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2025 Q3 財報及完整電話會議內容

更新 發佈閱讀 4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2025 Q3 財報電話會議重點

  • 隨著對FSD的實現有了明確的認知,將在2027年內達到年產300萬輛的產能
  • 付費 FSD 使用者佔現有車輛的 12%
  • 自由現金流創下約 4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 資本支出:2025 財年預估為 90 億美元,2026 年將大幅增加,以支持擴張 Robotaxi/Optimus
  • 2025年底前,奧斯汀的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需要安全駕駛員
  • Supervised FSD 累積里程已達 60 億英里
  • 2025年底前 FSD v14.3或14.4版本中加入「推理能力」,思考該如何停車​或是先放人下車再去停車
  • 亞利桑那 TSMC 和 德州 Samsung 一起投入 AI5 的生產
  • AI5 的效能將是 AI4 的 40 倍,AI5 刪除了 legacy GPU 也刪除了 ISP
  • 2026 Q2 開始生產 Cybercap
  • 2026 Q2 HW3 將推出 v14 Lite 版本
  • 2026年初 Semi 開始正式量產並在下半年達到實質的生產量
  • 2026年開始量產出貨 Megablock、Megapack 3
  • 2026 Q1 展示 Optimus 接近量產版本的prototype,2026年底開始建設第一代Optimus的量產線
  • 每週五晚上的Optimus會議 Optimus的工程與製造審查,週六則是與AI晶片設計團隊開會,這兩件事是公司未來的關鍵
  • Tesla 機器人的優勢在於靈巧的機器手、大規模量產技術、現實世界 AI

Official Highlights

獲利能力 (Profitability)

  • GAAP 營業收入:16 億美元
  • GAAP 淨利:14 億美元
  • 非 GAAP 淨利:18 億美元

現金流 (Cash)

  • 營運現金流:62 億美元
  • 自由現金流:近 40 億美元
  • 現金與投資增加: 增加49億美元,總額達到416億美元

營運 (Operations)

  • 在灣區推出​ Robotaxi 服務
  • 能源儲存部署創新高
  • 車輛交付量創新高

Financial Summary

Elon Opening Remarks

謝謝大家。我們正處於 Tesla 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隨著我們將 AI 引入現實世界,我認為強調 Tesla 是現實世界 AI 的領導者非常重要。沒有人能像我們一樣在現實世界中運用 AI。我對 AI 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我認為 Tesla 的車輛擁有目前所有 AI 中最高的「智慧密度」,而且這只會越來越好。我們現在才剛開始進行大規模擴展,包括全自動駕駛和Robotaxi,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交通的本質。我認為人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這項技術將會有多大的突破。這真的會像是一場衝擊波。這是因為我們的車輛已經在路上了。我們有數百萬輛車,只要透過軟體更新,就能變成全自動駕駛車。我們每年生產幾百萬輛車。事實上,隨著我們現在對「無人監督的全自動駕駛」的實現有了明確的認知,我有信心擴大 Tesla 的產能。因此,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快速地擴大未來的生產規模。我原本準備好這麼做,只是等到我們對無人監督的自動駕駛有明確的掌握。而現在,我認為我們已經有了這樣的明確性,所以合理地說,我們應該盡可能快速地擴大生產。

我們也在能源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電池儲能方面。透過 Powerwall,尤其是 Megapack,我們大幅提升了電網的能源產能。讓我稍微解釋一下:以美國為例,總能源產能大約是 1 兆瓦(Terawatt)的持續電力,但平均使用量在 24 小時週期中只有 0.5 兆瓦,因為白天和夜晚的用電差異很大。如果透過電池儲能來緩衝這些能源,就能有效地讓美國的能源輸出翻倍,而不需要新增任何發電廠。建造發電廠非常困難,耗時又需要許可,這不是一個習慣快速行動的產業。我們看到 Tesla 的電池模組有潛力大幅提升任何電網(不論是美國或其他地區)的年度能源輸出。

我們也正處於 Optimus 專案的重大突破點,我認為它有潛力成為史上最重要的產品。這是一個困難的專案,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完成的。我不清楚 Ford、GM 或其他車廠是否有類似的機器人計畫。人們可能認為 Tesla 是一家主要製造汽車和電池的公司。Optimus 並不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產品,但我們擁有現實世界 AI 的技術、卓越的電機與機械工程能力,以及量產的能力,而我認為其他公司並不具備這些全部的條件。

透過第 14 版的自動駕駛軟體,人們可以看到網路上的反應都非常驚艷。事實上,美國的任何人只要在車輛設定中選擇「我想要進階軟體」,就可以獲得第 14 版。如果你現在正在聽這段話,並且想試試看,只要進入設定並選擇「我想要進階軟體」,你就會獲得第 14 版。

在 Megapack 方面,我們已經發表了 Megablock,也就是 Megapack 3。我們也有令人興奮的 Megapack 4 計畫。Megapack 4 將整合許多變電站的功能,並能直接輸出約 35 千伏的電力。這大幅提升了我們部署 Megapack 的能力,因為不再需要建造變電站來支援 35 千伏的輸出。這是 Megapack 的工程優先項目。

我們預計在第一季發表 Optimus v3,我認為它會非常驚人。它甚至不會像機器人,更像是一個穿著機器人服裝的人,這也是我們最初設計 Optimus 的方式。它會真實到你可能需要戳一下它,才相信它是機器人。當然,我們在車輛上開發的現實世界智慧,大部分都可以轉移到 Optimus 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最後,我們對 Tesla 更新後的使命感到興奮,那就是「永續豐盛」。我們的使命不只是永續能源,而是永續豐盛。我們相信透過 Optimus 和自動駕駛,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每個人都能享有最好的醫療照護。Optimus 甚至可以成為一位卓越的外科醫生。想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一位頂尖的外科醫生。當然,我們會確保 Optimus 是安全的,但我真的相信我們正邁向一個「永續豐盛」的世界。我很期待與 Tesla 團隊一起實現這個願景。

CFO, Vaibhav Taneja:

第三季在多個層面上都是特別的一季。我們不僅在交付和部署方面創下新紀錄,也在多項財務指標上創下新高,包括總營收、能源毛利、能源利潤率,以及自由現金流。這些成果來自於客戶對我們產品的持續信任,以及 Tesla 團隊不懈的努力。

交付量的成長來自各地區的強勁表現。大中華區與亞太地區季增 33%/29%,北美成長 28%,而歐洲、中東與非洲地區(EMEA)則成長 25%。交付速度的提升主要來自於大家對新款 Model Y 的高度期待。

我之前曾說過 2025 是「Model Y 之年」,而我們也兌現了這個承諾。Model Y 在第一季推出,接著是長軸距版本與性能版,最近則在北美與 EMEA 推出標準版 Model Y。

我們目前已在兩個市場(Austin and most Bay Area cities)營運 Robotaxi。我們在奧斯汀的服務範圍自首次推出以來已擴大三次,並持續擴展中。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是,我們的機器計程車車隊在營運市場中不會顯得突兀,因為它們沒有額外的感測器或外部設備。

這是我們現有車款的一個被低估的優勢,所有車輛都設計為可支援自動駕駛。我們相信,隨著人們大規模體驗「監督式全自動駕駛」(Supervised FSD),如 Elon 所說,對我們車輛的需求將顯著提升。

在 FSD 的採用方面,我們持續看到不錯的進展。不過,目前付費使用 FSD 的客戶仍然不多,約佔現有車隊的 12%。我們正在與中國和 EMEA 等地的監管機構合作,爭取批准在這些地區部署 FSD。

接下來談一下財務面:汽車業務的營收成長了 29%,與交付量的成長一致。雖然法規抵換收入季減,但我們簽訂了新合約,也持續履行既有合約。扣除法規抵換後,汽車毛利率略微上升,從 15% 增至 15.4%,主要歸因於材料成本改善與因產量提升而更有效吸收固定成本。

能源儲存業務持續創下部署量、毛利與利潤率的新高。如先前所述,這項業務受到關稅影響較大,因為目前所有銷售的產品都來自中國,我們仍在尋找其他替代方案。不過,隨著上海的 Megafactory 正在擴產,這有助於我們避開關稅。我們使用這座工廠來供應非美國市場的需求。

如 Elon 所說,透過儲能是最快提升電力供應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這項業務也面臨競爭加劇與關稅上升的挑戰。第三季兩項業務的總關稅影響超過 4 億美元,基本上平均分配在兩者之間。

「服務與其他」業務季增明顯,主要來自保險與服務中心的改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規模不大,我們的 Robotaxi 成本也包含在「服務與其他」項目中,與其他業務如付費超充、二手車、零件與商品銷售等一同列示。

營運支出季增,最大增幅來自重整與其他相關行動,目的是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並整合我們的 AI 晶片設計工作。此外,我們也因應部分法律訴訟而產生法律費用,並為股東會準備而增加支出,這些費用記錄在「銷管費用」(SG&A)中。

員工相關支出也在增加,尤其是研發部門。我們最近針對 AI 專案的員工核發了多項以績效為基礎的股票獎勵,因此這類支出未來還會持續增加。

在其他收入方面,第三季的其他收入季減,主要是因為 比特幣(BTC) 持有的市值調整,第三季的收益為 8,000 萬美元,遠低於第二季的 2.84 億美元。其他波動則來自於本季的匯率變動。

本季的自由現金流約為 40 億美元,再創新高。季末的總現金與投資超過 410 億美元。

資本支出方面,我們預計今年約為 90 億美元,但 2026 年將大幅增加,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做準備,不僅是現有業務,也包括我們在 AI 領域的布局,例如 Optimus。

總結來說,將 AI 帶入現實世界是困難的,但我們從不畏懼挑戰。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並正在奠定基礎,這些成果將在未來數年逐步展現。我想以感謝 Tesla 團隊、客戶、投資人與支持者作結,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信任。

Q&A

Q: 目前 Robotaxi 的最新指標有哪些?包括車隊規模、累積里程、完成的乘車次數、人工介入率,以及何時會移除安全駕駛員?目前還有哪些障礙阻止「無人監督的全自動駕駛」部署到客戶車輛上?

Elon Musk:我先回答這個問題,然後請 Ashok 補充。我們預期在今年底前,至少在奧斯汀的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需要安全駕駛員。所以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我們預期在奧斯汀的部分地區將完全不需要安全駕駛員。我們在部署方面非常謹慎,我們的目標是「過度謹慎」,因為只要發生一次事故,就可能成為全球頭條新聞。採取保守策略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我們確實預期在幾個月內,奧斯汀的車輛將不再需要安全駕駛員。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數據點之一。

我們也預期在今年底前,會在大約 8 到 10 個大都市地區營運 Robotaxi,這取決於各地的法規核准。其實我們的大部分法規申請都是公開的,你可以在網路上查到。我們預期會在內華達州、佛羅里達州和亞利桑那州開始營運。

Ashok Elluswamy:是的,我們持續在奧斯汀營運無人駕駛的車隊,目前已累積超過 25 萬英里。在灣區,由於法規限制,我們仍然需要有人坐在駕駛座,但累積里程已超過 100 萬英里。我們持續觀察到機器計程車的表現非常好,客戶也非常滿意,沒有明顯的問題。

在客戶端方面,截至昨天,「監督式全自動駕駛」(FSD supervised)累積里程已達 60 億英里,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整體來說,安全性表現持續良好。如 Elon 所說,我們正朝著完全移除車內人員的方向前進,首先會從奧斯汀開始。


Q:Megapack、Powerwall、太陽能或能源儲存系統目前的需求與訂單積壓情況如何?在當前 AI 熱潮下,Tesla 是否有計畫向其他超大型運算業者(hyperscalers)供電?

Michael Snyder:Megapack 和 Powerwall 的需求持續強勁,延續到明年。我們從客戶那裡收到對 Megablock 產品非常正面的回饋,該產品將於明年開始從休士頓出貨

隨著超大型運算業者與公用事業單位逐漸認識到 Megapack 的多功能性,我們看到 AI 和資料中心應用的需求呈現驚人的成長。正如 Elon 所提到的,它能提升電網的可靠性並緩解電網壓力。

我們也觀察到美國住宅太陽能需求激增,主要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我們預期這股趨勢將延續至 2026 年,屆時我們將推出新的太陽能租賃產品。

此外,我們已在水牛城工廠開始生產 Tesla 住宅用太陽能板,並將於第一季開始出貨給客戶。這款太陽能板在外觀設計與性能方面都屬業界領先,展現了我們對美國製造的持續承諾。


Q:在將 Optimus 推向市場的過程中,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包括 App 控制軟體、硬體工程、訓練通用移動模型、任務導向模型、語音模型、實現工廠製造,以及供應鏈建立等方面。

Elon Musk:是的,讓 Optimus 上市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這點必須說清楚。這可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某種程度上,技術上來說,Optimus 現在已經可以在公園裡散步了。我們的工程總部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現在有 Optimus 機器人幾乎全天候在辦公室裡走動。任何來訪者都可以叫住其中一台 Optimus,請它帶你去某個會議室或建築物內的某個地點,它真的會帶你去。

我不想淡化這項工作的難度,因為這真的非常困難。尤其是要打造一隻像人類手一樣靈巧且功能強大的機器手,這是非常驚人的挑戰。人類的手是非常了不起的構造。你越研究人類的手,就越能理解它的精妙之處,為什麼需要四根手指和一個拇指、為什麼手指有特定的活動範圍、為什麼肌肉強度不同、手指長度不同。這些設計都有其原因。打造手部和前臂的機構非常困難,因為就像人類一樣,控制手部的肌肉主要位於前臂。Optimus 的手部與前臂是極具挑戰性的工程項目。我會說,從電機機械的角度來看,它比整個機器人的其他部分都還要困難。前臂和手部的難度甚至高於整台機器人。

但如果你想要一個真正有用的通用型機器人,就必須擁有一隻非常厲害的手。然後你還需要現實世界的 AI,並且要能夠大規模生產,否則就沒有實際意義。如果只生產幾百台機器人,那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能夠像生產汽車一樣大量生產 Optimus 機器人,甚至更多。要做到一年生產一百萬台 Optimus,這在製造上是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目前根本沒有現成的供應鏈。汽車有既有的供應鏈,電腦也有,但人形機器人完全沒有。

為了製造 Optimus,Tesla 必須非常垂直整合,深入供應鏈,甚至要自己生產零件,因為外部根本沒有供應商。這也是為什麼我常想,如果我是某個新創公司,想要製造人形機器人,我會覺得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除非擁有大量的製造技術。這也是我認為 Tesla 處於幾乎獨特的地位——我們擁有製造技術、能夠擴展現實世界 AI,以及打造真正靈巧的機器手。這三項能力通常是其他機器人公司缺乏的。我相信我們可以達成這些目標,但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這就是我們的計畫。

我對 Tesla 投票控制權的根本擔憂是:如果我真的打造出這支龐大的機器人軍隊,未來某一天我會不會被排除在外?這是我最大的擔心。這也是我現在試圖處理的問題。雖然這被稱為「報酬方案」,但我並不是要拿這筆錢去花,而是,如果我們真的打造出這支機器人軍隊,我是否至少能對它有強大的影響力?不是絕對控制,而是強大的影響力。簡單來說,這就是重點。如果我無法對這支機器人軍隊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就不會感到安心。


Q:能否更新有關 Samsung 在 Taylor 的 165 億美元晶片合作案?半導體在 Tesla AI 驅動未來的自動化中有何重要性?是什麼讓你有信心 Samsung 能在 Tesla 的時程內完成 AI6 晶片?並在良率與成本方面優於 TSMC?

Elon Musk:好的,我會用比較長的回答來回應這個問題,因為我需要先拆解問題,再逐一回答。

首先,我對 Samsung 只有高度讚賞。他們是一家非常出色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Samsung 正在為我們生產 AI4 晶片,而且表現非常好。

至於 AI5,我需要澄清一下我之前公開發表的一些評論:我們其實會同時讓 TSMC 和 Samsung 一起投入 AI5 的生產。Tesla 設計的 AI5 晶片,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設計。

過去幾個月,我幾乎每個週末都和晶片設計團隊一起工作,專注在 AI5 上。我不輕易讚美,但我必須說,Tesla chip team 打造的這款晶片真的非常棒。根據某些指標,AI5 的效能將是 AI4 的 40 倍,不是 40%,是 40 倍

因為我們對整個軟硬體架構有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們能針對軟體的痛點來設計硬體。我認為目前沒有人能像我們一樣,從頭到尾設計整個堆疊,並且是針對真實世界的應用,車輛與機器人實際運作的環境。

我們知道晶片需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晶片不需要做什麼。舉個例子,AI5 我們刪除了傳統 GPU(AI4 還有),因為 AI5 本身就具備 GPU 的功能。我們也刪除了影像訊號處理器(ISP)。這些刪除非常重要。

由於這些刪除,我們能夠將 AI5 晶片設計在半個光罩範圍內,並保留足夠的空間來連接記憶體、Tesla trip accelerators、ARM CPU 核心與 PCI 區塊。這是一款非常漂亮的晶片。我個人投入了大量心力在這款晶片上,我有信心它會是下一代的贏家。

因此,讓 Samsung 和 TSMC 同時專注在 AI5 是合理的。儘管技術上 Samsung 的晶圓廠設備略優於 TSMC,但這兩款晶片都會在美國製造,TSMC 在亞利桑那州,Samsung 在德州。

我們的明確目標是讓 AI5 晶片供應過量。如果我們生產的 AI5 晶片超過車輛與機器人的需求,我們可以將它們用在資料中心。目前我們的資料中心已經在使用 AI4 晶片進行訓練,並搭配 NVIDIA 的硬體。我們不打算完全取代 NVIDIA,這點要說清楚,我們會兩者並用。

AI5 的多餘產能可以直接用在資料中心。NVIDIA 持續進步,但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必須滿足來自眾多客戶的各種需求。而 Tesla 只需要滿足一個客戶的需求,就是 Tesla 自己。這讓我們的設計工作簡化許多,也能刪除大量晶片的複雜性。

我必須強調這一點:當你增加晶片中的邏輯區塊數量時,也會增加這些區塊之間的連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高速公路,你需要多少條高速公路來連接晶片的各個部分?如果你不確定每個邏輯區塊之間的資料流量,那你可能會設計出一堆巨大的連接通道,導致設計變得極度困難。

NVIDIA 在處理這些複雜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我們的策略是極簡設計。最終結果是,我認為 AI5 晶片的「每瓦效能」可能是其他晶片的 2 到 3 倍,而「每美元效能」可能是其他晶片的 10 倍。

當然,最終還是要看實際成果,所以我們需要真的把這款晶片量產出來。但目前看起來非常有希望。


Q:與其嘗試用 HW4 取代 HW3,為什麼不提供等值的誘因,讓用戶換購新車?

Vaibhav Taneja:我們並沒有完全放棄硬體三。不過在過去一年中,我們已提供客戶將 FSD 轉移到新車的選項。有時我們也會推出一些促銷活動,如果客戶已擁有 FSD,就能享有更優惠的條件。我們一直在照顧這部分的客戶。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先解決自動駕駛的問題,之後我們會提出方案來照顧這些早期採用者。他們對我們非常重要。就我個人而言,我每天通勤的車就是硬體三的車,我每天都在使用 FSD。我們一定會照顧大家。

Ashok Elluswamy:當第 14 版(v14)正式發佈完成後,我們計畫為 HW3 推出 v14 Lite 版本。預計會在明年第二季推出。


Q:我們多久能看到 Tesla Semi 卡車具備自動駕駛功能?你認為這項技術有可能取代火車嗎?

Lars Moravy:我先來談談 Semi 卡車的部分,關於生產計畫與時程,工廠目前進度正常,建築已完工,設備正在安裝中。我們的驗證車隊已在路上測試。我們預計在今年底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並在明年初開始正式量產,第二季進入量產階段,並在下半年達到實質的生產量。進展非常順利,這是讓自動駕駛卡車上路的第一步。

至於火車,它們在長距離點對點運輸方面非常有效率。但在「最後一哩路」的載運與卸貨方面,自動駕駛卡車會更適合短距離運輸,這將非常有幫助。我們確實預期,隨著 Elon 所說的交通方式的轉變,這種模式會逐漸成形。我們對這個時程感到期待。Ashok,你可以補充一下自動駕駛的部分。

Ashok Elluswamy:目前我們的團隊專注在乘用車的自動駕駛技術上。不過,這套技術未來也能很容易地應用在 Semi 卡車上,只要我們取得一些 Semi 的實際數據。


Emmanuel Rosner (Wolfe):Elon,你提到現在對無監督自動駕駛有信心,因此希望盡快擴大車輛生產。我們該如何理解這點,尤其是你目前的年產能約為300萬輛?你是希望達到這個產量嗎?時間表大概是怎樣?這是否需要某種程度的需求刺激或激勵?也就是說,是否會優先考慮產量而非短期獲利,以追求長期機會?

Elon Musk:嗯,目前的產能還不到300萬輛,但未來會達到。理想狀況下,我們可能在24個月內達到年產300萬輛的速度,也可能少於24個月。但要注意,整個供應鏈也必須同步擴張。我認為我們會以供應商能跟上的速度盡快擴產。接下來我們會考慮在哪裡建造新的工廠。最大規模的產能擴張將來自「Cybercap」,它將在明年第二季開始生產

這是一款專為完全自動駕駛優化的車輛。它甚至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目標是以最低的每英里成本來運行。其他車型仍保留一些「馬車」的設計思維,例如方向盤和踏板,或是設計成高性能車,強調加速和操控。但如果你設計的是一輛舒適、速度不超過85或90英里、整體行駛平穩的車,那就是 Cybercap 的定位。

至於是否會犧牲利潤率?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需求會非常驚人。真正的殺手級應用是:你能在車上發簡訊嗎?如果你告訴某人:「這輛車現在好到你可以整趟旅程都在用手機發簡訊」,那麼只要有能力購買的人都會買。這就是大家真正想做的事。事實上,不是「想做」,而是「正在做」。

這也是為什麼全球交通事故增加的原因之一,人們邊開車邊發簡訊。自動駕駛能大幅提升安全性。當人們低頭看手機時,他們的駕駛表現就會變差。這才是真正的改變者。現在我可以說,我對無監督的完全自動駕駛能達到遠高於人類的安全水準感到百分之百的信心。我們已經推出了版本14.1,技術路線圖也非常令人驚艷。我們將為車輛加入推理能力。我們的強化學習世界模擬器非常強大。

我們的「Tesla現實模擬器」所生成的影片與真實影片幾乎一模一樣。這讓我們能建立非常強大的強化學習迴圈,進一步提升Tesla的AI。我們將把參數數量提升一個數量級(10倍)。這不在14.1版本中。此外,還有一些非常激進的AI改進。這輛車會讓人感覺像是有生命的生物。 AI4 電腦的表現就已經非常好,而 AI5 的效能則是某些指標下的40倍。保守估計也有10倍的提升。

這可能會讓車輛「太聰明」了。我甚至在想,一輛車到底需要多少智慧?它可能會感到無聊。我曾想過,如果這些車真的會無聊,我們可以讓它們成為一個巨大的分散式推論網路。當它們不在行駛時,就可以用來進行推論。

如果未來我們擁有數千萬輛車,甚至上億輛車,每輛車具備約1千瓦的高效能推論能力,那就等於擁有100GW的分散式推論能力,而且電力和冷卻都已經解決。這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資產。


Dan Meir Levy (Barclays):你好,晚安。謝謝你回答我的問題。Elon,我知道Tesla非常專注於其總體規劃,目標是將AI帶入實體世界。我們過去也看到Tesla願意進入新市場、新的總體可觸及市場(TAM)。那麼當你思考成長前景時,該如何界定哪些領域是Tesla的核心能力範疇?又該如何劃定哪些市場或AI應用是超出Tesla核心能力的?

Elon Musk:其實,我不太明白你所說的「超出Tesla核心能力的AI應用」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們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核心能力,完全是從零開始的。你可以把Tesla想成是一家公司裡面有十幾個新創事業,而我啟動了每一個。我們以前不會做電池模組、固定式儲能設備,但現在我們會了。我們為家庭製造Powerwall,為電力公司製造Megapack。我們建立了全球的超級充電網絡,其他人都沒做到。

事實上,北美的超級充電網絡好到幾乎所有其他車廠都改用我們的標準,使用Tesla的超級充電網絡。如果這麼容易,他們早就做了。Chip Design團隊是從零開始的。Tesla的AI軟體團隊也是從零開始的。我真的只是說:「嘿,我們要開始做這個了。」然後我在Twitter(現在的X)上發了個貼文:「如果你想加入我們來打造這個,就來吧。」事實上,Ashok應該是我面試的第一位自動駕駛團隊成員,現在我們稱它為Tesla AI軟體團隊,因為它就是AI軟體團隊。

我們的核心能力是「現場製造」。Optimus 若能量產,將是「無限金錢漏洞」(infinite money glitch)。這個概念的規模真的很難形容。如果 Optimus 能達到人類五倍的年生產力,因為它可以全天候工作,甚至不需要充電,可以直接插電運作,那麼我們就能實現真正的「永續豐盛」,工作將變成可選項目。AI在提升人類生產力方面是有極限的,但具體化的AI(embodied AI)幾乎沒有極限。這就是我稱之為「無限金錢漏洞」的原因。

Vaibhav Taneja:我想補充一點,其實我們的第一代Autopilot是在十年前推出的。Elon早在那之前就開始著手這件事了,我們有記錄可以證明這一點。沒錯。即使是Optimus,很多人覺得這是個新東西,但我還記得,大約四年前,我們在一次會議上,Elon說:「我們的車就是一個有輪子的機器人。」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開發Optimus。事實上,大部分參與Optimus開發的工程師都是從車輛部門轉過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談論製造進展時,會說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因為當年負責驅動單元的工程師,現在正在開發執行器。如果有哪家公司能做到量產,那就是我們。

Elon Musk:我們也確實為這個團隊新增了很多新工程師。Optimus的工程成就也要歸功於這些新加入的工程師,其中很多人剛從大學畢業。Optimus的工程團隊真的非常有才華。我會說,真的令人驚艷。現在Optimus的開發流程分為工程審查和製造審查,兩者是同步進行的,並且在設計與製造之間形成迭代循環。我們設計出某個零件後,會發現:「哇,這真的很難製造。」然後就會修改設計,使其更容易生產。

我們在提升Optimus功能的同時,也對設計進行了大幅改進,使其真正能夠量產。坦白說,Optimus 2幾乎是不可能量產的。但到了2.5版本,我們已經從一個穿著機器人服裝的人,進化到大家看到的Optimus 2.5,它可以表演功夫。

Optimus曾在《創:光速戰記》(Tron)首映會上表演功夫,與Jared Leto一起在公開場合展示。沒有人在操控它,它就是自己在表演功夫。你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影片。有趣的是,很多人走過它身邊時,以為那只是個人。

即使Optimus 2.5的腰部只有三英吋寬,明顯不是人類,但它的動作太像人了,以至於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機器人。我想說的是,Optimus 3將會是一次巨大的進步,而且是可量產的。這真的非常困難。

Optimus的工程與製造審查,以及每週五晚上的Optimus會議,有時會開到午夜。我的週六則是與AI晶片設計團隊開會。這兩件事是公司未來的關鍵。


Dan Meir Levy:我想問一個相關的問題,你能談談Tesla的AI努力與xAI之間的互補性嗎?它們是互補的,還是只是不同形式的AI?也許你可以幫大家釐清一下。謝謝。

Elon Musk:是的,它們是不同形式的AI。xAI,也就是Grok,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模型。你絕對不可能把Grok塞進一輛車裡,這是肯定的。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模型。Grok的目標是解決「通用人工智慧」(AGI)問題,需要大量的AI訓練運算與推論運算資源。

舉例來說,Grok 5只能在GB300這種等級的硬體上有效運行,可見它的規模有多大。而Tesla的模型,大概只有Grok的10%甚至可能只有5%的大小。兩者是從非常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

xAI和Grok是在與Google的Gemini、OpenAI的ChatGPT等競爭。某些方面是互補的,例如「Grok語音」可以讓人在車內與Grok互動,這很酷。在Optimus機器人上,語音辨識與語音生成也是由Grok提供支援,這方面是有幫助的。但總體來說,它們是從光譜的兩端切入AI的應用。


Walt (LightShed):回到Austin的話題。如果你們年底能移除安全駕駛員,那麼在灣區的限制是純粹的法規問題,還是說這是一種逐個市場學習的過程?同樣地,你們提到會新增八到十個市場,那麼在這些市場中,是否會安排安全人員坐在副駕駛座或是仍保留安全駕駛員?這是你們逐步開放市場的流程嗎?還是主要取決於法規和各地市場的特性?

Elon Musk:我認為即使監管機構沒有要求我們這麼做,我們也會這麼做,因為這是進入新市場時比較謹慎的做法。為了確保安全,我認為在初期進入新市場時安排安全駕駛員或安全乘員是合理的,可以確認我們沒有忽略什麼潛在問題。只要每一萬次行程中有一次出錯,就會造成麻煩。

我們需要確保,比如某個城市是否有特別複雜的路口,或是某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可能會在那萬分之一的情況下出現問題。

理論上我們可能可以直接在這些城市全面開放,但我們不想冒這個風險。我們的做法是,在新城市中安排安全駕駛員大約三個月,確認系統運作良好後再移除安全駕駛員,大致是這樣的流程。


Walt:好的。那關於FSD v14,它的感覺跟13版不太一樣,而且我覺得也跟Austin的版本有些不同。這是否代表你們在開發Robotaxi版本與提供給早期使用者的版本時,採用了不同的開發路線?當你們推出新版本時,是在尋求介入率(intervention rate)的明顯改善,還是這部分已經解決了,現在重點是加入新功能,例如停車、駕駛模式或整體舒適度?

Elon Musk:我們在推出Autopilot重大軟體架構更新時,首要考量的是安全性。當然,安全永遠是第一優先,然後才是舒適性。因此我通常不建議大家馬上安裝初版,這也是我會說「大多數人應該等到14.2再下載14版」的原因。到了14.2,我們會解決許多舒適性問題。優先順序非常明確:先安全,再舒適。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它很安全,但開起來有點頓挫」。我們需要時間來打磨細節,讓新的Autopilot架構在安全之外,也能提供舒適的體驗。

我非常清楚Tesla真實世界AI的技術路線圖,細節非常深入。Ashok是這方面的負責人。我花了很多時間與團隊一起深入探討我們如何改進真實世界AI。這輛車將會讓人感覺像是一個有生命的生物。這是在 AI4 電腦上實現的,甚至還沒到 AI5。

Ashok:是的,這條技術路線非常令人振奮。我們正在開發的內容真的很多。至於提供給消費者的版本與Robotaxi版本,其實大部分是相同的。消費者版本會有一些額外功能,例如可以選擇車子要停在哪個車位、是否要接送你等等,這些在Robotaxi上可能不太重要。但這些只是少數差異,大部分的演算法和架構在兩個平台上都是一致的。

Elon Musk:是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們會在14.3或14.4版本中加入「推理能力」

Ashok Elluswamy:是的,應該會在年底前完成。

Elon Musk:沒錯。有了推理能力,車子真的會「思考」該選哪個停車位。它會判斷:「這是入口,但入口附近可能沒有空位。如果停車場很滿,那入口附近有空位的機率很低。」所以它會先把你放在商店門口,然後自己去找車位。它會非常聰明地判斷哪裡有空位,甚至比人類還準。它有360度視野,真的很厲害。是的,它會用推理來解決這些問題。

Ashok:沒錯。真正的挑戰是把這些能力都塞進 AI4 電腦裡。你當然可以在伺服器上做推理,但那會很慢。而在車上,你需要即時做出決策。把這些能力放進車用電腦,就是我們現在的挑戰。

Elon Musk: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我對AI有相當深入的理解,無論是像Grok這種大型模型,還是Tesla的AI。我可以有信心地說,Tesla擁有最高的「智慧密度」(intelligence density)。如果你看每GB的智慧量,我認為Tesla的AI可能比其他人高出一個數量級。

我們別無選擇,因為這個AI必須塞進AI4電腦裡。這種高密度AI的開發紀律,當我們進入AI5這種運算能力高出十倍的電腦時,將會帶來巨大回報。


Colin (Oppenheimer):我很欣賞你們提到人形機器人手部靈活性方面的挑戰,以及供應鏈現況與你們正在推動的垂直整合。我只是想釐清一下你們預計明年開始量產的時間表,與目前供應鏈的狀況之間的關係。聽起來在手部靈活性方面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才能真正定版硬體設計並開始擴大量產。

Elon Musk:其實,即使開始量產了,硬體設計也不會完全定版,還會持續迭代。很多製造上的困難,往往是在後期才會發現。我們會在Optimus的設計上持續進行滾動式的改進,即使量產已經開始。我認為新的機器人手部設計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工程成果。我們預計在明年第一季,也許是二月或三月,展示一個接近量產版本的原型機。

我們希望能在明年底開始建設Optimus的量產線,目標是年產一百萬台Optimus。這個產能的提升會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整個流程的速度會受到那「一萬個零件中最慢、最笨、最不幸的那一個」的影響。但最終我們會達到年產一百萬台的目標。接下來我們會推出Optimus 4,目標是年產一千萬台;Optimus 5則可能達到五千萬到一億台的規模。這真的非常瘋狂。

Closing Remarks

Vaibhav Taneja: 我想花點時間談談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將於11月6日舉行的會議。這場會議將形塑特斯拉的未來。我們希望各位股東能支持 Elon 的領導,支持兩項薪酬提案,以及 Ira、Kathleen 和 Joe 三位董事的連任。請注意,這是一場團隊運動。在特斯拉,董事會是這支勝利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股東是我們在特斯拉所做一切的核心,一個特別委員會已經制定了一份薪酬方案。就像 Elon 說的,我們甚至不想稱它為薪酬方案。

Elon Musk: 是啊,重點是我只需要足夠的投票控制權來發揮強大的影響力,但又不能多到如果我瘋了就無法被解雇。我認為這個數字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幾左右。作為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我們已經研究過所有可能的方式來取得投票控制權,比如是否有辦法擁有超級投票權的股票,但事實上是沒有的。上市之後就無法再擁有超級投票權的股票。例如 Google、Meta 和其他許多公司都有這種制度,但那是在他們上市之前就設立的,算是被「祖父條款」保護了。特斯拉並沒有這樣的制度。

就像我說的,我真的不希望在這裡打造一支機器人大軍,然後因為 ISS 和 Glass Lewis(代理投票顧問機構) 提出一些愚蠢的建議而被趕下台。他們根本一點都不懂,我的意思是,那些人根本就是企業恐怖分子。問題是這樣的,讓我解釋一下:核心問題在於,很多指數型基金、被動型基金都會依照 Glass Lewis 和 ISS 的建議投票。他們過去提出過很多糟糕的建議。如果那些建議被採納,將對公司的未來造成極大的破壞。

但如果被動型基金基本上把投票責任交給 Glass Lewis 和 ISS,那麼對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後果可能非常災難性。如果太多的股份由指數型基金掌控,那麼實際上就是由 Glass Lewis 和 ISS 控制了公司。這是公司治理的一個根本問題。他們的投票並不是基於對股東真正有利的方向。這就是問題的核心。ISS、Glass Lewis,企業恐怖主義。

Vaibhav Taneja: 是的,我想說,特別委員會在為股東利益制定這個方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除非股東獲得實質性的回報,否則什麼都不會通過。因此最後我想說的是,請大家不僅投票支持這項方案,也請支持三位董事的連任,因為他們擁有卓越的知識和經驗。真的,我們在特斯拉每天都與這些董事一起工作。沒有一天我或我的同事沒有與其中一位董事交談過。這些董事不只是照著簡報念稿而已。他們真的每天都在與我們一起工作。再次呼籲各位股東,請依照董事會的建議投票。謝謝大家。

2025 CEO Performance Award Structure

Market Capitalization Milestones(市值里程碑) + Operational Milestones(營運里程碑) = Earned Shares per Tranche (每階段獲得1%股份共12%)

  • 2 兆美元 + 交付 2,000 萬輛 Tesla 車輛
  • 2.5 兆美元 + 1,000 萬個 FSD 訂閱
  • 3 兆美元 + 交付 100 萬個機器人
  • 3.5 兆美元 + 100 萬輛 Robotaxi 商業化運營
  • 4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500 億美元
  • 4.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800 億美元
  • 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1,300 億美元
  • 5.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2,100 億美元
  • 6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3,000 億美元
  • 6.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4,000 億美元
  • 7.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4,000 億美元(連續 4 個季度)
  • 8.5 兆美元 + 調整後 EBITDA 達 4,000 億美元(連續 4 個季度)

note. EBITDA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折舊費用+攤銷費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y Sean For Them
27會員
94內容數
For Roby, Molly, my family and friends just a place to jot down what I've seen, learned, felt and thought.
By Sean For Them的其他內容
2025/08/28
NVIDIA公佈第二季財報,營收再創新高,達467億美元,資料中心營收年增率達56%。多項產品線表現亮眼,包括Blackwell平臺、GB300、Blackwell Ultra等。NVIDIA預估未來AI基礎建設支出將達3至4兆美元,帶來重大長期成長機會。
Thumbnail
2025/08/28
NVIDIA公佈第二季財報,營收再創新高,達467億美元,資料中心營收年增率達56%。多項產品線表現亮眼,包括Blackwell平臺、GB300、Blackwell Ultra等。NVIDIA預估未來AI基礎建設支出將達3至4兆美元,帶來重大長期成長機會。
Thumbnail
2025/08/01
Andy Jassy,Amazon CEO: 今天我們公布的營收為 1,677 億美元,年增率為 12%(不含匯率影響)。營業利益為 192 億美元,年增率達 31%。過去十二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 182 億美元。 在本季,我們在各項客戶體驗與業務方面都有良好進展。先從零售業務談起,我們對業務的「
Thumbnail
2025/08/01
Andy Jassy,Amazon CEO: 今天我們公布的營收為 1,677 億美元,年增率為 12%(不含匯率影響)。營業利益為 192 億美元,年增率達 31%。過去十二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 182 億美元。 在本季,我們在各項客戶體驗與業務方面都有良好進展。先從零售業務談起,我們對業務的「
Thumbnail
2025/07/24
Tesla 2025年第二季財報電話會議重點摘要,涵蓋Robotaxi服務上線、FSD進展、新車型量產、Dojo 與Optimus機器人發展、財務數據以及問答環節等重要資訊。
Thumbnail
2025/07/24
Tesla 2025年第二季財報電話會議重點摘要,涵蓋Robotaxi服務上線、FSD進展、新車型量產、Dojo 與Optimus機器人發展、財務數據以及問答環節等重要資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科技股持續創新高,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題材熱得發燙;只要手上有 AI 相關的題材類股,就幾乎等於獲利保證。 微軟也因為 AI 佈局有成,近期頻頻超越蘋果電腦成為地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將近 2.9 兆美元的市值,以國家 GDP 相比,介於英國(3.0 兆)與法國(2.7
Thumbnail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科技股持續創新高,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題材熱得發燙;只要手上有 AI 相關的題材類股,就幾乎等於獲利保證。 微軟也因為 AI 佈局有成,近期頻頻超越蘋果電腦成為地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將近 2.9 兆美元的市值,以國家 GDP 相比,介於英國(3.0 兆)與法國(2.7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4月28日,Elon Musk 抵陸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媒體報導稱目的是討論全自動駕駛(FSD)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然後,社交媒體上就開始有人說,中國自駕系統卷得很,FSD 面對嚴峻競爭,特斯拉占不到便宜…BLABLA。來吧,我們就好好看看,所謂的對手有誰吧。
Thumbnail
4月28日,Elon Musk 抵陸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媒體報導稱目的是討論全自動駕駛(FSD)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然後,社交媒體上就開始有人說,中國自駕系統卷得很,FSD 面對嚴峻競爭,特斯拉占不到便宜…BLABLA。來吧,我們就好好看看,所謂的對手有誰吧。
Thumbnail
這是『特斯拉(Tesla)解構』系列短文,此系列將個別介紹支持特斯拉成為 AI robotic 企業的重要積木,不會重技術細節描述,不會長篇大論,更多會從戰略意義上回答幾個問題,希望幫助大家降低進一步認識特斯拉的時間成本。
Thumbnail
這是『特斯拉(Tesla)解構』系列短文,此系列將個別介紹支持特斯拉成為 AI robotic 企業的重要積木,不會重技術細節描述,不會長篇大論,更多會從戰略意義上回答幾個問題,希望幫助大家降低進一步認識特斯拉的時間成本。
Thumbnail
Tesla在23日盤後公布的財報雖表現慘淡,但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宣佈明年初將提前量產全新平價電動車,人形機器人「Optimus」明年底前將商用販售,同時揭露更多自駕計程車「Robotaxi」細節,股價聞訊跳空飆漲12.06%,但是META在公布財報後股價在盤後重挫16.32%
Thumbnail
Tesla在23日盤後公布的財報雖表現慘淡,但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宣佈明年初將提前量產全新平價電動車,人形機器人「Optimus」明年底前將商用販售,同時揭露更多自駕計程車「Robotaxi」細節,股價聞訊跳空飆漲12.06%,但是META在公布財報後股價在盤後重挫16.32%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的投資理由、未來機會、全自動駕駛(FSD)監管問題、AI訓練投入,以及最新的財報表現。了解特斯拉如何在電動車和AI市場中創造未來,並對特斯拉的未來前景進行深入分析。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的投資理由、未來機會、全自動駕駛(FSD)監管問題、AI訓練投入,以及最新的財報表現。了解特斯拉如何在電動車和AI市場中創造未來,並對特斯拉的未來前景進行深入分析。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