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上前陣子「您好,我吃一點」的風潮,就是很多人會在外國遊客, PO 出在台灣吃到的美食照片下面,來個幽默的禮貌互動,甚至後續還衍伸出各種變化版,相信應該讓很多人感受到台灣的友好跟熱情。不過友好跟熱情這兩個詞,在台灣的道路上...可能就不這麼適用了。尤其這也不單單只是我們自己在抱怨,就連在其他國家對台灣的旅遊建議上,都對道路交通頗有微詞,甚至還用了「極度魯莽」來形容駕駛,建議自家國人要特別注意安全,對於要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來台的目標,怎麼看都不是一件好事。
👉本集 YouTube 傳送門:https://youtu.be/N1xPQAV8VFE
各國對台灣的交通看法
來台觀光人數目標沒達成,其實早就不是什麼新消息,尤其在疫情前台灣歷年的觀光人數,大約是在 1000 萬上下,而原本今年 2025 年的目標,也是定在這個數字,不過目前看起來應該是很難達成,對比其他國家觀光人數的成長,確實台灣遜色許多。當然觀光人數不如預期是有非常多原因,匯率好不好、周圍國家的吸引力、宣傳力度高低都有可能是影響因素,交通的好與壞不一定是外國遊客不來台灣的主要原因,但看看其他國家提供他們自己國民,針對台灣的旅遊建議,尤其是在交通建議上,對比台灣人對外國遊客的友好態度,真的是有極大落差。

落差到底有多大?首先來看每年來台人數都很龐大的日本,在外務省的網頁中針對交通特別提到,雖然台灣總人口大約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但根據 2022 年統計,台灣交通事故件數是 37.5 萬件,超過日本的 30.1 萬,顯示台灣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比日本高出許多,外出務必謹慎。再來,駕駛者往往優先考慮車輛而非行人,汽車和摩托車可能突然從小巷出現,而不停下來,非常貼切,而且還有不少人會把喇叭代替煞車,在巷口不是減速看左右有沒有車喔,而是連續叭好幾聲表示我要來囉,其他人請閃邊站,小巷路口有時候甚至比大馬路還要危險。

另外還不只這樣,下面還寫到,綠燈過馬路要注意周圍車輛,以及摩托車經常停在人行道,甚至會騎上人行道,行走時請注意前後摩托車,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句話有什麼想法,我是真心覺得這句話很諷刺,荒謬到要請合法使用的行人,前後注意有沒有違規的摩托車,重點是有時候還要讓路給機車,不然還會被按喇叭,只能說雖然很不想承認,但寫這幾點注意事項的人,肯定在台灣住過一段時間,非常符合風俗民情。
當然不能只看一個國家,不然就太片面了。再來點開加拿大政府的網頁,雖然上面對台灣的交通介紹只有占一小部分,但形容起來是完全沒有在客氣的。機車騎士不遵守交通法規,甚至還用 ” extremely reckless 極度魯莽” 來形容,嗯...還挺強烈的用字。而且後面還寫到,就算你是個經驗豐富的騎士,也請避免在台灣騎車,在步行跟騎腳踏車時請小心謹慎,盡可能使用高架人行道或天橋, OK ,看來原本給行人過馬路的斑馬線,已經變成不安全的一級戰區了。

再來是我覺得精簡扼要,但卻處處一針見血的捷克。一開始都是蠻正面的啦,幾乎沒有竊盜跟暴力犯罪,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基礎設施良好,公共交通出色。不過後面就是重點了,道路交通是台灣旅遊風險較高的區域,當地駕駛不穩定,車道毫無意義,隨處可見的輕型機車完全不遵守交通規則,車輛行駛軌跡難以預測,建議所有道路使用者務必格外小心,然後最後再加上一個驚嘆號。

看到這邊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明明前面對台灣的形容都還不錯,最後直接來個超級真心話,而且相信早已身經百戰的各位,也很難說它描述錯誤,也不知道第一次來旅遊的捷克人看到這些形容,會對台灣交通抱持怎麼樣的看法。
當然不是只有上面些國家,對台灣交通有這些形容,像是美國英國也寫到,許多駕駛不尊重行人優先通行權,韓國則是比較委婉一點,只有寫外國遊客經常在台灣遭遇交通事故,建議小心謹慎。總而言之,如果沒看到旅遊建議寫到台灣的交通問題,通常是那個國家,沒有針對各別國家給建議,只有重大的傳染疾病或戰爭動亂才會發單一警告,反之只要有提供,通常很少看到對台灣交通寫下正面評價。
而且很諷刺的是,從一樣偏負面、台灣很常聽到的觀光提醒—「去西歐要小心扒手」來看,被扒頂多就是喪失錢財,很少聽到有人因此危及性命。但如果來台灣真的不幸發生交通事故,例如走在斑馬線上被撞,最嚴重是有可能連命都賠掉的,而且每年的事故件數還不低喔,對比台灣治安良好,大家可以不用擔心值錢東西被偷走,筆電手機包包直接放桌上,過馬路卻要十分注意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子,而且就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哪台車,會突然成為那顆致命的不定時炸彈。
大眾運輸難題
而從整個交通來看,外國遊客除了要注意馬路格外危險之外,我覺得大眾運輸也是困境之一。從 2024 年,交通部觀光署對來台旅客做的調查,在境內交通便利這一項,雖然拿下滿分 5 分的 4.63 分,看起來分數還算不錯,但很奇特的是,從到訪的觀光景點所在縣市排名,能看到來台遊客大部分還是集中在雙北,而且佔比非常之高。那大家都知道,雙北的大眾運輸相較其他縣市,本來就比較方便,公車班次穩定,捷運四通八達,人行道更是相對普及,這有可能是境內交通便利拿下高分的原因。

但只要出了雙北,我自己是真的很難想像,在外國遊客開車比例不高,然後也不包車的情況下,如果今天假設要去像是台南想吃在地傳統小吃,不管是下高鐵還是台鐵台南站,甚至從飯店出發,到底要怎麼到隱身巷弄的老店或觀光景點,總不可能騎機車吧。那或許喔,公車或台灣好行有可能可以補足,但有不少地方的公車班次不是這麼穩定,班距間隔太長,搭乘意願不一定高,甚至連日本外務省也特別提醒,台灣公車有時候不會等乘客就座就啟動,或是會突然煞車。

而台灣好行則是先前審計部有點出,部分路線沒有串接機場、港口,同時部分班次沒有配合高鐵台鐵的抵達時間,導致如果有些人要搭,可能得等上一段時間才搭得到,而且整體搭乘量雖然比疫情前好,但搭乘率沒有達到 6 成。另外針對觀光客,其實還有一種叫做台灣光巴的套裝行程,但 2024 年搭乘人次也只有 11.5 萬,甚至國外乘客佔比相當低,只有 3.8 萬。而在自由行旅客逐漸增加下,代表只要出雙北、離開各大車站後,沒租車也不包車,交通就只剩搭 UBER 小黃跟走路最方便,但再怎麼樣,也避不掉前面提到的人行道不普及,還有交通安全問題。交通,是發展觀光的重要基礎之一,你覺得台灣準備的如何呢?
觀光困境
雖然今天這集比較聚焦在觀光層面,但許多國家對於台灣的旅遊建議,其實都著重在駕駛習慣跟行人安全問題。而這些狀況早在幾年前,我們自己就已經出現好幾波討論,不管是行人走在斑馬線上被撞,還是學生、拄著拐杖的長輩、或是有輪椅需求的人,因為沒有人行道只能被迫走在馬路上,險象環生。而後續因應而生的斑馬線禮讓政策,甚至是最近許多學校周圍跟重要路段,正在進行的人本交通工程,更是出現許多支持與反對聲音,只能說目前我自己體感,在行人禮讓上確實是有好轉跡象,但進步空間同樣還是很大,看到人走過來卻硬要加速通過的,也不在少數。

對我自己來說,如果要去一個國家旅遊,交通一定是首要考量,要怎麼從機場到飯店,這個景點跟下個景點之間要怎麼搭車,都是事先要查好的功課,如果距離沒有很遠的話,我自己是很喜歡用走的走過去,散步之餘還能仔細觀察不同國家的街道、人跟人日常互動、甚至發現一些在地小店,這或許跟起源於韓國的台灣感性,是有這麼點相似。但我不認為現在的台灣,能提供遊客安全的步行環境,畢竟不單單只是人行道普及問題,重視行人安全的人本道路設計,除了這一兩年重新改造的路段、重劃區還算不錯外,其他在台灣根本是個奢求,再加上為數不低的危險駕駛,都成為台灣糟糕的交通現狀。
而在這個情況下,我自己都很難推薦外國遊客用走的探索台灣,有捷運請搭捷運,有接駁車請搭接駁車,會搭公車的請搭公車,對價錢不敏感的請搭 UBER 小黃,畢竟有不少老店景點都在舊市區,那邊可說是道路交通相對危險的地方。更不用說有些觀光夜市,完全沒有禁止汽車機車駛入,邊走還得邊閃機車,甚至退一步來說,就算真的畫人行道,還是會有機車店家違規佔用,警察也不一定來得及來開單,啊就算開單車子也不一定會馬上移走,還有可能在路邊跟警察吵架。這樣的交通亂象不單單會對推行觀光相當不利,更成為本來就住在這裡的我們,日常可見卻對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的現狀。
👉本集 YouTube 傳送門:https://youtu.be/N1xPQAV8V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