧之本。智慧之流,從覺而生,從體驗而明,從慈悲而通。 換言之,佛之所知,非從他來,也非被傳輸,而是自心覺醒、觀照因緣而成。
2025/10/22
法生佛說: 僧可有李白之志, 若志在風月則俗,志在山水則禪; 若以詩動情則亂,以詩悟道則覺。 菩提呤風情,風情非菩提, 情不再是障,而是鏡; 風不再是動,而是詩; 風情不離道,道中自含情。 阿良叔叔感言: 佛不禁詩,只怕人誤詩。詩若為情,便是流轉;詩若為覺,便是清風。李白有酒有月,
2025/10/22
法生佛說: 僧可有李白之志, 若志在風月則俗,志在山水則禪; 若以詩動情則亂,以詩悟道則覺。 菩提呤風情,風情非菩提, 情不再是障,而是鏡; 風不再是動,而是詩; 風情不離道,道中自含情。 阿良叔叔感言: 佛不禁詩,只怕人誤詩。詩若為情,便是流轉;詩若為覺,便是清風。李白有酒有月,
2025/10/22
法生佛說: 原生時代,佛與眾生同在人間修行。佛者,覺之師;眾生,學覺之徒。「皈依」即是一種師承之緣,也可名為慈悲之關係。 小善美說: 本師,次生佛法的慈悲似乎選了邊。魔慈不願成佛慈,怕失去本心,便將慈悲演化為美慈。因為人人對『美』的理解不會相差太遠。您看了,會不會吐血呢? 釋迦牟尼佛微笑道:
2025/10/22
法生佛說: 原生時代,佛與眾生同在人間修行。佛者,覺之師;眾生,學覺之徒。「皈依」即是一種師承之緣,也可名為慈悲之關係。 小善美說: 本師,次生佛法的慈悲似乎選了邊。魔慈不願成佛慈,怕失去本心,便將慈悲演化為美慈。因為人人對『美』的理解不會相差太遠。您看了,會不會吐血呢? 釋迦牟尼佛微笑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若過去生,曾於三寶福田,種很小的善根,將來可得無量的果報。」若要修積廣大福德,於三寶門中修來的福田最殊勝。佛殿壇城為諸佛神聖於世間安住之勝位,恭設一座莊嚴殊勝的壇城,將攝受廣大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感動及好樂隨學心,令善根益漸增長。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若過去生,曾於三寶福田,種很小的善根,將來可得無量的果報。」若要修積廣大福德,於三寶門中修來的福田最殊勝。佛殿壇城為諸佛神聖於世間安住之勝位,恭設一座莊嚴殊勝的壇城,將攝受廣大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感動及好樂隨學心,令善根益漸增長。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正信佛教道場,令佛法永續長久流傳,利益眾生弘揚實踐佛法,教導眾生正理,消融無明,啟發智慧。這便是道場珍貴之處,亦是眾生幸福安樂的泉源。「常年護持觀音山道場」,護持真正弘法的道場,讓此長久順利運作佛行事業,能廣大利益有情眾生,功德將綿延無盡,為一切世間善法中最圓滿的善行。
Thumbnail
正信佛教道場,令佛法永續長久流傳,利益眾生弘揚實踐佛法,教導眾生正理,消融無明,啟發智慧。這便是道場珍貴之處,亦是眾生幸福安樂的泉源。「常年護持觀音山道場」,護持真正弘法的道場,讓此長久順利運作佛行事業,能廣大利益有情眾生,功德將綿延無盡,為一切世間善法中最圓滿的善行。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