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水文地質學問題。地下水面(或稱為 潛水面)會隨地形起伏,主要是由「重力」和「水的流動特性」所主導的。
以下將分點詳細解釋:
1. 根本原因:重力作用
- 水往低處流:這是核心原則。地下水本質上是儲存在地底岩層孔隙、裂縫中的水。
它與地表水一樣,受到重力的驅使,會從地勢高的地方流向地勢低的地方。 - 地下水面是「地下」的自由水面:您可以將地下水面想像成地底下的「湖面」或「河
面」。就像地表的湖泊會保持一個水平面一樣,地下水面在不受干擾的情
況下,也傾向於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面。然而,這個「水平」是相對
於區域性地質結構而言的,並非全球絕對水平。
2. 補注來源:降水入滲
- 主要來源是雨水:地下水的絕大部分來源是當地的降雨( 或 雪水融化 )。
- 高地補注:降雨落至地面後,一部分會形成地表逕流,另一部分則會滲入地下。
地勢較高的區域(如山丘、山脊)的雨水入滲後,會成為補注該區域地下水
的主要來源。這些水在重力作用下,會緩慢地向下方、地勢較低的區域移動。
3. 形成一個「緩和版」的地形複製
由於上述兩個原因,地下水面的分布會形成一個與地表地形大致相似,但起伏更為平緩的形態。- 地下分水嶺:就像地表有山脊作為分水嶺一樣,地下也有「地下分水嶺」。它通常位於
地表分水嶺的下方,決定了地下水會向山脈的哪一側流動。 - 高對應高,低對應低:
- 在山丘或山脊的下方,由於持續有雨水補注,地下水面會相對較高,形成一個
「地下隆起」。 - 在河谷或低地,地下水面則會較低,並且經常與地表水體(如河流、湖泊)相交。河流在許多情況下正是地下水的排泄點。
- 在山丘或山脊的下方,由於持續有雨水補注,地下水面會相對較高,形成一個
4. 地質條件的影響:滲透性
地層的滲透性( 允許水通過的難易程度 )扮演了關鍵角色。
- 均質含水層:在一個均質、滲透性好的含水層(如均勻的砂層)中,地下水面的起伏
會非常平滑地跟隨地形。 - 非均質地層:如果地下存在不透水層( 如黏土層 )或滲透性差異很大的岩層,它們會
像「擋水板」一樣,局部改變地下水的流動路徑和水位,可能導致地下
水面在某些地方出現異常升高或形成受壓含水層(自流井),但整體大趨
勢仍然受地形和重力控制。
簡單的比喻
您可以將地下的含水層想像成一塊巨大、潮濕的海綿:
- 當您把這塊海綿放在一個有起伏的模型上(例如一個小山坡模型)。
- 海綿的底部會緊貼著模型的起伏。
- 當您在海綿的頂部(高地)滴水,水會在海綿內部向下滲流,最終在底部(低地)匯集並可能流出。
- 此時,海綿內部的「飽和水線」所形成的曲面,就是地下水面。它會大致跟隨模型的形狀,但曲線會比模型表面平滑得多。
總結
總而言之,地下水面隨地形起伏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結果:
在「高地」有雨水持續補注,在「低地」有河流或泉水進行排泄,而連接這兩端的,就是在重力驅使下、於地層孔隙中緩慢流動的地下水。 這個過程塑造了一個與地表地形呼應,但更加平緩的地下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