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個謙卑的探索邀請
親愛的弟兄姊妹與朋友們,平安。
我們正處於一個深刻的屬靈危機之中,被迫去察驗這「時代的兆頭」(馬太福音16:3)。無論是聖地持續不斷的苦難,還是人類徘徊在自我毀滅陰影之下的核武威脅,都向上帝的教會發出了一個緊急而痛苦的呼聲,要求我們以信心、悔改和行動來回應。戰爭與暴力,是人類墮落本性最痛苦的彰顯,它挑戰著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
這份學習材料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我們懷著一顆謙卑與禱告的心,一同探索基督徒在歷史中發展出的兩種主要倫理框架:「基督徒和平主義」與「正義戰爭理論」。這兩種立場雖然結論不同,但都源於忠信的子民,嚴肅地嘗試將聖經原則應用於這個破碎的世界。願聖靈引導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能以基督的憐憫,勇敢面對這極具挑戰性的議題,並在我們自己製造的毀滅陰影下,尋求那植根於福音的盼望。

--------------------------------------------------------------------------------
1. 共同的起點:對和平的渴望與破碎的現實
在探討兩種不同的倫理立場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它們共同的神學基礎。這基礎根植於一個核心的張力之中:上帝起初為創造所設計的完美和平,與人類墮落後所面對的暴力現實。基督徒正是活在上帝國度「已然,但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 的處境中,而這兩種倫理框架,正是從這張力中產生的。
- 上帝起初的心意 -「Shalom」 希伯來文中的「和平」(Shalom),其意涵遠遠超過「衝突的終止」。它描述的是一種「普世的繁榮、完整與喜樂」,一種生命各層面都處於健全、公義與和諧的圓滿狀態。更重要的是,聖經啟示我們,上帝的一個聖名是 Yahweh Shalom(耶和華是和平),這意味著真正的和平並非人類努力的成果,而是上帝自身的屬性,是祂同在的彰顯。這正是伊甸園所展現的完美景象,也是上帝為祂的創造所定的最終心意。
- 人類墮落的後果 - 衝突的根源 基督信仰指出,所有衝突的根源來自於「原罪」。始祖的悖逆使罪進入了世界,不僅破壞了人與上帝的關係,也敗壞了人性本身,使其傾向於驕傲、自私與對立。戰爭並非單純的政治或經濟失衡,而是人類與生命源頭——上帝的關係斷裂後,在社會層面不可避免的後果。這深層的屬靈疾病,其具體的悲劇性症狀之一便是「非人化」——將敵人視為非我族類,從而抹去道德約束。當我們忘記每個人,甚至是我們的敵人,都擁有神聖的「上帝形象」(Imago Dei)時,暴力就成為可能。

--------------------------------------------------------------------------------
2. 倫理立場一:基督徒和平主義 (Christian Pacifism)
- 核心信念:效法基督的十架道路 此立場的核心信念是:任何形式的暴力,都與跟隨那位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的耶穌基督,有著根本性的不相容。這不僅僅是對耶穌榜樣的模仿,更是參與一種截然不同的得勝方式——「十架的道路」。這條道路所彰顯的能力,是透過承受苦難而非施加暴力來戰勝邪惡;是「吸收暴力,卻不以暴力回應」的能力。它代表了一種對上帝國倫理的徹底委身,選擇在此時此刻就活出那將來的和平,即便代價是受苦。
- 關鍵聖經依據登山寶訓:馬太福音第五章是此倫理的基石,其中記載了耶穌激進的命令,如「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以及「要愛你們的仇敵」。基督的犧牲:基督在十字架上非暴力的、自我犧牲的榜樣,是基督徒行為的最終典範。祂戰勝罪惡與死亡的方式,不是透過更強大的暴力,而是藉著捨己的愛與復活的大能。
- 歷史上的代表 早期教會、重洗派 (Anabaptists)、貴格會 (Quakers) 和門諾會 (Mennonites) 等,都是歷史上持守此立場的代表性群體。他們的存在,是對整個基督教會強而有力的提醒:除了暴力的邏輯之外,還有一條更忠於福音的道路。

--------------------------------------------------------------------------------
3. 倫理立場二:正義戰爭理論 (Just War Theory)
- 核心信念:在墮落世界中限制罪惡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理解,正義戰爭理論並非旨在為戰爭辯護,而是為在一個罪惡的世界中限制戰爭的發生與殘酷性提供一個嚴謹的倫理框架。它承認上帝賦予政府「佩劍」的權柄(羅馬書13章),以賞善罰惡。然而,此理論是在一個前核武時代發展起來的。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現代武器的出現已經「引爆了正義戰爭理論」,因為其前所未有的毀滅力,完全摧毀了該理論的內在倫理邏輯。
- 關鍵聖經依據政府的權柄:羅馬書第十三章教導,上帝設立政府的權柄,使其能「佩劍」,用以懲罰作惡的,維護秩序。這被視為在特定情況下,國家使用武力的神學基礎。然而,這必須與聖經中對國家驕傲(hubris)的嚴厲批判——如巴別塔的寓言(創世記11章)——保持張力。
- 正義戰爭的嚴格條件(及其在現代的崩潰) 此理論設下極其嚴格的條件,必須所有條件都滿足,才能考慮動用武力。然而,現代戰爭,特別是核戰爭,使得滿足這些條件成為不可能。正當理由 (Legitimate Cause): 戰爭只能是為了對抗一個嚴重、真實且確定的不公義,例如抵禦侵略。合法權威 (Legitimate Authority): 只有合法組成的公共權力機構才能宣戰。正當意圖 (Legitimate Intention): 目標必須是為了重新建立一個公義的和平,而非為了征服、報復或經濟利益。相稱原則 (Proportionality): 使用武力所能達成的善,必須要大過它所造成的傷害與破壞。核武器所造成的爆炸、火焰、輻射,以及引發「核冬天」的潛在後果,其破壞是如此巨大、持久且無法控制,以至於任何可想像的善都不可能與之相稱。最後手段 (Last Resort): 必須已經用盡所有和平、可行的替代方案。區分原則 / 非戰鬥人員豁免權 (Discrimination / Non-combatant Immunity): 軍事行動必須嚴格區分戰鬥人員與平民,並盡一切可能避免傷害後者。然而,核威懾的戰略核心恰恰是威脅要摧毀敵方的城市與人口中心。其主要手段就是蓄意屠殺無辜平民,這直接且公然地違反了區分原則。對「上帝形象」(Imago Dei)進行如此不加區分的、大規模的褻瀆,無異於一場大規模的「弒神」行為。
- 歷史上的代表 此傳統主要由奧古斯丁 (Augustine) 和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等神學家發展而成。

--------------------------------------------------------------------------------
4. 綜合比較與思辨
- 核心觀點比較表

思辨練習
請在閱讀以上內容後,安靜地思考以下問題。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旨在幫助你深化個人的倫理反思。
- 在閱讀了這兩種立場後,再思想核武器等現代毀滅性武器的存在,你認為哪一種倫理觀點面臨著更嚴峻的神學挑戰?為什麼?
- 源於聖經的「愛你的敵人」這一命令,以及人人皆有「上帝形象」(Imago Dei)的教義,如何同時挑戰並深化我們對「基督徒和平主義」和「正義戰爭理論」的理解?
- 這兩種倫理思考,如何幫助你理解基督信仰內部存在不同觀點的現象?這對我們與弟兄姊妹的相處有什麼提醒?

--------------------------------------------------------------------------------
5. 結論:在張力中同行的盼望
基督徒和平主義與正義戰爭理論之間的張力,深刻地反映了基督徒活在「已然,但未然」的上帝國度中的處境。我們被呼召活出天國的樣式,但同時也必須在這個尚未完全更新的世界中,帶著智慧和勇氣去面對罪惡。
這兩種立場都是忠信的基督徒,在複雜的現實面前,為活出信仰而做出的真誠努力。它們提醒我們,通往和平的道路絕非易事。讓我們懷著盼望,為世上的和平禱告,並在各自的處境中成為和平的使者。我們深知,我們最終的盼望並不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成敗,而是基於基督必然再來的榮耀應許。直到那日,當「和平的君」基督再來之時,祂將擦去一切的眼淚,使上帝最終的、完美的 Shalom 降臨在更新的新天新地之中。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