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6
要先自救,才能救人
像很多過來救災的志工說的一樣,我從災民身上學到了很多不同的人生觀,其中,最有印象的人生道理是在鳳林。撇除從壽豐的住處下去光復的經過,這是我第二趟抵達鳳林災區。這次到達的地方是鳳林鎮大榮里。和第一趟到的長橋里的原因一樣,是前一天晚上在社群媒體海巡時,偶然發現別人的求救訊息,就內容來看,是一座由幾位越南移工組成的農場。為了印證真偽,我會選擇到現場確認狀況。
這次的求救訊息相對上次友善許多,發出求救的人有明確標點,位置不算太偏,並且網路的訊號正常。過去災區的路面也相對正常許多,要一直到接近河床的位置,才會看到一些被淹過的痕跡。
這裡被淹沒的情形沒有長橋里那般嚴重,至少道路還沒被淹過去。越過一段叢林,我才看到當初發出求救訊息的地方。那裡是個溫室農場,神奇的是,即便裡面有受災,志工也已經到達現場。與平時看到的志工不同,這邊的志工全部都是附近的鄰居組成。
一番詢問下,其中一位阿姨表示她是這邊的里長。在災難發生的隔天,她就得知大榮里的受災狀況,並讓鄰里的村民組成一個團隊,互相幫對方的家清理乾淨。我現在看到的農場,也是他們最後一個清理對象。
不只如此,她仍然有對外招募志工,沒有很多但是第一個有確切數字的;她找到一位里民可以提供工具,而她自己負責去車站帶路,將志工一一帶進來。
「我們不能期望別人會來救我們,所以我們必須先自救」
里長說著,帶著一股陳穩的語氣。「我們這邊已經不是災區了」她說著,並展示她已經檢查過的地方。
那時的她仍戴著斗笠,準備處理最後一戶的農損。而里長堅韌不拔的精神,也被其他媒體與大眾看到,也讓他們知道,即便天災來臨,靠自己也能拯救家園。
災難發生以來,即便這邊不是第一個解除警報的災區,卻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靠自己與里民的努力,拯救自己家園的實際案例。雖然諷刺,但這位里長是救災以來,我唯一看到帶領里民度過難關的人。

最成功的指揮官
政府的導向由原先的救災開始轉為防災,以因應可能到來的颱風。疏通水路變成首要之物,在宣導市區的水溝清潔作業後,陸陸續續出現大量的「清溝超人」。政府與民間強大的號召力使街道幾乎每一條路旁都有志工站在水溝蓋內。不只如此,我甚至看到曾經的災民捲起衣袖,爬進自家下面的下水道內。
很多人不厭骯髒地爬下水溝蓋,一勺又一勺地將水溝內的淤泥清出。他們頂著烈日與惡臭,在充滿碎片與屍體的水溝旁遊蕩,並且對彼此加油打氣,好讓之後清水溝的車子方便後續的清潔作業。
「這真是個惡夢」
縣府環保局的線人跟我說著:「不過我們也別無他法」
線人跟我表示,像佛祖街之類的水溝因為受損嚴重,最後的處置方式仍是整個打掉整理。也就是說,那些秉著惡臭與熱血下去的志工,有一半到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做白工。
有這個想法的還有醫護組的同仁。和鏟土不一樣,有些志工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頂著烈日工作,卻忽視了清水溝的更高風險。雖然那段時間的醫護量能還算足夠,因為熱衰竭或傷口感染而去醫護站的人卻比平常還要多。
我將此狀況上報給湘騰。「這很明顯」,湘騰在另一頭說著:「因為沒有人敢說人力過剩」。他的顧慮相當合理,畢竟只要誰明面上提出這個結論,就會立馬變成眾矢之的。比起這樣,或許給志工揮灑熱情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志工在大太陽下進入水溝內
我在市區時,可以看到各縣市的清潔隊前來支援。每個縣市開著自己專屬的清溝車,透過強力水柱將水溝的泥巴往上打,像是一座可以移動的噴泉。
所幸,前陣子有清溝超人下去處理這邊的水溝,使得清溝車可以輕鬆地將水管放到水溝下。在當下,我做出了一個結論:清溝超人固然需要,但是沒必要清得非常徹底,事實上,只要將水溝蓋周圍清出一個能見底的洞,剩下來的活都可以由機械代勞。

清水溝的工人
中央政府的防災計畫還不只如此。
當鏡頭轉到佛祖街,原先挖出來的道路旁開始拉了一些土提,同時間,政府也在宣導保安寺的志工幫忙堆沙包。起初,現場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措施的作用如何,而做出這些的效果也會在接下來幾天漸漸浮現。

因中央政府宣導後,志工開始堆積的沙包
昨日許多機械的協助下,成功街176巷旁的房子總算是挖通了,開始做最後收尾工作。甚至連旁邊往河床段的馬路也被挖了出來,土堆堆在旁邊足足有兩個人的高度,可見這邊當時被淹得多高。

新挖出的道路與旁邊堆積的土
「魚頭」我電話裡傳出品甄的聲音:「我這邊有四百人,要把他們帶去哪裡?」
我起初擔心的事情仍舊發生了,那便是大量的「失業人口」。
在這點上,品甄幫了我很大的忙,要不是她,應該會有上百近千位志工被晾在一旁。
若有看前一篇文章,我早有準備,我請她帶一批人到保安寺後面弄房子,以證明我昨天確實有照顧到她的要求...
「那邊滿了」她說著。
「滿了?!」
這絕對在我意料之外。保安寺後方的公園有還未挖完的十八羅漢、兩座涼亭、兩棟房子跟一間廁所。少說都要出動千位志工,怎麼可能會滿?

大量鏟子超人在保安寺後方開挖
我犯了一個最大的蠢,那便是低估這些志工的實力與人數。在前幾天人工挖路、人工挖房子的狀態下,這種以人力暴力開挖的方式,正是反應前線大量的人口過剩。
受限於一些後果上的考量,我只能請她調派他們到佛祖街46巷。
佛祖街46巷擁有兩個社區、近20棟房子,每棟房子都是出了名的難處理。高到超過一個人深度的土,以及會讓人陷進去的爛泥,都足以表示這邊的困難度。然而,由於其他地方的志工數量都爆滿,這邊仍舊是最後可以存放志工的地點。
我請她在現場待命。從那天開始,品甄便成為佛祖街46巷的志工指揮官,而我則前往河床段確認狀況。

保安寺的志工數量
由於物資組的資訊斷聯,在去往河床段之前,我決定先繞去光復國小,確定一下物資中轉的狀況。
由於政府的命令,光復國小隔天即將開學,物資站需要在開學前徹場,這讓當時物資站的每位工作人員都忙得焦頭爛額,他們正忙著將資源轉移到下方的大馬太鞍活動中心。
我在百忙之中找到負責人張婕。她是一位超級忙的企業家,手上的電話幾乎沒有停過。原先我只是想跟她確認物資中轉的細節,方便我跟像湘騰等人做對接,最後,由於她沒時間放下手邊的電話,卻是另一場不了了之。
我轉往大馬太鞍活動中心,畢竟他們今天都要把物資放到這了,由這邊的人做對接也相對有理。或許是太久沒來,這裡與之前看到的樣子差異很大。有醫護站、有物資中轉,甚至有人會帶領志工到指定地點,處理效率比光復國小來得有系統很多。
我將這份消息更新回傳給地圖組做更新,碰到了一位《太陽的孩子》中的大導演 Lekal,當時的他正拿著一台小型的業務機,打算拍攝這場堰塞湖危機當作紀錄片。
他一見到我便認出我的臉,並想要跟著我紀錄一段過程。透過我的視角,建立這裡每個民間單位的連結。我邀請他上了那台破舊的小金旺,隨後,我們到了佛祖街的河床段。
在到河床段之前,我一如往常地確認各地方的進度。Lekal一直跟在我身旁,直到見到失蹤者的家屬。他深深為此著迷,想紀錄關於親屬找尋家人的感想,便與他們聊起來。
見事況應該會花上好幾個小時,於是我放他在現場,並承諾幾個小時後會回來接他。

跟蹤我的大導演
我再度回到佛祖街46巷,此時距離上次來到時也將近差了六小時。這段時間由品甄率著數百名鏟子超人在現場待命,此時他們已經散落在46巷的各個角落。
房子開挖的速度還是一樣緩慢,然而,由於地上的泥濘逐漸消失,外加大量志工的進駐,所有的房子幾乎都時開挖,這條巷子的進度在這幾個小時內發展飛快。
「1, 2, 3, 4, 5, 6, 7....」我數著正在開挖的房子,數量多到有些房子我的視野還見不到。
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
「這裡需要人」
「需要大量的人,只要有空閒的人都帶進來」
品甄作為我的得力助手之一,將她能拉到的人都帶了上來。這條街的人數再度變得像人工開路般的大量,然而,廣大的地表並不使這邊顯得擁擠,反而帶來更多的機會。

品甄與46巷剛挖出來的車子
「這條街之後會很多人嗎?」她問著
「從現在開始,所有的人跟機械都調到這裡」我說,看著逐漸降落的夕陽:「這邊會花上好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