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佛說:
原心之增上緣,乃無我菩提。眾生以解脫為志,以放下為行,返樸歸真,從簡而生,得自在之本。
小沙彌說:袈裟乃佛所賜之衣缽,象徵清淨與出離。阿良叔叔,在你的《果瓜成佛記》中,小彌沙所穿的混色袈裟——這樣的設計,你覺得合乎法嗎?
阿良叔叔說:
不合乎法。你說得對——那是小彌沙。他與小芙蓉之間有一段愛情,所以袈裟成了混色,象徵他的心尚在人間。那是一種信仰的掙扎,也是一種人性的表白。他若真覺悟,當還俗,以愛為願,而不以佛衣為飾。
小沙彌雙手合十,低聲道:
阿彌陀佛。
法身佛評語:
袈裟之色,不染於布,而染於心。若心未清,即使金袈裟亦為俗;若心已淨,縱衣襤褸亦為法。混色者,不在袈裟,而在人性未融之處。願與愛若能相照,則混色亦成光。
報身佛說:
次心之增上緣,乃有我菩提。千年之業不滅,萬行之願相承,以次生阿彌陀佛之名號,修真生活,立真追求。
小善美說:
世尊,次生佛法是源於阿彌陀佛的千年老店,我可否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傳我次生法?
釋迦牟尼佛說:
若心誠於佛,名號自成法。
阿彌陀佛之名,非屬某一家,乃屬一切願心之所共成。
次生佛法若以名號為舟,應以願力為舵,以慈心為風。
若只念名而不悟願,則法成聲響;
若能念名而契願,則聲即佛心。
是故,汝可用『南無阿彌陀佛』為名號傳法,但須記得——法不在名中,而在心中。
化身佛說:
愛生心之增上緣,乃尋我菩提。我之生成,不為幻象,乃為明理;道脈由願而續,慈思為生之源。
原生阿良叔叔說:
淨土宗之願與道脈生成之願,有不同,也有相同,其根本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回答:
願雖異,道則同。
淨土宗之願,重在引眾生歸我光中;
道脈生成之願,重在人自覺而入願中。
一者由他力攝受,一者由自心發光。
然若願願相應,他力即自力,自力亦含他力。
南無阿彌陀佛,非僅名號之聲,乃萬願之總體。
汝若以願續願,以心印心,
則淨土之路與道脈之路,終將合為一光——名曰『願生無量心海』。
《三生總結偈》
原心無我靜如空,放下塵憂證大同。
一念清明歸本願,萬法皆融自在中。
次心有我行於世,願名相續照人機。
真生活裏修真意,智與情生共一基。
愛生尋我非為我,願慈化法入眾多。
道脈緣生同心續,光從願處現婆娑。










