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巴衝突,你未曾想過的5個深刻屬靈洞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介紹:超越無盡的新聞循環

當我們每日面對來自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新聞時,心中常會湧現一種混雜著痛苦、無力與困惑的感受。那些不斷攀升的傷亡數字、破碎家園的影像,以及永無止境的政治角力,彷彿是一面巨大的迴音牆,將我們困在絕望與憤怒的循環之中。我們不禁會問:這場衝突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和平的盼望又在何方?

本文的目的,並非要提供另一套政治分析或歸咎任何一方的責任。相反地,它邀請我們暫時放下世界的喧囂,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來凝視這場衝突。這不僅是一場國際政治危機,更是上帝向祂的全球教會發出的一個緊急而痛苦的提問,要求我們以信心、悔改與行動來回應。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這場衝突背後的深層根源,並在其中尋找那超越性的、根植於上帝應許的盼望。

raw-image


洞見一:衝突的核心是無法相容的「雙螺旋歷史」

這場衝突之所以如此根深柢固、難以化解,其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土地或資源的爭奪,而是兩種深刻、真誠卻又相互排斥的國族敘事之間的碰撞。這兩種敘事,如同DNA的雙螺旋結構,緊密地纏繞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雙方集體認同與記憶的核心。若不理解這兩種敘事如何塑造了雙方的集體心靈,任何外來的和平方案都將是徒勞無功。

下表並非為了評判歷史的客觀性,而是為了真實呈現塑造雙方主觀現實的視角,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

raw-image


從神學角度看,這場衝突深刻地反映了該隱與亞伯的原型故事:一對同源的兄弟,因著感知到的不公而產生嫌隙,最終演變為流血事件,而那血正從地裡向上帝發出哀聲。這些相互排斥的歷史敘事,構成了阻礙雙方看見彼此身上神聖形象(Imago Dei)的「堅固營壘」。它們將整個民族囚禁在怨恨與非人化的循環中,使每一方都將自己的國族敘事置於上帝「愛你的敵人」的命令之上。因此,和平不僅是一場政治談判,更是一場屬靈爭戰,而這場爭戰的第一步,就是悔改,從這種將國族敘事偶像化的罪中回轉。

raw-image


洞見二:物理的高牆,源自心靈的隔斷

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實體隔離牆、檢查站和封鎖線,不僅僅是政治與軍事設施。從更深層次看,它們本身就是罪的聖禮——一種內在屬靈分裂的外在可見標記。猶太民族對於大屠殺的創傷記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對於「浩劫」(Nakba)的創傷記憶,如同身體上兩個深可見骨、不斷流膿且未曾癒合的傷口。

使徒保羅關於「基督的身體」的教導,在此給予我們深刻的洞見。這場衝突不應被視為一場遙遠的局部爭端,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屬靈疾病,使整個人類大家庭都處於失調與破碎的狀態。正如聖經所言: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

因此,真正的和解,無法單靠重新劃定邊界來達成。它必須源自一個「和好的職事」(哥林多後書 5:18),這個職事首先要拆毀我們內心的「隔斷的牆」,然後才能拆毀世界上的物理高牆。和平的永續根基,在於深刻地意識到,在基督裡,我們同屬於一個無法分割的人類家庭。當我們理解這些外在的高牆是內心罪惡的聖禮時,這便引導我們去徹底重新評估,真正的平安——或「Shalom」——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raw-image


洞見三:和平是自然狀態,暴力才是擾動

這是一個違反直覺,卻極其深刻的神學觀點:在基督教神學中,「Shalom」(平安)是上帝為創造所命定的完美秩序與「基態」(ground state)。我們所見的人類權力鬥爭、暴力和強權政治,才是向這個原本和諧的系統中,不斷注入的混亂能量,使其偏離了上帝所賜的安息。這個神學真理與跨文化的智慧產生了共鳴;它近似於道家的「無為」或物理學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暗示著和平是宇宙的自然和諧,而暴力才是那股擾動的力量。

這讓我們聯想到十字架的道路,也就是基督「虛己」(Kenosis)的道路。十字架所展示的力量,不是用暴力去戰勝暴力,而是在軟弱中顯出完全;不是透過反擊,而是透過承受來吸收暴力,從而讓整個系統有機會在神的恩典中,回歸其和平的本然狀態。這並非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最高層次的屬靈行動——一種將自我意志完全順服於上帝那捨己之愛的行動。

這讓我們重新思考實現和平的方式。或許,真正的道路不是更用力的「作為」(action),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放手讓神掌權」(letting go and letting God)的謙卑順服。

raw-image


洞見四:和平推動者的「崇高耗竭」有其神聖目的

致那些為了和平而努力,卻感到理想被消磨殆盡、身心俱疲的讀者們:你們所經歷的那種深沉的無力感,在神學上,可以被視為一種「崇高的耗竭」(sublime exhaustion)。

這種耗竭並非失敗的標誌,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屬靈里程碑。它標誌著「自力」(self-power)的終點,從而為神聖恩典的介入敞開了大門。**這正是門徒們在風暴中奮力掙扎,耗盡自身所有力氣後,最終才向上主呼求時的屬靈狀態。**它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的那聲痛苦吶喊: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當我們承認,僅僅依靠人類有限的智慧、德性與意志力,終究無法應對這個世界深不見底的集體黑暗時,我們並非走向絕望,而是培養出真正的謙卑,促使我們去尋求那超越我們自身的力量。這種耗竭本身,就是一種恩典,因為只有當我們停止依靠自己的力量時,我們才真正準備好,去全然地信靠上帝。

洞見五:最持久的動力,源自對恩典的感恩

最終極的洞見是:對上帝無條件恩典的深刻理解,不會導致被動的宿命論,反而會催生出一種更強大、永不枯竭的行動驅動力——感恩。

當我們真正明白,我們這些曾是「上帝的敵人」的人,竟藉著祂兒子的死,得以與祂和好時,我們的心會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恩所充滿。這種被赦免、被接納的深刻經歷,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一種永不止息的動力。於是,我們追求和平、建立公義的動機,經歷了一場根本性的轉變。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這個深刻的體悟——我們的行動是對一份早已賜下的恩典的回應——觸動了一種普世的屬靈渴求,其迴響亦可在其他偉大的信仰傳統中聽見,因他們同樣在掙扎於人類努力的極限,並渴求一種超越自身的力量。我們不再是為了「賺取」救恩或證明自己價值而焦慮掙扎,而是因著「已經被拯救」的恩典,所作出的充滿喜樂與感恩的自然「回報」。**我們服事我們的敵人,不是為了要得救;我們服事他們,是因為當我們還是敵人的時候,就已經被拯救了。由感恩所驅動的愛,是唯一足以支撐我們走完這條漫長和平之路的能量。它將我們從修補破碎世界的絕望掙扎中釋放出來,轉變為自由、喜樂、充滿盼望地參與上帝更新萬物的偉大工作。

結論:在盼望中前行

這五個屬靈洞見,邀請我們將目光從世界的破碎,轉向上帝不變的應許。它們提醒我們,真正的和平之路,始於也終於一種謙卑感恩的領受。這條路或許漫長而艱辛,但我們並非孤單前行,因為我們所盼望的,是上帝親自的同在與終極的更新。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3-4)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Maranatha)

阿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479內容數
2025/10/23
我們正處於一個深刻的屬靈危機之中,被迫去察驗這「時代的兆頭」(馬太福音16:3)。無論是聖地持續不斷的苦難,還是人類徘徊在自我毀滅陰影之下的核武威脅,都向上帝的教會發出了一個緊急而痛苦的呼聲,要求我們以信心、悔改和行動來回應。戰爭與暴力,是人類墮落本性最痛苦的彰顯,它挑戰著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
Thumbnail
2025/10/23
我們正處於一個深刻的屬靈危機之中,被迫去察驗這「時代的兆頭」(馬太福音16:3)。無論是聖地持續不斷的苦難,還是人類徘徊在自我毀滅陰影之下的核武威脅,都向上帝的教會發出了一個緊急而痛苦的呼聲,要求我們以信心、悔改和行動來回應。戰爭與暴力,是人類墮落本性最痛苦的彰顯,它挑戰著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
Thumbnail
2025/10/23
讓我們懷著最深的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踏上這段禱告般的旅程。當聯合國將某個日子定為「國際農村婦女日」,我們不妨將其視為一次屬靈的邀請,邀請我們以基督的眼光,去看見這個世界的「無形支柱」:那些辛勤耕耘、維繫家庭、並照管上帝所造萬物的婦女們。
Thumbnail
2025/10/23
讓我們懷著最深的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踏上這段禱告般的旅程。當聯合國將某個日子定為「國際農村婦女日」,我們不妨將其視為一次屬靈的邀請,邀請我們以基督的眼光,去看見這個世界的「無形支柱」:那些辛勤耕耘、維繫家庭、並照管上帝所造萬物的婦女們。
Thumbnail
2025/10/23
本文的目的,便是以一份溫暖與鼓勵的心,與您一同探索兩種源自基督信仰的核心思想:僕人君王之道與感恩作為行動引擎。我們將一同思考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而我們關懷他人、行善濟世的持久動力,又能從何而來?盼望這趟旅程,能為所有尋求真理的朋友,帶來一絲微光。
Thumbnail
2025/10/23
本文的目的,便是以一份溫暖與鼓勵的心,與您一同探索兩種源自基督信仰的核心思想:僕人君王之道與感恩作為行動引擎。我們將一同思考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而我們關懷他人、行善濟世的持久動力,又能從何而來?盼望這趟旅程,能為所有尋求真理的朋友,帶來一絲微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基督教的末世論,揭示上帝對人類罪孽的憤怒以及即將來臨的大災難。引用聖經啟示錄的相關經文,分析當前社會的問題與道德淪喪,並反思人類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筆者呼籲人們關注目前的社會現狀,尤其是某強國所面臨的嚴重困境,並指出唯有回歸信仰與上帝的教導,方能尋求救贖與憐憫。
Thumbnail
本文探討基督教的末世論,揭示上帝對人類罪孽的憤怒以及即將來臨的大災難。引用聖經啟示錄的相關經文,分析當前社會的問題與道德淪喪,並反思人類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筆者呼籲人們關注目前的社會現狀,尤其是某強國所面臨的嚴重困境,並指出唯有回歸信仰與上帝的教導,方能尋求救贖與憐憫。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色列、巴勒斯坦 到底有什麼仇?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百年恩怨 哈瑪斯、巴勒斯坦是什麼關係? @cheapaoe」https://youtu.be/luMF5x-IHys?si=i1-zrIK5ncIeq0Pr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巴衝突4000年前就發生?
Thumbnail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色列、巴勒斯坦 到底有什麼仇?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百年恩怨 哈瑪斯、巴勒斯坦是什麼關係? @cheapaoe」https://youtu.be/luMF5x-IHys?si=i1-zrIK5ncIeq0Pr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巴衝突4000年前就發生?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宗教信仰和衝突的城市。這篇文章回顧了自古至今的猶太、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對耶路撒冷的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歷史衝突。同時,文章也提到了耶路撒冷作為國際焦點的現況,以及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希望這座城市最終能夠實現和平與共融,成為全球的文化寶藏和宗教寬容的象徵。
Thumbnail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宗教信仰和衝突的城市。這篇文章回顧了自古至今的猶太、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對耶路撒冷的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歷史衝突。同時,文章也提到了耶路撒冷作為國際焦點的現況,以及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希望這座城市最終能夠實現和平與共融,成為全球的文化寶藏和宗教寬容的象徵。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