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的天氣幾乎都會下雨喔,所以不管是騎車還是開車的朋友,都要特別注意安全。根據預報,大概會一直下到下週二,也就是從今天星期五到星期二,整整五天都會是濕濕冷冷的天氣。
有時候啊,其實也可以趁著雨天的時候,讓自己慢下來。看看遠方、看看綠色的植物、接觸一下大自然,其實都能幫助我們吸收不一樣的能量。現在的人大多數時間都在看手機、電腦、平板,長時間盯著螢幕,不僅眼睛容易疲勞,心也會變得緊繃。
所以偶爾讓自己放鬆一下,望向遠方、呼吸新鮮空氣,會讓整個狀態都變得更好。其實很多時候,心境的改變就是一個念頭的轉變——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念頭不同,生活的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有時候,一件事情本身其實是好事,但如果你的念頭不對,它就可能被你解讀成壞事。反過來說,有些事情原本並不太好,但如果你的念頭正確,你就能把它轉化,變成一件好事。
所以說,生活、工作、事業中,其實總會有高低起伏。關鍵在於,你的念頭放在哪裡。
我自己後來發現,當我處於負面情緒、抱怨連連的狀態時,大多數情況其實是我的念頭在控制我。因為我的念頭會想:「我不應該這樣,為什麼我要接受這樣的狀態?為什麼我要做這個選擇?」結果就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深深影響自己。
後來我理解了一個簡單的概念:感恩吸引感恩,抱怨吸引抱怨;感恩吸引感恩,負面吸引負面。
念頭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與狀態。
假設今天某個瞬間的狀態不是我想要的,通常我們會有很多「為什麼」的情緒: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做這個?為什麼要處理這個問題?為什麼事情會這樣?
我後來發現,盡量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為什麼」容易把你拉進負面的情緒。相反地,如果改問「如何」,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例如:
- 我如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我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這件事情?
- 我如何善用不同的資源?
- 我如何讓大家更快速地明白事情的重點?
把思維從「為什麼」轉向「如何」,整個心態和行動模式就會完全不同。
有時候,當我在進行文字創作或寫作時,真的感到非常感恩。因為透過文字,我能把腦中的思緒抽絲剝繭、理清整理出來。這個動作,不只是寫作本身,它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整理思緒,讓頭腦更清晰。
我自己覺得很棒的一個方式,是把禱告融入生活。以前我不會禱告,但後來發現,只要用我錄製 Podcast 的方式來與上帝溝通,就已經算是一種禱告。Podcast 本身是我在跟自己對話,而當我把這種對話的內容交給上帝,其實也就是禱告了——就是這麼簡單。
因此,我非常感恩。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不斷得到新的發現與啟發。無論是透過看書、學習、看影片、聽訪談、參加演講或閱讀,我都能吸收新的智慧與方法,進而增加自己的能力與思考方式。這讓我覺得自己在不斷進步,也讓我感到非常棒。
念頭真的會影響很多事情。我們面對與處理事情的方式,往往取決於心念的方向。保持好的心態、好的念頭,能讓我們的內在維持平穩。
所以,我經常練習感恩、冥想與觀想。假設一天花十分鐘練習:三分鐘感恩、三分鐘冥想、三分鐘觀想,就能讓你整天保持穩定的心態。光是讓心智穩定,對一整天的表現與情緒就已經有非常大的差別了。
接下來,就要開始做事了。做事之前,最重要的是回到你的目標。
例如,今天我的目標很明確:花時間完成電子書的排版與設計,並把這件事徹底搞定。完成後,要上架到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 EPUB 格式,然後再上架到 Google Play 圖書。有了目標,你就知道該怎麼前進。
接下來,我會思考自己的業務型事業,如何進一步拓展。不管是透過社群、一對一、一對多,還是線上成交、線上收單,我都要思考如何吸引前瞻客戶,創造更多實體碰面的機會。
同時,還要思考自己的個人品牌,如何持續增加影響力。部落格方面,也要持續創作內容,並探索優化方式。甚至可以思考部落格的變現模式:原本的訂閱制方案未必成功,下一步可以嘗試單一付費方案。
這就是要勇於嘗試的精神。首先,可以思考最小可行性方案(MVP)是什麼?直接推出,觀察是否有人願意購買。透過這樣的方式,你會發現更多可能性,也會有更多實際可行的做法與想法。
接下來,就要思考整合與結合的方式。我們可以問自己:我擅長什麼?我不擅長什麼?不擅長的部分,有沒有辦法透過他人的資源與人脈來解決?有沒有合適的人或方式可以幫忙整合?
事實上,這個世界有太多可行的方式可以去嘗試。開始思考怎麼做、怎麼做得更好,怎麼一步步提升,都是值得花時間探索的重點。
在學習方面,也需要有系統的規劃。比如閱讀的節奏(Tempo)如何保持?我把一年讀兩百本書定為基本目標,如何在這個基礎上保持穩定的閱讀速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學到的知識落實、系統化整理、建立資源庫與檔案?近期有哪些訪談、演講值得完整聆聽?英文能力如何持續提升?這些都是可以思考與優化的方向。
在財務上,也要持續追求突破與成長。同時,體態、健康、整體狀態也需要關注與改善。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當我們將所學分享給他人,也能更認識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一步步向前。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在健康、狀態、財富、人際關係等各個面向持續成長。
目前,我的重點大概就是這幾個方面:持續進行、觀察進程、發現成長點。最終的目標,就是提升自己——包括能力與財務能力。這背後有三個原則:
- 老婆快樂,人生就快樂,但別忘了媽媽不快樂,全家也不快樂。
- 持續學習,不斷累積與精進自己。
- 把事業做起來,並達到理想的財務目標。
目前很明確,我的個人品牌就是一個事業,而我的業務型事業也需要穩健地建立起來。關於「業務型事業」的詞彙,我還在思考是否有更合適、更精準的表述。
談到事業型態,我們可以分成傳統型生意與業務型生意。
以我太太的早餐店為例,她經營的是加盟品牌,在特定地區開店。這種生意屬於地域型生意:客人因為距離近、需求明確,會到店購買食物並用餐。這是比較典型的傳統型生意。
而業務型生意則不同。無論是保險、直銷,或者需要主動拜訪店家推廣產品與服務,例如連接早餐店的排煙系統、濾水器服務等,都是業務型生意。這類生意需要主動出擊去推廣,靠自己去拓展業績。
其實,即便是傳統型生意,也可以轉化為主動型生意。例如,我曾在台北西門町觀察到,有些咖啡廳的店員會出來招攬生意,從被動等待客人變成主動拓展。主動出擊才能創造更多機會。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主動行動常常會受到念頭的限制,也就是所謂的「限制性信念」。這是大部分人在事業中需要克服的心態障礙。
如果今天你要做生意,其實第一步就是察覺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然後努力去拔除它。因為如果一直被動經營,沒有業績,結果可能真的很辛苦,需要「吃土」才能維持生計。
所以,關鍵是要把被動轉換為主動。主動意味著你需要去開拓市場、認識人脈、拜訪客戶、分享產品、推廣服務。這本身就是一種鍛鍊,也是非常特別的學習過程。
從生意型態來看,傳統型生意通常是被動型的店家生意;而需要主動推廣的,則比較接近業務型生意或業務型事業。哪一種方式適合你,需要自己評估與選擇。
接下來,你需要思考: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業務型生意或事業建構起來,並持續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同時,如何讓個人品牌持續提升,使收入與影響力同步成長。這些都會帶來改變人生的機會(Change my life)。
不過,思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思考具體化,轉化成明確的行動步驟:開始做、持續做、修正做法、再做、再修正……如此循環,逐步累積成績效。這就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