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y Jassy,Amazon CEO:
今天我們公布的營收為 1,677 億美元,年增率為 12%(不含匯率影響)。營業利益為 192 億美元,年增率達 31%。過去十二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 182 億美元。
在本季,我們在各項客戶體驗與業務方面都有良好進展。先從零售業務談起,我們對業務的「投入」與「產出」都感到滿意。在 Amazon,我們以「投入」與「產出」的方式來看待業務。「產出」是像營收或營業利潤率這類指標,但我們無法直接管理產出,真正驅動產出的是「投入」。因此,我們在內部幾乎所有時間都在討論並優化投入。
在零售業務中,對客戶最重要的投入是:商品選擇、低價與配送速度。過去幾個月,我們在商品選擇方面又邁進了一步,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 Nike 商品重返 Amazon 零售平台。
我們也新增了許多高端品牌,例如:Away、Aveda、Marc Jacobs 香水,以及來自 Saks 和 Amazon 的品牌,包括 Dolce & Gabbana、Etro、Stella McCartney、Rosetta Getty 和 La Prairie。
我們也開始擴展非常成功的生鮮試營運計畫,讓顧客在購買其他商品並選擇「當日送達」時,可以同時選購生鮮食品,這些商品會從我們的「當日履約中心」出貨。
顧客的採用率非常高:今年使用該服務的顧客中有 75% 是首次在 Amazon 購買生鮮商品,而其中有 20% 的顧客在首月內多次回購。
我們的價格持續維持低廉且具競爭力,這也是我們的「日常必需品」類別在全球的成長速度超越其他業務,並佔了 每三件售出商品中的一件。
這也是知名研究機構 Perfidero 連續八年評定 Amazon 為 美國零售商中價格最低者 的原因之一。
但最明顯的成果,莫過於本季零售業務的成長速度,以及我們最近的 Prime Day 活動所取得的成功。
今年的 Prime Day 是歷來最大的一次,創下了 銷售額、售出商品數量與 Prime 會員註冊數量的紀錄。顧客節省了數十億美元,而獨立賣家(多為中小型企業)也創下歷來 Prime Day 最佳銷售表現。
目前仍有許多關於「關稅對零售價格與消費行為影響」的討論聲音。
目前為止,關於關稅的許多報導都是錯誤或被誤解的。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關稅最終會落在哪個水平,特別是對中國的關稅?當我們或我們的銷售夥伴在關稅生效前預先採購的庫存耗盡後會發生什麼?如果成本最終上升,又會由誰來承擔?
不過,我們可以分享目前為止的觀察:在今年上半年,我們尚未看到需求減弱,也沒有明顯的價格上漲。
我們的市場上有超過 200 萬個賣家,策略各異,有些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有些則不會。這樣的多樣性讓消費者在 Amazon 上購物時更有機會找到他們關心商品的低價選項。
提升配送速度 仍然是我們的重點之一,我們也持續取得進展。我們先前曾分享過,我們已將美國的入庫網路重新架構為區域性架構,讓我們能將庫存配置在更靠近顧客的地點,從而提升配送速度並降低成本。這項工作已經帶來了實質成果。
在第二季,我們透過「直送路線」(包裹從履約中心直接送達顧客,中間不經其他站點)的訂單比例,年增超過 40%。
我們也讓包裹的平均運送距離縮短了 12%,每件商品的處理次數減少了近 15%。
我們在「訂單整併」方面也有進展。由於更多商品被配置在本地,我們能將更多商品打包在同一個箱子中,減少每筆訂單的包裹數量。這不僅提升了每箱商品數,也改善了整體的服務成本。
綜合來看,這些改善措施讓我們的物流網路變得更快速、結構上也更有效率。
在第二季,我們創下了全球配送速度的新紀錄,Prime 會員的配送速度達到歷來最快。在美國,我們「當日送達」或「隔日送達」的商品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0%。
過去顧客會在附近實體店面購買的商品,現在常常能在幾個小時內送達家門口。我們也持續努力提升配送速度,無論顧客住在哪裡。
我們最近宣布計畫,在今年底前將當日與隔日配送服務擴展至美國超過 4,000 個中小型城市、城鎮與鄉村地區的數千萬名顧客。
目前,這項服務已在美國超過 1,000 個社區上線。來自這些地區的顧客反應非常正面,他們的購物頻率提高,對家庭必需品的購買率也顯著上升。
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也是提升成本效率與改善顧客體驗的重要推手。我們在全球履約網路中部署了第 100 萬台機器人,並在「最後一哩創新中心」展示了多項創新技術,例如自動包裹分揀,以及能將包裹送至員工手邊、符合人體工學高度的轉運技術。
我們也推出了 Deepfleet,這是一款 AI 系統,能讓機器人的移動效率提升 10%。以我們的規模來說,這是一項重大突破。
Deepfleet 就像是機器人的交通管理系統,協調它們的移動路徑,找出最佳路線並減少瓶頸。對顧客而言,這代表更快的配送時間與更低的成本;對我們的員工而言,機器人能分擔更多體力密集的工作,讓整體營運網路更加安全。
機器人技術與生成式 AI 的結合才剛剛起步。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就未來幾年將推出的創新而言,這仍只是早期階段。
接下來談談 Amazon 廣告業務。我們對本季的強勁成長感到滿意,廣告營收達到 157 億美元,年增率為 22%。
我們在全方位廣告產品組合中持續展現強勁動能,僅在美國,就能幫助廣告主觸及超過 3 億名廣告支持觀眾,這些觀眾分布在我們自有平台上,包括:
- Amazon 零售市場
- Prime Video
- Twitch
- Fire TV
- 各類直播體育賽事(如 NFL、NASCAR、NBA)
- 以及第三方網站與應用程式
我們特別看好的一個領域是 Amazon DSP(需求方平台)。這個平台讓廣告主能夠規劃、啟動並衡量全漏斗的廣告投資。
我們擁有數兆筆專屬的瀏覽、購物與串流數據,加上廣泛的供應端合作關係與安全的 Clean Room 技術,讓廣告主能夠更精準地優化廣告投放,提升效率與成效。
在 6 月,我們宣布與 Roku 達成重大合作,透過 Amazon DSP 獨家提供廣告主觸及 8,000 萬個連網電視家庭的機會,這是美國最大規模的已驗證連網電視用戶群。
這對廣告主來說是一次重大躍進,將業界頂尖的規劃能力、觀眾精準度與效能帶入電視廣告領域。
我們也宣布與 Disney 的即時廣告交易平台整合,讓廣告主能直接存取 Disney Plus、ESPN、Hulu 等平台上的高品質廣告庫存,並同時運用來自雙方的洞察資料。
當廣告主選擇與 Amazon 合作,他們不只是購買廣告版位,而是獲得:
- 優質的內容
- 創新的技術
- 無與倫比的數據訊號、衡量能力與觀眾開發能力
這些都能為消費者帶來更高的相關性,並為品牌帶來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接下來談談 AWS(Amazon Web Services)。在第二季,AWS 的營收年增 17.5%,年化營收規模已超過 1,230 億美元。
我們持續協助各種規模的企業加速雲端轉型,近期簽署新合作協議的企業包括:PepsiCo、Airbnb、Peloton、Nasdaq、倫敦證交所、日產汽車、GitLab、SAP、華納兄弟探索、Twelve Labs、FICO、伊比利亞航空、SK 電信與 NatWest 銀行。
在快速演進的生成式 AI 領域,AWS 正在打造一個成長迅速、年增三位數百分比、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業務,目前的市場需求甚至超過我們的供應能力。
這裡有幾個重點:
第一,硬體方面:
我們的自研 AI 晶片 Trainium 2 正大量部署,並已成為 Anthropic 最新一代雲端模型的核心基礎,也支撐了我們許多關鍵服務,例如 Amazon Bedrock。
我們也推出了搭載 NVIDIA Grace Blackwell 超級晶片的 Amazon EC2 執行個體,這是 AWS 目前最強大的 NVIDIA GPU 加速運算服務。
第二,在 Bedrock 平台上:
我們最近新增了 Anthropic 的 Claude 4 模型,這是 Bedrock 上成長最快的模型。
我們自研的前沿模型 Amazon Titan Nova 也持續受到廣泛採用,現在已是 Bedrock 上第二受歡迎的基礎模型。
Nova 的新功能讓客戶能以其他模型無法做到的方式進行客製化,讓企業能將自身專業知識融入模型,同時優化成本與速度。
隨著越來越多人對「AI 智能代理(agents)」的開發感到興奮,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缺乏建構這些代理所需的工具。
在 5 月,我們推出了 Strands,這是一個開源工具,能更輕鬆地建立 AI 代理,並迅速受到廣泛客戶的歡迎,在 GitHub 上獲得 2,500 顆星,並在 Pipedrive 上超過 30 萬次下載。
但許多開發者仍面臨挑戰,無法以安全且可擴展的方式將代理部署到生產環境,這也成為企業擴展代理應用的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Bedrock 推出了 Agent Core。
Agent Core 是一組建構模組,提供業界首個安全的無伺服器執行環境,支援同步與非同步執行、代理身份與邊界管理、記憶體服務、將服務轉換為 MCP 相容介面的閘道器、內建的程式碼執行與網頁瀏覽工具,以及可觀察性服務。
客戶對 Agent Core 感到非常興奮,它讓他們能更自由地擴大部署 AI 代理。
第三點,我們開始在 AI 技術堆疊的最上層推出更強大的應用程式。
我們推出了 AWS Transform,這是一個 AWS 代理,能大幅縮短主機系統現代化的時程,從數年縮短為數月;將 VMware 遷移至 EC2 的速度提升 最多 80 倍;並簡化從 .NET Windows 遷移至 .NET Linux 的流程,最多可降低 .NET 應用的授權成本 40%。
我們也剛推出了 Curo,這是一個全新的「代理式整合開發環境(IDE)」與程式碼開發代理。
Curo 引起了極大關注,在預覽版推出的前五天就有 10 萬名開發者使用,數十萬人申請使用或已經開始使用。
Curo 吸引開發者的關鍵在於它支援所謂的 「vibe coding」 —— 開發者可以用自然語言與程式碼代理對話來撰寫程式碼。
與其他缺乏結構的程式碼代理不同,Curo 允許開發者用自然語言建立規格(spec),並在持續互動與撰寫程式碼的過程中自動更新這些規格。這大幅簡化了從原型開發到正式部署的流程。
客戶也很喜歡 Curo 的 agent hooks,它們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開發者,能捕捉開發者可能忽略的問題。
當開發者儲存 React 元件時,hooks 會自動更新測試檔案;當他們修改 API 端點時,hooks 會刷新說明文件;當準備提交程式碼時,安全性 hooks 會掃描是否有憑證洩漏。
雖然 Curo 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很明顯我們打造出了一個深受客戶喜愛的工具,Curo 有機會徹底改變開發者的軟體建構方式。
我常常提醒大家,全球 IT 支出中仍有 85% 到 90% 是在地端,而非雲端。
在未來 10 到 15 年內,這個比例將會顛倒,而企業對 AI 的高度興趣將進一步加速這個轉變。
AWS 擁有更廣泛的功能、更強的安全性與營運效能,以及更深厚的企業基礎建設現代化經驗,這些都為 AWS 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們在 Amazon 的其他業務領域也看到強勁動能,以下是幾個例子:
- Alexa Plus:我們的下一代 AI 助理,已開始向美國用戶開放早期使用權,目前已有數百萬用戶使用,回饋非常正面,我們也會持續優化使用體驗。
- Project Kuiper:我們已完成第三次成功發射,雖然尚未正式商業化,但已有大量企業與政府客戶簽署使用協議。
- Prime Video 體育直播:我們首季的 NASCAR 賽事平均每場吸引約 200 萬名觀眾,並吸引了 十多年來最年輕的觀眾群。
- 我們也公布了即將開播的 NBA 首季轉播陣容,包括 Iron Eagle、Stan Van Gundy、Kevin Harlan、Dwyane Wade、Taylor Rooks、Blake Griffin、Dirk Nowitzki、Steve Nash 和 Candace Parker。
- 此外,我們宣布由 奧斯卡提名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執導下一部 007 詹姆士龐德電影。這位當代最傑出的導演之一將掌舵詹姆士龐德的下一場冒險,我們迫不及待想開始製作。
- 最後,我們對 Amazon Pharmacy 的成長與市場反響感到非常滿意,今年迄今已年增 50%,且是在原本就已具規模的基礎上成長。
整體而言,Amazon 各業務都有許多令人振奮的進展。
接下來,我將時間交給 Brian,進行財務更新。
Brian Lisowski,Amazon CFO:
謝謝你,Andy。我們先從整體財務數據開始說明。第二季全球營收為 1,677 億美元,在排除匯率影響後,年增 12%。本季匯率變動對營收產生了 15 億美元的正面影響,因為多數外幣相對美元升值。
提醒一下,我們第二季的營收預測原本預期匯率會帶來約 **10 個基點(約 1 億美元)**的不利影響。
本季營業利益為 192 億美元,比我們預測區間的高端還高出 17 億美元。
在各個業務部門中,我們持續優先考量具成本效益的創新,以為客戶創造價值。
- 北美地區第二季營收為 1,001 億美元,年增 11%。
- 國際部門營收為 368 億美元,在排除匯率影響後,年增 11%。
全球付費商品單位年增 12%。我們持續專注於對客戶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第二季,我們在多項關鍵績效指標上表現強勁,包括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更高的庫存可得性,以及為 Prime 會員創下紀錄的配送速度。
我們全球數百萬的第三方賣家仍是我們商品多樣性的關鍵貢獻者,幫助客戶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找到所需商品。
我們對工具、服務與快速配送的投資,協助賣家觸及更多客戶並擴大業務規模。
第二季,全球第三方賣家的商品佔比達到 62%,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加 1 個百分點。
我們也密切關注整體宏觀經濟環境,包括關稅的影響。如 Andy 所提,我們第二季的規劃涵蓋了多種假設情境,但並非所有情境都實際發生。
我們未來仍會考量各種不同的假設情境。
轉向獲利表現:
- 北美地區的營業利益為 75 億美元,年增 25 億美元。
- 北美的營業利潤率為 7.5%,年增 190 個基點。
- 國際部門的營業利益為 15 億美元,年增 12 億美元。
- 國際的營業利潤率為 4.1%,年增 320 個基點。
我們對營運團隊的強勁執行力以及他們為客戶帶來的正面體驗感到滿意。
第二季,我們在運輸網絡方面的生產力有所提升,這得益於更佳的庫存配置、高單位量的槓桿效益,以及來自第一方與第三方賣家的高需求商品庫存。
這些因素促成了更快的配送速度與更低的成本。
出貨運費年增 6%,但增速明顯低於商品單位的成長(如前所述,年增 12%)。
我們致力於推動能進一步改善成本結構的各項計畫。
策略性的庫存配置帶來多重效益,包括更好的庫存可得性、更短的配送路徑,以及更快的客戶配送時間。
當我們優化庫存位置時,能夠在單一包裹中整合更多商品,從而減少包材使用與成本。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將持續改善入庫網絡、擴展美國的當日配送設施(包含偏遠地區),並在各個設施導入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
雖然營業利潤率的年增表現可能會有所波動,但我們有明確的策略,致力於長期穩健的成長。
接下來談廣告業務。
廣告業務方面:
廣告營收年增 22%,主要由於我們的商店流量強勁,帶動了贊助商品的成長。廣告仍是北美與國際部門獲利的重要貢獻來源。
我們的「全漏斗式廣告策略」,即協助品牌與客戶建立連結,持續獲得市場共鳴。
接下來是 AWS(Amazon Web Services)部門:
- 本季 AWS 營收為 309 億美元,年增 17.5%。
- AWS 的年化營收規模已超過 1,230 億美元。
第二季,我們在 生成式 AI 與 非生成式 AI 兩大業務領域皆持續成長。隨著企業將重心轉向新計畫、將更多工作負載遷移至雲端,或重新啟動/加速從地端到雲端的轉型,也進一步釋放生成式 AI 的潛力。
- AWS 的營業利益為 102 億美元。
- 不過,AWS 的營業利潤率從第一季的歷史高點 39.5% 下滑至第二季的 32.9%。
這項下滑的最大原因之一(約佔一半)是因為年度薪酬週期所帶來的 股票型薪酬費用季節性上升。
此外,AWS 還面臨來自 折舊費用增加 以及 匯率波動 的不利影響。折舊費用的上升,反映出我們在 AWS 的資本支出持續增加。
如我們過去所說,AWS 的營業利潤率會隨著不同時期的投資規模而有所波動。
我們將持續在 晶片、資料中心與電力基礎設施 上加大資本投入,以把握這個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龐大機會。
首先談資本支出(CapEx):
第二季的現金資本支出為 314 億美元。我們預期這個數字將大致代表下半年每季的資本投資水準。
AWS 仍是主要的投資驅動力,因為我們持續投入以支援 AI 服務的需求,並加大對 客製化晶片(如 Tranium) 的投資,以及支援北美與國際業務的技術基礎建設。
此外,我們也持續投資於 履約與運輸網絡,以支援業務成長、提升配送速度,並透過投資於 當日配送設施、機器人與自動化 來降低服務成本。
這些投資將為未來多年帶來成長動能。
接下來是第三季財務預測:
提醒一下,我們的預測涵蓋多種可能性,考量了第二季的結果、目前季度的趨勢,以及對宏觀經濟環境(包括關稅)的預期。
- 第三季淨銷售額預計將落在 1,740 億至 1,795 億美元之間。
- 以目前匯率估算,匯率變動預計將帶來約 130 個基點的正面影響。不過,全球貨幣在季度內仍可能波動。
- 第三季營業利益預計將落在 155 億至 205 億美元之間。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環境中,我們將持續專注於最重要的事:透過廣泛的商品選擇、具競爭力的價格與無與倫比的便利性,為客戶創造卓越價值。
我們始終專注於提升客戶體驗,並堅信「以客為本」是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的唯一可靠方式。
Q&A
Doug Anmuth 摩根大通:幫我們更詳細地說明一下關稅是如何在供應商、亞馬遜和消費者之間分擔的?以及您是否預期未來會有任何變化?第二個問題是關於AWS,我們看到雲端市場的第二和第三大業者的成長速度明顯更快。我完全理解AWS是從更大的基礎起步的。但除此之外,您認為這種差距主要是由於客戶需求、基礎設施供應,還是兩者皆有?謝謝。
Andy Jassy:好的,這兩個問題我來回答。先談關稅。我們之前多次提到,也仍然相信的一點是:我們真的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特別是在中國,關稅最終會落在哪裡很難說。我們也不確定當我們用完自己第一方零售的預先採購庫存,以及第三方銷售夥伴的前置部署庫存後,情況會如何發展。
當然,如果未來成本上升,目前我們也無法確定最終會由誰來承擔這些更高的成本。我們現在能說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在上半年,我們並沒有看到需求減少,也沒有看到大規模的平均售價(ASP)上漲。不過,這些情況在下半年可能會改變。有很多事情我們還不知道,但這是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
關於AWS的問題,首先我想說的是,正如你在問題中提到的,Doug,年增率和成長百分比總是與你所處的基礎規模有關。我們在AWS的業務規模明顯比其他業者大。我認為第二大的業者大約是AWS規模的65%。從過去幾季的結果來看,有時候我們的成長速度比其他業者快,有時候則是他們比較快。但即使如此,如果你看看你提到的第二名業者,我們在市場上仍然處於非常領先的地位。
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某一個時間點的表現。上週的表現也只是某個時間點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客戶在這些平台上的實際使用體驗。如果你看看客戶真正關心的事情,他們非常在意平台的操作效能、可用性、耐久性、延遲與吞吐量等各項服務指標。而我認為我們在這些方面有相當明顯的優勢。他們也非常重視資安。
如果你有重要的資料,而對大多數公司來說,他們會把真正重視的資料放在雲端,那麼這些資料的安全性與隱私性就非常重要。而在AWS的資安表現,與其他業者相比是有明顯差異的。你只要看看過去幾個月的情況,就會發現幾乎每個月都有某些業者發生資安事件。所以我認為在資安方面,我們有非常大的差異化優勢。
此外,我認為在功能性方面也有顯著差異。我們不僅在核心基礎架構服務上提供更多功能,如果你看看我們在AWS上針對AI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從技術堆疊的底層到最上層,整體架構也非常不同。因此,我對我們在AI與非AI領域提供給客戶的服務與基礎設施感到非常有信心。
目前我們的需求其實超過了我們的產能,所以我們本來可以創造更多營收、幫助更多客戶。我們正在非常努力地擴充產能來改變這個現況。但即便如此,AWS現在已經是一個年營收達到1,230億美元的業務,而且這仍然只是起步階段。
我想,能夠在一個年營收達到1,230億美元的市場中,還能說「這只是剛開始」,這樣的機會非常罕見,而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Mark Mahaney,Evercore分析師:我先從AWS開始。你們能否公布目前的未完成訂單(backlog)金額?另外,過去你們曾提到供應限制的問題,並希望這些問題能在下半年獲得解決。這仍然是你們的預期嗎?
有沒有什麼跡象顯示這些供應限制會更早或更晚解決?然後我還有一個關於Alexa Plus的長期問題。我已經試用了一段時間。Andy,當你思考這項產品在提升用戶參與度、帶動服務營收、廣告收入,甚至每戶零售銷售額方面的潛力時,你會怎麼看?從財務角度來說,你認為這會如何體現在數字上?非常感謝。
Dave Files:我先來提供一下未完成訂單的數字。截至6月30日的季度末,未完成訂單金額為1,950億美元,年增約25%。
Andy Jassy:關於AWS的供應限制,我們目前的情況是,需求仍然高於我們的產能。這些限制出現在多個層面,其中最大的瓶頸是電力供應。此外,也會不時遇到晶片短缺的問題,還有一些組件的供應挑戰。即使拿到晶片後,在製造伺服器的過程中,有時候新一代晶片的推出會延遲,有時候即使晶片到位,伺服器的良率也不如預期。因此,這些都是我們目前正在積極解決的問題。
這種情況其實在整個產業中都很普遍。我不認為我們能在一兩季內完全解決目前的產能與需求之間的落差。我認為這會需要好幾季的時間,但我預期每一季都會有所改善,對此我保持樂觀。
關於Alexa的問題,我想先說的是,Alexa Plus的使用體驗比我們之前的Alexa好非常多。她比以前更聰明,也更有能力。我會說,與目前市面上的其他聊天機器人不同,那些機器人雖然擅長回答問題,但無法真正幫你執行任何動作,而Alexa Plus則能幫你完成很多事情,這點非常有吸引力。
例如,我可以請Alexa幫我播放音樂或影片,或是把音樂從一個裝置轉移到另一個裝置。如果我正在聽一首電影裡的歌曲,我可以請Alexa Plus播放這首歌出現的電影片段,她就會在我的Fire TV上的Prime Video播放那段場景。
又或者,如果我有客人要來,我可以說:「Alexa,把窗簾拉上,把門廊和車道的燈打開,溫度調高五度,播放適合晚宴的音樂。」她就會用自然語言理解並完成這些指令。她能執行很多動作,這真的很有吸引力。
目前我們已經開始在美國推出Alexa Plus,現在已有數百萬名用戶在使用。
剩下的美國用戶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內陸續開放,並計劃在今年稍晚開始更大規模的國際推廣。客戶對這個體驗非常喜歡,他們明顯感受到這比以前的Alexa好很多。評價非常高,使用情境也比以前更加廣泛。
用戶打語音電話的次數明顯增加。我認為這會在多個面向帶來效益。首先,如果你打造出全球最好的個人助理,對客戶來說就會非常有用,因此會被大量使用。這也代表大家會對內建Alexa Plus的裝置感到興趣,進而購買。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在上面進行購物,整體購物體驗非常愉快,未來還會持續優化。
我認為,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地進行多輪對話,未來也會有機會透過廣告來協助用戶探索內容,同時也成為營收成長的槓桿。隨著我們持續增加功能,未來也可能會出現某種形式的訂閱服務。
目前,Prime會員可以免費使用Alexa Plus,非Prime會員則需每月支付19.99美元。我認為現在仍然是非常早期的階段,但我們對目前提供的體驗感到非常鼓舞,也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會持續不斷地優化這項服務。
Colin Sebastian,Baird 分析師:首先關於國際業務部門的營收與利潤率的進展,能否請你們多分享一些細節,說明這些成長的驅動因素,以及這些效率提升在各市場中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另外,Andy,你剛剛提到了Kuiper,我們最近比較少聽到相關消息。能否請你更新一下目前的進度,是否仍朝著明年發射的目標前進?服務推出的時程如何?以及你對這個衛星網路長期發展的看法?
Brian Lisowski:謝謝你,Colin,我是Brian。我先來回答關於國際業務的問題。這一季對國際部門來說是非常強勁的一季,不論是營收成長還是營業利潤率表現都很亮眼。營業利潤率年增320個基點,達到4.1%。
這其實是我們過去十季以來穩定進展的延續,總體來看,這段期間我們的營業利潤率已經提升了將近700個基點。這背後主要來自國際部門中的兩個部分:一是像英國、德國、日本這些已開發市場,它們的利潤率表現已經接近美國市場的水準。隨著這些市場持續成長,它們對整體獲利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這正是我們目前看到的趨勢。
在這一季,我們在這些國家的運輸網絡中看到了強勁的生產力表現,就像我們在美國看到的一樣,這帶來了更高的包裹處理量、更快的配送速度,以及更低的成本。因此,「降低服務成本、提升配送速度、提供更佳商品選擇」這個主軸,也正在國際市場上持續發展。
至於新興市場,我們對目前的進展也感到滿意。過去五年內,我們在八個國家啟動了業務,這些市場各自處於不同的投資初期階段,也處於邁向獲利的不同進程。但它們在每一季都持續展現出良好的成長,包括商品選擇的擴大、Prime會員的增加,以及客戶服務的拓展。
所以整體來說,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區域的持續改善,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樂觀。已開發國家持續成長與發展,表現越來越接近美國市場;而新興市場則各自處於不同的成長階段。
Andy Jassy:關於Project Kuiper的問題,這是我們正在部署的低軌道衛星星鏈計畫。全球目前有大約4到5億戶家庭無法使用寬頻網路,這代表他們無法進行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線上教育、線上工作、購物或娛樂。這是一個真正存在的數位落差,而這項服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這對企業與政府單位同樣重要,因為他們在許多地區也缺乏寬頻連線,無法取得即時的可視性或連接能力,因此需求非常高。我認為,當我們的衛星星鏈部署完成後,市場上將會有兩家真正具備現代化低軌衛星技術的業者,一家是目前的市場領導者,另一家就是Project Kuiper。
我相信我們在效能方面會有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就上行與下行的傳輸效能來看,我預期Kuiper會有競爭優勢。我也認為我們的定價對客戶來說會非常有吸引力。
如果你看看低軌衛星的三大主要客群:消費者、企業與政府,我們在這三個領域都有非常強的關係,這得益於我們的消費性業務與AWS雲端服務。對企業與政府來說,他們從太空中接收到的資料,往往需要進一步上傳到雲端進行分析、AI處理與其他應用。而Kuiper與AWS之間的無縫整合,對這些客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儘管我們還沒正式發射Kuiper,但目前已經簽署了相當多的企業與政府合作協議,這非常令人振奮。我們正全力推進衛星發射作業,雖然部分火箭供應商有些延遲,但我們已經預訂了未來幾年大部分可用的發射時程。我們非常希望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進入商業測試階段。
Brian Novak,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ndy,我有兩個關於AWS的問題,可能有點棘手,但我還是想請教你。現在華爾街有一種說法,認為AWS在生成式AI(GenAI)方面落後,擔心會流失客戶到其他競爭對手。你能否回應一下這種說法?你會怎麼反駁?
另外,也請你談談你和團隊目前最重要的重點是什麼,以確保AWS在創新方面能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不被其他超大規模雲端業者超越?第二個問題是,雖然AWS已經是個非常大的業務,但有沒有理由相信它在今年下半年甚至2026年會加速成長?畢竟市場機會很大,而且未來12個月會有大量GenAI能力釋出。
Andy Jassy:關於第一個AI的問題,我想先說的是,我認為現在在AI領域仍然是非常早期的階段。如果你看看目前的發展狀況,整個市場是非常「頭重腳輕」的,也就是說,只有少數幾個大型的前沿模型正在進行訓練,這些模型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其中有幾個是在AWS上訓練的,也有一些是在其他平台上進行。
接著我想說,目前真正大規模的生成式AI應用其實也還不多。一類是聊天機器人,像是ChatGPT,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另一類則是我稱之為「程式碼代理(coding agents)」的應用,例如Cursor、Vercel 和 Lovable 等公司,其中有幾家在AWS上運行了相當大規模的工作負載。
此外,還有非常大量的生成式AI應用目前仍處於試點階段,或正在開發中;也有很多AI代理(agents)正在被嘗試建構,並思考如何大規模投入實際生產環境。
但這些應用目前都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即使有些應用已經推出,它們的使用量與我前面提到的幾個大型應用相比,仍然相對較小。我們目前有非常多的企業與新創公司正在AWS的AI服務上運行他們的應用。
不過整體來說,無論是使用量、應用範圍、實際投入生產的程度,或是AI代理的數量,現在都還只是初期階段,未來還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所以當你思考AI未來的發展時,真正重要的是:客戶在選擇基礎設施時會在意什麼?這時你就需要從整個技術堆疊的不同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認為,對於那些正在訓練模型的公司來說,真正的成本壓力最終會出現在「推論(inference)」階段。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成本還是在訓練階段,因為大家都在訓練模型、嘗試將應用投入生產環境,但一旦進入規模化階段,80%到90%的成本將會來自推論,因為訓練是偶爾進行的,但推論是持續不斷地在產生預測與回應。
因此,客戶會非常關注他們所使用的運算資源與硬體。我們與NVIDIA有非常深度的合作關係,這種合作會持續下去,但我們也從CPU市場的經驗中學到了一些事——當時Intel是主導者,但客戶渴望更好的性價比。
所以,就像我們在CPU領域打造了自研晶片Graviton,它的性價比比主流x86處理器高出約40%,我們在AI領域也做了類似的事,推出了自研AI晶片Tranium。第二代Tranium(Tranium 2)已經成為Anthropic下一代雲端模型訓練的核心基礎,也成為我們Bedrock平台與推論服務的骨幹。
目前Tranium 2在推論方面的性價比比其他GPU供應商高出約30%到40%。我們也已經在著手開發第三代Tranium晶片。
所以我認為,未來大量的運算與推論工作最終都會在Tranium 2上執行,而這樣的性價比在進入規模化階段時會對客戶非常重要。
接著談到技術堆疊的中層,這部分主要是客戶用來訓練模型、使用現有的前沿模型,並建構高品質、可大規模推論的生成式AI應用的服務組合。我們觀察到,許多客戶在訓練模型時仍廣泛使用 SageMaker AI。
而在使用前沿模型方面,Bedrock 的採用也在快速成長。正如我在開場時提到的,目前具備規模化能力的AI代理(agents)數量仍然非常少,這是因為建構代理本身就很困難,而且要以安全且可擴展的方式部署也不容易。
因此,我們最近推出的 Strands(讓建構代理更容易)以及 Agent Core(讓代理能夠安全且大規模部署)都獲得了非常正面的回饋,客戶對此感到非常興奮,這將改變AI代理的可能性。
最後,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別忘了,目前全球約 85%到90%的IT支出仍然在地端(on-premises)。如果你相信這個比例會反轉——我們相信會——那麼就有大量的傳統基礎設施需要遷移,其中包括主機(mainframes)等系統。
這些還包括像是 VMware 的實例(instances)。我們打造像 AWS Mainframe Modernization(AWS Transform) 這樣的工具,讓企業更容易將主機(mainframes)遷移到雲端、更容易將 VMware 遷移到雲端,甚至能將 .NET Windows 應用轉移到 .NET Linux,以節省成本。這些對企業來說都非常有吸引力。
還有像 Curo 這樣的工具,讓開發流程變得更簡單、更有結構,這也是為什麼客戶對這些服務感到興奮。我對我們目前在 AI 領域所打造的這些基礎與服務組合感到非常滿意,客戶也非常喜歡,這些服務正與他們的需求產生共鳴。
我仍然認為,AI 的採用階段還非常早期。但我還想補充一點:目前大多數的活動仍集中在訓練模型與思考如何將生成式 AI 應用投入生產階段,因此大家還沒有那麼關注這些應用是否部署在與他們其他資料與基礎設施相同的位置。
但要記住,生成式 AI 的推論最終會變成像運算(compute)、儲存(storage)與資料庫(database)一樣的基本建構模組。人們會希望這些應用能夠靠近他們其他應用與資料所在的位置執行。而目前在 AWS 上運行的應用與資料,遠比其他平台多得多。
我對AWS在AI領域隨著規模擴大後的發展非常樂觀。我認為我們在整個技術堆疊中,從上到下提供了一套獨特的服務組合。
至於你最後問到的成長加速的預期,我們一向不針對個別業務部門提供財測,所以我不會給出具體預測。但我確實相信,幾個因素的結合讓我對AWS的未來感到樂觀:
- 越來越多企業恢復了基礎設施現代化的腳步,從地端轉向雲端;
- AI的應用正在加速,越來越多公司將生成式AI應用投入生產並開始擴展;
- 我們的基礎設施產能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與季度持續擴充。
這些因素結合起來,讓我對AWS業務的成長前景充滿信心。
Ron Josey,花旗分析師:我想延續剛才的問題,但聚焦在亞馬遜內部的應用。我記得你在六月寫過一篇文章或部落格,提到生成式AI代理(GenAI agents)在提升內部效率與上市速度方面的潛力。我很想聽聽你對此的看法,尤其是你如何看待亞馬遜在內部導入生成式AI的情況,以及你是否已經看到這些技術在提升上市速度方面帶來了實質成效?謝謝。
Andy Jassy:是的,我認為AI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大的技術變革——這麼說其實意義重大,因為即使我們的生命歷程還不算長,我們也已經經歷了雲端、行動裝置、甚至網際網路的誕生。但我認為AI將會是技術上最重大的轉型。
它不僅會改變我們所熟知的每一種客戶體驗,甚至會實現過去只能想像的全新體驗;同時,它也會大幅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你想想看,從程式開發、資料分析、研究、財務作業,到業務流程自動化、客服支援等,每一個我能想到的工作領域,都將會受到AI的深遠影響。
當面對這樣的大轉變時,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選擇主動擁抱它、參與塑造它,並打造能善用這項技術的工具;或者你可以選擇忽視它,讓它來塑造你。我在六月發表的那篇文章,Ron,你提到的,就是在向團隊明確表達我們的立場——我們要選擇前者。我們要擁抱AI,我們要參與塑造它。
目前我們公司內部已經開發了許多工具與AI代理(agents)。例如像 Curo,它讓程式碼代理能夠協助完成大量的開發工作,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它能讓我們的同仁從更高的起點開始,並更快速、更廣泛地為客戶創新。
再比如 Connect,這是我們的AWS客服中心軟體服務,內建了大量AI功能,能大幅提升客服人員的生產力。你可以想像,我們會在各個領域推動更多創新,讓軟體開發更容易、品質更高、作業更順暢,並自動化許多雲端中的業務流程協調。
我們會在這些領域持續努力,主要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快速、更全面地為客戶創新。同時,我也相信這會讓我們的同仁工作起來更有成就感,因為他們不再需要處理那麼多重複性高的工作內容,而是能真正掌握更多端到端的任務,成為更深度的擁有者。
Justin Post,美銀分析師:我想問一下關於第三季的營收預測,看起來成長相當強勁。我知道你們不會針對AWS是否會加速成長發表評論,但能否談談這個預測背後的驅動因素?你們在預測中是否考慮了關稅或其他不確定因素?另外,也想聽聽你們目前對第四季的初步看法。謝謝。
Brian Lisowski:你好,Justin,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第三季的營收預測區間是 1,745億到1,795億美元(剛剛口誤了一下)。我們對第二季的成長率感到滿意,尤其是在多個領域都有加速,包括出貨量的提升。
我們在本月稍早舉辦的 Prime Day 表現非常成功。當然,如Andy先前提到的,關稅最終會如何落地,以及對消費者的實際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但我們對於自己能控制的關鍵因素感到非常有信心,包括價格、商品選擇與便利性。我們已經談過配送速度的提升、商品選擇的增加、庫存水準的改善,以及更貼近消費者的分散式庫存配置。
這些因素都對我們有利。所以我會說,我們對未來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至於第四季,目前我們不會提供具體預測,會在下次財報時再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