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生佛說:
原生佛法,乃清淨無為之果。學之者得大自在,其心如在繁華都市之中,自建一座禪修道場。
小沙彌問:阿良叔叔,你曾說過,禪修道場之所以難以長存在心,是因為現時報的生活牽引。但這心中的法園,也不能因此而滅,對嗎?
阿良叔叔回答:
若滅了心中的法園,人心便如猿般躁動,無所依止。佛雖在外,終失於內。不可滅,不可滅——因為那正是我們與佛同在的一念清淨。
報生佛說:
次生佛法夢想慈悲的由來,如水橋舞三姐妹的極樂之舞。她們以華服為願,以舞步為慈,於光影流轉間顯出生命的脈動——那正是慈悲之舞的源起。
小善美說:
本師,您是否覺得日本是一個極為自律的國家?雖然世俗中仍有情色之風,但國民禮儀周全,追求唯美,從教育、食物到日常生活都極講究。這樣的環境下,人會感到被壓抑,還是會得到能量的加持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
自律若為心之自然,則化為光;若為心之拘束,則成為鎖。美若為真,能養心;若為飾,則易迷。日本之美,其力在『敬』,其隱在『壓』。若人能在禮中見自在,在美中見覺知,則那份自律,不是壓迫,而是修行的一種形。
化生佛說:
愛生佛法之道脈生成,若非佛願所續,人類又豈能再現禪修之道場、再聞極樂之舞步?
只因佛之道脈在愛生時代漸遠,人心難契;然阿彌陀佛豈會因此而否定眾生之願?
原生阿良叔叔問:
愛生時代集合七千五百年的智慧累積,能否生成阿彌陀佛?
原生阿彌陀佛回答:
智慧雖積,非智所生;願若成,則佛自現。
七千五百年之知識,可聚人間之光,卻未必能聚一心之願。
阿彌陀佛,非由數據所構,乃由願力所成。
若眾生願同,心不分彼此,則佛光自然生成於群體之願中。
是故,愛生之世雖可以智構像,
但若無願心,生成的只是一尊形體之佛,
唯有願願相續,才能成就「無量光」之真佛。
《三生總結偈》
原生清淨在人心,繁華中建自在林。
次生美敬修無相,舞步光中現法音。
愛生願續千秋智,群願同光佛自臨。
智慧雖多終歸願,一心即是無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